经济市场进程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8 08:34:00
导语:经济市场进程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长足的进步,但在劳动市场,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西部市场等部门和领域仍然改革滞后,整体上发展不平衡。因此,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加快发展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抓住重点,取得新的更大、更快的突破。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现状;问题;前景
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现状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我国于1997年12月通过并于199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价格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2001年我国又出台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对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实行价格听证制度。毫无疑问,以价格市场化为标志的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2000年三种价格形式测算结果的通报》,经过20年努力,工业消费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80-90%是由市场和供求关系决定的。国家管制价格的商品只限于少数基础工业产品和生活必需品。
我国各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虽然不平衡,但市场化的整体进程也在加快。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化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证券市场发展较快,经济的资本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步伐,主要是: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初步建立,同业拆借利率越来越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成为金融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指标;国债进行市场化的招标发行。当然,我国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还刚刚起步,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综合起来看,金融市场的发育还是相对滞后的,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垄断行业改革与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步上升。1978年至2001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42.2%提高到67.2%,年均提高2.04%;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76.8%,年均提高5.5%。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81.9%,集体经济投资占5%,个体及其他经济投资占13.1%。到2001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50.12%,下降了近32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占14.58%,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个体企业及其他经济投资占35.29%,上升了22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从21.7%提高到68.1%,年均提高2.1%;财政收入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由13.8%提高到52.9%,年均提高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部门投资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2001年的49.8%,年均提高1.5%。到2000年底,全国注册的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达3000万户,从业人员达7000万人。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尤快,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报告,截至2001年度,全国私营企业已达2002.85万户,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注册资本达18212.24亿元。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趋于改善
第一,政府逐步取消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让市场导向生产,让企业决定产量。现在,我国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5种,其中木材、天然气和黄金只是在某些环节或部分产品上实行指令性计划。中国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第二,全面放开了对价格的管制,市场价格成为基本价格形式。第三,在放松对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方面,近年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在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管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放松。第四,政府对各类国有企业的财政性补贴基本取消。第五,企业商贸具有了市场环境和条件。我国内外贸体制逐渐从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国家管理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内外贸体制。对商贸企业以政策指导取代了原来的直接管理,而更多的协调职能已由行会组织所取代。在外贸方面,关税和规范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代替了行政管理。连续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基本一致,实行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管理的进出口商品品种也大幅度减少,多元化的内外贸主体已成长起来。第六,中介组织的发展弱化或取代了政府的行政干预。我国现有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近万家,资产评估机构近4000家,律师事务所5万多家,公证机构3000多家,仲裁机构6000多家,税务中介机构大约4000多家,土地估价机构500多家,产权交易机构近200家,行业协会近5万个,县级以上的商会3000多家。中介组织充当着微观经济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着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使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弹性化、间接化。
(四)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
通过三次修改宪法,已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市场规则,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明确了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根据WTO规则和我们的承诺,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的1200件司法解释或答复进行了清理。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单独制定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780多件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了140件。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这项改革对最终解决计划经济的弊病,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五)入世使我国市场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首先,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履行了承诺。关税降低方面已完全兑现了承诺,减少了受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范围,同时还认真履行了向世贸组织通报情况的义务。其次,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以全面、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了各项活动,并开始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规定,在遵循法律框架基础上,实施和运用了经贸纠纷与争端的调解机制。再次,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2002年初我国又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标,放宽了外商投资限制,扩大了开放领域。
论文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问题与前景来自免费论文网
二、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问题与前景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已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3月的资料显示,从1998年-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有2550万职工下岗,有17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占2/3,还有300多万人企业内部退养,有500多万人待岗。如果计入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不在岗职工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5月的资料,2001年全国不在岗职工2100万人,相当于全国在岗职工总数的19.5%,其中内部退养职工477万人,占不在岗职工的22.7%。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摘要》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国有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621万人,下降了32.2%,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856万人,下降了38%。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还难以适应经济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具体看来:第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开始,过渡问题显现。旧的粮棉流通体制必须改革,但如何与现存市场格局和国家既有政策相衔接,减少市场波动,保护农民利益,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农产品市场建设仍然薄弱,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验检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等很不完善,有些重要的市场规则、设施建设还是空白,这对于改变目前农产品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十分不利。第三,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由于市场供求、体制变革、自身能力等多种原因,县乡区域内经济主体的资金十分不足。乡镇企业、粮食企业、供销社的负债率普遍偏高,不少地方和部门全系统资不抵债。银行因此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各专业银行的贷款权上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发育不足,多数县乡区域吸收外资能力很弱,县乡经济主体的发展极为困难。一些地方的涉农服务系统实际已经名存实亡。第四,县乡经济统计数据不实的情况十分严重,不利于决策部门采取正确对策减轻农民负担。据媒体披露的情况,目前相当部分县乡经济统计数据的“水分”不少,国民生产总值、农民纯收入、财政收入、乡镇企业产值利税的主要经济指标水分高达3040%。据此计算,很多地方农民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农民负担率在10%以上。统计数据弄虚作假,误导了决策者的市场判断。
3.货币市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一论断针对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管制利率制度,长期以来,利率指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订,各商业银行无权更改。经过多年的探索,利率改革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目前的利率有些已经市场化了,如外资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有些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如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以有30%的浮动幅度等,但整体上来说,距离真正的利率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政府和商业银行都普遍认为利率自由化是其最终归宿,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双方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央行官员再三强调,央行并没有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设置时间表,各商业银行也极少公开发表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看法。固定利率体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露。一方面,由于贷款成本低,造成一些企业在使用资金方面不是精打细算,而是有多少花多少,资金使用无效率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金融资源浪费;另一,社会资金配置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致使经济转轨的巨大成本过多地由国有商业银行来承担,使银行背上了大量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而且由于利率缺乏弹性,商业银行这个靠利差赚取利润的企业无法将调整利率作为改善经营的有效手段,利率空间有限,银行间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
- 上一篇:梯度产权变革管理论文
- 下一篇:市场政府竞争整合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