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集体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2-21 10:43:15
导语:精准扶贫集体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对农村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贫困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
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持的观点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集体经济收入作为贫困村退出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从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结合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要求来看,发展壮大贫困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经济环境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这种不利对于以单个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农村贫困地区而言更加明显。相比之下,集体经济则可以借助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优化、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降解市场风险。以上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但要将目标转换为现实实践,更需要对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地区及其集体经济等因素的具体情况与相互关系等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二、农村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现状分析
在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总体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发展势头不断壮大的同时,部分农村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依旧较为薄弱,以四川省为例,截止2017年初仍有一万个左右的农村未达到人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元的指标,从而未能退出贫困。贫困地区的“农村发展”与“集体经济薄弱”之间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而自然环境,发展基础,人口流动,思想观念等都是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的因素。详细来讲,贫苦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如土壤贫瘠难以成片,集体经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地区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招商引资扩大集体经济的资本要素,集体经济市场化程度也更低;同时人口流动造成的人员短缺,青年劳动力大多流往城市,而劳动力作为农村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两大基础要素之一,劳动力的缺乏致使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落后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跟上投劳折资、入股分红等现代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而正因为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薄弱性,与集体经济有着“双向制动”关系的贫困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的热情、信心减退,即使扶贫政策不断向集体经济开绿灯,大多贫困人口仍执着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分散经营,成为难以组织的“原子户”。[1]
三、贫困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动力因素
1、“利益共享,风险分散”机制对贫困农民的吸引力。集体经济意味着劳动与资本要素的联合,按劳分配、多种生产要素与利益共享,风险分散。首先,对于贫困农民而言,生产要素较为匮乏,自身发展能力有限,个体经营能力较弱,正常情况下,参与集体经济明显获利机会更大。其次,当贫困农民从集体经济获得的收入大于个体生产和经营收入时,便会更加认同集体经济。最后,即便集体经济难以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它也是保障个人利益的屏障之一,可在一定程度规避生产活动中的风险。而正由于集体经济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吸引贫困农民“敢参与”集体经济,贫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生产要素的集合,也是个人利益的保障。2、组织经营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今,多种组织形式的集体经济已经兴起,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现代和多元,诸如投劳折资,入股分红等。近期《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的颁布更是完善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为组织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合作经济展开。新形势下各种因素的创新以及规范,使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如股份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不只是劳动力要素的集合,还拥有着更多的资本因素。许多贫困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时,借鉴成功典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贫困农民实际利益为导向,打造多元化的集体经济,激发贫困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意愿。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重要政策机遇。根据《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规定,贫困村退出除了对贫困发生率有限定以外,还需将集体经济收入纳入考核指标。此外,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对于农村的政策优惠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财政金融等多个领域,以多维度的共同突破争取农村贫困地区顺利脱贫,多维脱贫举措不仅增加了贫困农民的获得感,也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进一步而言,各级政府还相继出台了许多直接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因地制宜+产业扶持+集体经济”的模式,配以“资金+技术+管理”的对口支援,使农村集体经济在扶贫背景下焕发了新的活力。而当贫困农民能够从中看到致富的前景,自然会主动参与其中。
四、贫困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阻力
1、贫困农民自身发展能力有限。“贫困陷阱”理论认为,人们一旦陷入贫困之中,便很难摆脱出来。贫困人口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致使健康,教育,意识,互动圈子等各种要素受限,反过来这些要素的缺失或不足又使其错失发展机会,或者即便面对机会也没有能力抓住。贫困农户在长期的贫困中,大多只能满足生存需要,而无法满足文化学习,技能提升等需要,且陷入“贫困陷阱”后风险承担力较弱;贫困农户间经济基础亦参差不齐,联结利益共同体可能性较弱。以上两种内部因素致使贫困农民本身在面对集体经济时“怕”字当头,难以实心实意地交出手中仅有的财产参与到集体经济中,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如果经营自己的“小农经济”,再加上国家的扶贫补助尚且能满足生存需求,贫困农户便更不会参与到集体经济当中。2、政策执行与思想观念的双重偏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采用的集体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家庭经营)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不论是基层干部或是农户在体会到“分”的好处后,都想要将好处扩大化,而忽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衷,也就是说其对于集体经济认识不够准确,尤其是对“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缺乏辩证认识,出现了该由集体“统”起来的没有“统”起来,不该“分”的也分到了农户。而长期的分田单干,使得农户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忽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这一方面的参与,形同于没有参与到集体经济之中。分田单干的思想对改革开放后的农户影响深厚,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当部分人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不断扩大与变化,仅仅依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分”(家庭经营),难以捕捉市场信息且销售渠道狭窄,农产品难以产生等额价值,会造成农户的亏损。大部分农户仍然执着于分田单干之中,农村贫困人口亦是如此。在政策执行与思想观念的双重偏差下,贫困人口虽然采用的集体经济制度,实则却没有参与到集体经济中来。3、利益联结机制缺乏规范。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已开始由劳动要素集合向资本要素集合转变,大批农村精英借此机会成为地区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合作经济,吸引了外来资源,通过村内资本与外来资源的整合而取得双赢的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也愈发普遍。而在扶贫大背景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专项扶贫中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市场经营者在类似政策优惠的号召下进入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进行良好的合作,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利益分配和监管机制,部分农村精英与市场经营者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做到与贫困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反而是借取贫困地区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谋求私利。尽管“多形式集体经济”政策号召已经放开,但对于“多形式集体经济”的制度规范还没有跟上,如企业与集体经济的合约相关规范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可以参照,再加上我国法律普及尚有不足,贫困农民对于法律的熟悉程度显然比不上拥有法律顾问等专业人才的外来企业。农村精英与市场经营者从集体经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利益分配都占据了强势地位,相关规范的缺乏更是拉大了地位差距,贫困农民利益没有“硬性保障”,则其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便相应受到打击。
五、思考与建议
依笔者看来,贫困农民是否参与集体经济受自身因素(经济基础与思想意识)和外部环境(集体经济形式,政策优惠程度与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影响。针对上述“贫困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阻力”,应由贫困农民自身着手,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以物质帮扶增强其经济基础,以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其发展意愿与发展能力,从而增强其“敢参与”的底气,“想参与”的意识;与此同时,应着力改善外部环境,以贫困农民实际利益为导向,丰富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形式,做到“有统有分”,增强集体经济本身吸引力,加强贫困地区集体经济政策优惠程度,从基础设施,金融信贷,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积极帮扶,为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吸引力”锦上添花,而更为重要的是规范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立法或“红头”文件等形式突出贫困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给予贫困农民“硬性保障”,使其实际享受到当代多形式集体经济的好处。总的来说,贫困农民、集体经济、精准扶贫三者的联系紧密,相辅相成。通过探讨贫困农民是否参与集体经济的因素,从而可以“对症下药”解决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非规范化行为,增强集体经济的公信力,吸引贫困农民参与到集体经济当中。同时,精准扶贫要增强贫困农民的底气,使之能够参与到集体经济当中,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反作用于精准扶贫,使其摘掉贫困地区的帽子,助力贫困农民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2]冯道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力研究[J].山东经济,2007(02)126.
[3]四川省人民政府网[Z].[4]冯道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力研究[J].山东经济,2007(02)126.
[5]黄延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5(7).
[6]冯道杰.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山东经济,2010(5).
作者:严博瑞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 上一篇: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 下一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经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