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经济环境与执法的联系
时间:2022-08-17 03:29:49
导语:改善经济环境与执法的联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不少同志认为,“严格执法”和“优化经济环境”是相互矛盾的提法。优化经济环境就意味着,应该管的可以不用管了,应该追究的可以不必追究了,应该处罚的也可以不必处罚了。在现实执法工作中,一些同志在履行职责时首先从认识上就懈怠了,对有关事项的审批、对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追究,对一切打着优化经济环境、发展经济招牌的,都采取“睁一眼、闭一眼”态度。我们认为,这种普遍性的看法是错误的,如任其发展必将对我们的工作带来危害。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严格执法”和“优化经济环境”究竟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优化圣济环境,,和“严格衫祛”的含义在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严格执法”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含义。所谓“严格执法”,就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应当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的范围内全面、适当地行使,不得越权行使、不得滥用权力、也不得应行使而不行使。所谓“优化经济环境”,其实就是改善现有的经济环境,清理不合法的、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规定,减少行政机关对经济发展采用的不合理的干预手段,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投资环境。
2“优化经济环境”和“严格执法”的相互关系首先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方法和手段。“严格执法”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具体手段。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文明、民主、法治化的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所有的成员都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履行义务。对于行政机关,国家提出的要求是“依法行政”,这不仅是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最根本的要求。为使这一原则贯穿于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国家又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具体要求。即所有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权力管理事务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优化经济环境”是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必要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法治国家决定了它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必然是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中,经济规律是完全按照市场的需要形成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历史的、人文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行政机关在思想上还未完全接受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律,对经济主体的限制过多,对经济的干预也过多,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有必要“优化经济环境”,减少行政机关的干预。其次,从本质上看两者对行政机关的要求是一致的。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法制定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法的价值。而法的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的运行方式得以实现的。要认识到“执法”和“严格执法”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不是对被管理者的要求,对这一要领的理解必须是基于法律角度的认识。具体地讲包括:(a)要求行政机关严格按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而不是执法是对被管理者从严要求;(h)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的认定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不是出自权力行使者的主观臆断;(c)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范围内行使,不得滥用权力和越权行使;(d)行政机关对处于不同地位、不同经济阶层的被管理者以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允许有特权存在。
“优化经济环境”即“优化市场环境”,而市场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是法治经济。说它必然是法治经济,是因为在这种经济制度中,每个经济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经济交往中它们要求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同时对于彼此间发生的纠纷、不遵守经济规律的违章或特权行为,希勤于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严格按法律的规定执法,实施给予同等的监督和制约,享有同等的对待,消灭现实生活中个别主体享有特权、不受法律约束的现象。最后从两者的关系看,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过分地强调“严格执法”,强调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限制经济主体的活跃,打乱经济交易规则;同样单纯地追求“经济环境的优化”,无限制地扩张个人自由,就会使经济运行陷于一种无政府状态,绝对的自由也意味着不自由,每个经济主体都根据自己的意志,盲目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忽略他人和社会的要求,侵权将不可避免。而这绝不是法治经济所追求的。如果行政机关能真正做到“严格执法”,通过规范自身执法行为,打击违规违章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必将达到“优化经济环境”的目地。因此,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是行不通的。
3正确处理“优化经济环境”和“严格执法”的关系通过深人地研究这一对现象,我们了解到“严格执法”和“优化经济环境”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它们还是构成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如单从表面现象简单地判断两者之间的对立,为迎合某种需要盲目地跟从,随意放弃权力行使的标准,不仅不能优化经济环境,还会将经济的发展带人一种混乱和无序状态。特别是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它涉及千家万户,权力的微小放纵,就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因此爆炸物品管理机构对于法律赋予的权力的行使,更应当做到依法行政,避免盲从和跟风。结合爆炸物品执法工作的特点,我们应当通过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处理好“优化经济环境”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a.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执法者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对于行政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切实做到依法履行职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执法者的高素质,可以使执法者更好地理解法的内涵,更好地掌握依法行政的精神本质,以不变的原理理论来鉴别庞杂的社会现象。如果执法者自身不具有高素质,又不注重理论学习,难免在执法中出现固执偏颇或摇摆不定的局面,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形象,而且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b.端正态度,正确处理守法与违法的界限。作为执法者的行政机关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执法不是执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引,而不能为了处罚而处罚,将其引人误区。如在具体执法实践中,许多同志对那些未经批准或审核不符合安全规定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爆炸物品的单位,责令其补办手续或限期整改的期间限定得非常短。期限的缩短是为了使执法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在社会上也造成不好的影响,爆炸物品管理的不合理手续补办和整改限期,只是为了处罚。此外个别社会成员也会基于这种影响,为规避行政审批,“投其所好”故意不报批手续,在被处罚时或通过“讨价还价”、或通过不正当关系,来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那些规规矩矩按程序报批的社会成员而言,或许他们还处于审批阶段,而违法者通过“捷径”已达到其目的,结果势必造成竞争的不公平状态。从某种角度上讲,或许正是爆炸物品管理机构的不合法的执法行为将守法者与违法者置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而且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
c.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作为执法者,必须正确认识到权力是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管理社会事务的工具,不是个别执法者贪图享乐,以权易权的手段。在运用执法手段监督社会,使社会在法治的状态下运行外,还应认识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执法也是一种服务,而这种服务恰恰体现了执法者对经济环境的优化。比如,爆炸物品管理者在监督检查时,发现单位存有安全隐患,遂责令其限期消除隐患。由于爆炸物品隐患的认定和消除方式,涉及爆炸物品专业内容,单位可能不能正确地理解为隐患整改的最佳方案和措施。同时,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效益的差异,对于同样的隐患,不同的单位会采取不同的整改措施。这时就需要爆炸物品管理机构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单位采取最经济、最有效的整改措施,为单位参与经济竞争提供良好的保障。
- 上一篇: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革新
- 下一篇:地方经济环境与金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