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与路径
时间:2022-11-14 04:34:22
导语: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与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朱黎明工作单位:中共池州市委党校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根据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不同,一般可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达到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实现根本转变。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①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我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十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四十多倍。从近几年来看,我国的GDP增长很快,每年达9.5%以上,但是代价巨大。由于装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4.1%,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目前我国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和40%以上的原油要依靠进口。我国能源、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市场价格也越涨越高。比如2005年国际市场的铁矿石价格就上涨了71.5%,使钢铁工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影响经济效益。近几年煤电油运紧张,所表明的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基本走到尽头。而我国的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要使中国的增长和发展能够延续下去,必须将其动力置于新的基础之上。(二)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②(三)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投资拉动一直是我们经济增长的鲜明特色之一。高储蓄、高积累、高投入以及大量的外商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这种贡献并不是没有边际的,它也有自己的极限。有关经济数据显示,依靠高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增长,最多可持续30到50年左右时间。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资本要受到收益递减的制约。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多年,我们正处在增长极限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变靠高资本投入带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资本投入带来的将是效率低下和发展放缓,甚至停滞。在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工业产品普遍短缺的时期,加快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是必要的,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把握好投资的力度和适时调整投资结构。尤其在工业产品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还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能力,甚至采用过度投资去增加所谓新的需求,然后又以更大的投资去维系新的需求并以此实现对生产能力的消化,从而保持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单纯以增加生产能力为目标,就会进入以大量消耗各种资源包括能源为特征的“投资—重化工业—再投资”封闭式的恶性循环,陷进以投资拉动投资的怪圈。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主要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对品种、质量和款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顾这些新的要求,只是单纯地扩大产能,是没有出路的,也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四)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主动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逐步承担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中国廉价劳动力大军进入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之后,明显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力,引起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如石油等矿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加工工业已经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突出问题是:前头技术开发严重不足,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进;后头销售和服务网络也基本为外商所控制,利润的大头在别人手里,我们只是承担中间加工或者组装的任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中国。同时,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市场开拓等则重视不够,不仅丢掉了利润的大头,而且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发展加工贸易对我国扩大就业、增加财政积累是有利的。但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承担简单的加工装配,当今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主动。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就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感。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一是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可我们缺乏这种危机感和长远的战略性考虑。中国的确“地大物博”,但是我们有13亿人口,人均以后就很少了。例如中国的土地占世界的7%,但要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近二十年来,盲目发展、开发区热、城市扩张、道路建设,侵占了大量土地,引发粮食安全及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他资源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国际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其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过多使用国际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国际纷争。二是简单地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经济发展的涵盖面要大得多,还包括经济效益、人民生活实际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丰富内涵。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比较注重经济的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将此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这有着明显的片面性。三是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二)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往往是呈正相关的。实践证明,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市场取向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体制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由于缺乏市场约束,表现出典型的短缺经济,生产什么都有人要,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粗放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应该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个旧体制的完全退出和一个新体制的全面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当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几大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体制。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事实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很有关系,有的地方甚至搞“末位淘汰制”。政府应当管理经济,但管什么和怎样管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二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国有垄断企业如石化、铁路等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三是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各级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和可能。四是资源所有权制度、资源管理体制、资源价格机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三)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我们还应看到,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比较粗放,也有其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性。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序已升至世界第六位,但人均GDP仍在世界第128位,人均GDP还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我国农村还有2610万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200多万需要政府给予最低保障补贴的人口。城乡加起来,全国还有1.2亿生活困难人口,解决住房、交通等基本需求的任务仍很繁重。很显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仍然是必要的。只有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才能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只有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要加快,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过度关注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加强,物质、技术基础已比较雄厚,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在不断深入人心,逐步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我们已经到了应该加快、也有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与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阐明了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两大突出矛盾: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出现了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多方面的不协调问题。解决这两大矛盾和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五个统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一点弯路不走是不可想象的。实践将会证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二)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个方面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及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此起彼伏,甚至以行政措施对要素和商品流通实行严厉的地区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应该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因此,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要将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功能,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要素的资源配置中享有过大的权力,妨碍了市场根据效益原则实行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人为扭曲了资源的真实成本和价格,造成了资源的滥用和浪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政府不但退出产品市场,而且还要逐步退出要素市场,真正将职能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市场环境的创造者和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在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创造条件。这样,政府在纠正“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完成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将释放出更大的体制和政策空间,从而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三)必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是要全面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随着中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对技术需求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自主创新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技术一直是中国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只能在低层次的竞争中赚取微薄的利润。今后,如果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来提高科技水平将要付出巨额成本。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从国家战略出发会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的态度,继续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的障碍和难度增加。无论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业已形成的经济、科技基础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看,中国都到了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③这表明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已被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四)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节约资源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要在全社会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节约资源,首要的是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次要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④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协同发展;实现生产增长、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选择的发展模式。
- 上一篇:经济增长的判定模型探索
- 下一篇:农业经济的转变与发展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