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探讨
时间:2022-02-24 09:22:17
导语: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实践教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四个方面设计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实施路径。
关键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双证书制度
经管类职业技能素质是指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熟悉市场发展的态势,掌握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形成个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能力和专业教学打下成功的基础。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打破了原先的封闭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业务中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的掌握和应用,扩大了知识的范围,还可以拓展知识内容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应用管理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知识和专业的基本理论,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怎样加强和提高经济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为确定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调查组探访相关企业进行了就业方向调查。
(一)工作岗位分析
为进行有效的工作岗位分析,本文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零售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工作岗位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对200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以及在校生,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了从业岗位中学生应具有的能力(见表1),针对每一种能力我们设置了实现该能力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研究实践五个层级,五个层级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训锻炼,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方面逐步得到提升,最终成长为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见图1。其中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等课程群,充实学生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实践打好基础。专业操作技能:根据经济管理类企业具体的业务特征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实践课程训练。职业技能实训:通过商务礼仪、领导科学、管理沟通类课程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级人才;通过品牌管理、销售管理、项目管理、商务谈判等课程训练学生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高级人才;通过金融沙盘演练角色模拟及手工会计演练的体验式教学,培养高级金融、财务管理类企业管理人才。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是真正检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知识体系和实战能力的环节。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相关企业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专业研究实践:这里研究实践是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从企业的运营管理者的角度,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进而撰写论文。另一方面,研究实践也可以结合相关事业部及行业标杆客户研究成果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服务。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与相关行业优势,为了形成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应用相关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建设以这些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签署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协议,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进学校兼职教课,从多个层面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制定出“订单式”培养方案,使经管类的毕业生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寻找相对应的合作伙伴,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和职位,教学内容与专业水准的四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开展以“经管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到经管学院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向挂职”活动,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探索学校、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托行业办学,形成“学校+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4]。探索学校、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开展行业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学生参与实战型经营,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形成“课堂即职场、实训即实务操作”的创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毕业零距离上岗”。组织专业教育走进企业,参与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将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技能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保持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改革教学计划,强化实训课程和素质课程的比重,以保证课程内容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一致性。
(三)探索体现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以及行业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即通过灵活考试方式和试题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例如,《销售管理》及相似课程的营销技巧培训课程中,试图以销售业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中,实行以行业资格证代替考核。
(四)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技能考核和社会职业认证标准
为了满足社会上就业所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要求,“双证书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上,还至少需要获得一项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作为毕业条件,如商务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助理营销师、市场分析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师、单证员、报关员、会计师、风险管理师、寿险理财规划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实现岗位技能考核和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在校园内就可以让学生完成上岗前的相关职业培训,从而提高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必备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四个方面设计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实施路径。可以实现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衔接,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高校教学的质量,可以更多的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经管类人才,也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恒斌.地方性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
[2]胥朝阳,范绍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的设计.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2006,(04).
[3]蔡文娟,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4]金涛,陈媛.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5]田剑英.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设计及其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夏红云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 上一篇:土地管理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 下一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初探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