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研究
时间:2022-02-21 10:50:19
导语: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作为现阶段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报道,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53万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调研中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入研究该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对策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点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扶贫战略先后呈现出逐级递进的关系: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扶贫政策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对扶贫工作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一些精准扶贫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识别机制存在不足——纵向识别与横向识别的困境。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纵向识别是自上而下的,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扶贫文件标志着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国家政策在地方施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变质走样”等情况,“瞄准偏差”就是这样产生的。“瞄准偏差”产生,既可能源于技术难题,即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复杂性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源于政治过程,即扶贫的社会福利诉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之间的矛盾;还可能源于文化难题,即扶贫中文化污名的社会排斥。[1]如何确保顶层设计能够落地生根是现阶段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横向识别对识别主体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基层扶贫人员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扶贫政策认识不清、识别标准吃不透可能会存在误评、错评现象。纵向识别与横向识别的矛盾使得精准识别面临困境。(二)精准帮扶环节存在问题——“输血”与“造血”的困境。在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中,扶贫资金一次性交予贫困户,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不做后期追踪,使得游走在贫困标准线的贫困户一接受帮扶就能快速脱贫,一遇天灾人祸就迅速返贫。这种“输血”式帮扶弱化了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滋生了“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导致扶贫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越扶越贫”的悖论困境。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也绝非易事,扶贫对象因自身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扶贫项目与其实际承载力不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市场竞争力,项目实施后无法得到后续政策的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贫困户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输血”式帮扶使得部分贫困户丧失脱贫斗志,依赖国家政策,以“争当贫困户为荣”。“造血”式帮扶又因贫困户自身能力受限,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成效。改变贫困户“智贫志困”的现实困境,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是精准扶贫的应有导向[2],只有把贫困户自身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以“助人自助”为基本遵循,才能真正意义上脱贫致富。(三)精准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面子”与“里子”的困境。精准考核是针对扶贫工作情况全过程的考查,既要考核扶贫工作中不同层级扶贫部门的工作成效,又要保证扶贫政策措施的深化落实。当前,为保全“面子”,部分基层干部把扶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把大量的资金用在垒大户、堆盆景、制作精美挂图展板上;在考核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组织群众统一口径应付上级检查。要想顾全“里子”,则需要扶贫干部真正深入贫困户,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为其提供脱贫致富的“点子”而不是片面给予他们解决温饱的“票子”。建立起完善的考核监督体制机制,邀请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介入协助考核监督是精准考核的中心环节。针对扶贫政策、措施在施行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特异性的特点,精准考核体系应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精准考核须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体制外监督与体制内自我监督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二、精准扶贫研究思考
(一)用人精准——不忘初心。精准扶贫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所实施的一项惠及民生的政策思想。好的方针政策需要优良的队伍和负责任的执行者来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生存权。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严格要求全党全社会高度明确精准扶贫的理念初衷,不忘初心。真正做到用人精准,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发挥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脱贫攻坚才能赢在起点,胜在终点。(二)基层治理——民主协商。精准扶贫是国家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是实现基层服务平等化的有效途径。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上,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精准扶贫的成败。精准扶贫在施行过程中识别、帮扶、管理、考核等环节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驻村干部不仅能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建设还可以帮助农村发展经济。驻村干部是连接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普通老百姓的“传声筒”。赋予每个村民公正客观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权力,倡导基层民主。通过驻村干部,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落地,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事。通过民主协商,充分调动扶贫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在基层干部与扶贫对象之间编织一张运行良好的扶贫网,形成基层协商民主的良好局面。(三)措施精准——健全机制。要想准确识别贫困户,就必须完善建档立卡机制,摸准贫困底数,提高精准识别质量。清退“错评”的贫困户,对脱贫人口给予有效关注,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完善贫困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强化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共享使用,健全贫困退出机制,使贫困户脱贫能够精准成效评估和核查监督。坚持制度和政策的精准,通过寻找致贫原因,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去制订措施,完善资源分配和加大社会资源的投入:保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源支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严格执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省级党委、政府的扶贫成效考核制度中有所体现。为了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最终摆脱贫困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贫困者的政策性收入,例如纳入居民低保、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银行贴息获免息贷款;二是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提高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利;三是增加贫困者的劳务性收入,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实现转移就业脱贫。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是全面从严治党在脱贫攻坚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倒逼各地抓好落实、检验脱贫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时期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整改,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特别是要纠正形式主义。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满足公民期望的结果是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结果导向是政府管理的指导理念,也是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会组织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扶贫等部门也会按照职能开展监督工作。第三方的精准评估是整个考核工作的关键环节,要求第三方机构开展工作时具有独立性,保证评估人员专业素质过硬,评估结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加强扶贫工作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深入贯彻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背景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突破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困境,要求我们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J].社会工作,2016(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7-10-28]
作者:武晓雯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茶文化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探讨
- 下一篇:“十三五”“精准扶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