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精准扶贫”的认识
时间:2022-02-21 10:52:37
导语:“十三五”“精准扶贫”的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国家“十三五”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措施,是关于扶贫工作系列讲话的精髓所在。通过对相关讲话、各相关会议精神的深入学习,充分了解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具体措施等方面内容。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精准扶贫”制度保障、内因保障、组织保障以及实施基础等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十三五”;精准扶贫;实施;认识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与发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已使6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1]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快解决目前尚存的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当前时期的扶贫工作,面对的是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挑战[2],这就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措施,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查时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又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进一步强调扶贫开发工作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2015年11月27—28日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进一步阐述了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以及“怎么扶”等关键问题。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指导思想”中即明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并明确了十项具体的精准扶贫的措施要求。2016年7月20日,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2月21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上述“精准扶贫”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可见,近年来其内涵不断丰富、操作性越来越强、针对性更加明确。国家对扶贫开展工作的重视程度,突出反映出“精准扶贫”事关我国到2020年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已成为国家的“天字号工程”。正如强调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二、对“精准扶贫”措施的认识
“精准扶贫”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依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解决机制是有必要的[3]。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决定》中,系统阐述了十项具体的精准扶贫的措施要求。包括: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等,并细化了各方面的工作内容[4]。下面针对“精准扶贫”措施,谈几方面粗浅认识:(一)健全工作机制,是“精准扶贫”的制度保障。“精准扶贫”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包括识别贫困人群、分析贫困原因、制订贫困措施、落实监督执行、评估扶贫成效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建立完善一整套工作机制,以保障精准扶贫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如果将扶贫工作比作一辆驶向脱贫方向的列车,那么我认为健全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就好像列车的轨道,正确的轨道才能保障列车“精准”的行驶方向。(二)找准致贫主因,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基。础国家已经明确了精准扶贫的诸多措施,那么针对具体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又该如何落实这些措施呢?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认为贫困是人类生活的一种不幸,那么,对于我国现有的数以千万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显然存在各种各样的贫困原因。只有首先分门别类地找准这些原因,才能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制订并落实针对性措施。对只存在一种致贫主因的,就实施一困一策,制订落实一种扶贫政策措施;对同时存在多种致贫主因的,就实施一困多策,打好扶贫组合拳。只有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药到病除。(三)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国家明确提出在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基础上,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既是以人为本的做法,又体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绝大多数人都是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家园脱贫致富,但对于生存条件确实恶劣的地区,硬是要求“战天斗地”是不尊重客观实际的表现。(四)充分调动主观因素,是提高“精准扶贫”的内因保障。在国家紧锣密鼓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更应重视调动贫困人群自身的脱贫积极性和潜能。只有内外因充分结合,双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快速脱贫,并脱贫不返贫。扶贫资金的确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有些贫困,不完全是钱的事,而是和脱贫愿望、脱贫思路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帮扶那些自主脱贫愿望强、肯于勤劳付出的人群,才能取得好的扶贫效果。所谓“扶贫先扶志”“救急不救穷”,个别地区为争得扶贫款项,弄虚作假,并不惜颜面,依靠网络散布贫困影响的情况[5],而在争取到“××贫困县”或“××贫困乡”的“称号”后,便大张旗鼓高调庆贺,这都是“因贫丧志”的表现,是与国家的扶贫宗旨背道而驰的。(五)落实主体责任,是“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决定》要求,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因此,只有明确扶贫主体责任,并形成配套的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和具体措施,才能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有效推进精准扶贫。
三、结语
通过系统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精神,可以看出,从以往扶贫中存在的大水漫灌式现象,到近年来的精准浇灌式要求,反映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和措施的重大转变,更好地适应了扶贫工作新的客观要求。“精准扶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必将会达到预期成效,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夏书明,吴晓燕.精准扶贫研究现状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刘文龙.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
[3]王晓毅.社会治理与精准扶贫[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4]黄昕欣.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
[5]孙沁瑶.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分析及有效治理建议[J].现代交际,2018(2).
作者:孙沁瑶 单位:南昌大学
- 上一篇: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研究
- 下一篇:高校统战工作基层精准扶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