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增长方式的分别

时间:2022-11-14 04:29:59

导语:经济发展与增长方式的分别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发展与增长方式的分别

本文作者:王彦奇工作单位:大同煤矿集团雁崖煤业公司

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其实二者是不可以完全割裂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即又好又快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地进行,也就转变成了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一定幅度的经济增长,也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已不能简单地只求经济增长,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在概念上的差别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所以,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转换,不仅仅是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简单调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导向作用。

2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渊源、产生条件不同

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约束,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方式。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较小,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比较稀缺,土地、矿产、水、环境等要素的稀缺问题还不突出。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和技术与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但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生产要素的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强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在指导思想、推动力上的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思想,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它的推动力是引进技术、提高资源投入的数量与利用。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发展观,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增长、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力是制度创新、知识自主创新、扩大公众福利、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优化等。在制度创新上,要界定政府干预的经济领域,明晰产权,制定有效率的法规与政策,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制止腐败;在知识自主创新上,要明确自主创新的路线与定位,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在扩大公众福利上,要确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互动的发展思路,强化公共财政意识,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不断提升公众社会福利水平;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经济活动要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生、再开发和多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三次产业间循环、工业园区循环、社会循环;在经济结构优化上,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

4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在理论基础、侧重点上的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侧重于以物为本的单一线性的生产要素研究;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科多元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资源环境学等)和立体性地研究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5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衡量指标、实现路径上的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它是在增长中求发展,增长以快、多为先为重,发展为后为轻。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发展指标、环境指标等。它是在发展中求增长,发展为先为重,增长为后为轻,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社会结构得到改善,相反,会出现高增长下的“有增长无发展”和增长不可持续等问题。所以,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即经济发展方式。

6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在取向目标上的不同

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属于战术目标;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属于战略目标。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标”,而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治本。经济增长方式的取向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主要体现生产要素由分散向聚集、资源利用由数量向效率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是按经济结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战略等实施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方式决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它比经济增长方式任务更繁重、更艰巨,过程更复杂、更漫长。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取向:(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3)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7结束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于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增长”改为“发展”,用“发展方式”代替“增长方式”,这种变动涵意深刻,意义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提法更科学、更符合发展规律、更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努力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发展之间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方面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