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战略选择

时间:2022-05-22 11:09:00

导语: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战略选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借鉴西方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周期波动。与此同时,波动起伏的CPI、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现象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想确保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建稳定的经济环境,只有如此,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地增长。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并不稳定,美国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没有散去,欧洲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经济周期的波动,恰当选择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叫商业周期或者景气循环。经济周期是指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经济扩张和收缩互相交替、循环出现的一种周期性现象。具体到一个国家,经济周期是国家的总体收入、总体支出与总体就业状况的循环往复。经济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扩张、顶峰、衰退、谷底。

二、美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工业经济不断繁荣的作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规模的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供求背离,从而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上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的经济不但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其通货膨胀率也维持低位。这段长达十年的黄金时期,知识化的投入有效抵消了自然资源稀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知识要素具有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增,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柔性化的生产为经济的稳定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美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相对稳定,经济整体也出现稳定上升的态势。随着美国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金融手段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虚拟经济快速实现了繁荣。到2007年,快速繁荣的虚拟经济终于导致了美国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海啸般瞬间击垮了美国的经济,引起了美国经济巨大的波动[1]。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一共出现了三次中周期的波动。在这三次波动过程中,美国政府分别采取不同的金融手段来应对,从而使美国经济起伏不断。

(一)第一次中周期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1.第一次中周期第一次中周期是1973—1978年。此次中周期波动一方面受到美元超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打击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中东的石油输出国收回了石油的定价权,石油的价格提高了两倍多,从而引发了此次中周期波动。

2.第一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选择为了应对这次中周期的经济波动,美国的金融政策频繁变动,时而宽松时而紧缩。当货币政策宽松时,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当金融政策紧缩时,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完全停滞。为了有效改善经济状况,1978年,美联储采取了一揽子的金融政策:增加1%的贴现率,对数额比较大的存款加征2%的准备金,支持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扭转美国经济下滑的状态,通货膨胀率依然居高不下[2]。

(二)第二次中周期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1.第二次中周期第二次中周期是1978—2007年。第二次中周期依然是由于油价暴涨引起的。1978年,伊朗局势动荡不安、两伊战争爆发等因素引发全球石油价格暴涨,从而给本来经济就存在诸多问题的美国带来了沉重打击,美国经济出现全面衰退。

2.第二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选择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美联储于197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全新的金融政策,改变公开市场的操作方法,通过控制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量控制M1。这种金融政策的实施快速地抑制住了通货膨胀率以及快速下行的美国经济。

(三)第三次中周期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1.第三次中周期第三次中周期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房价的持续下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纷纷破产,大量投资基金接连关闭,使得美国经济快速下跌,从而引发了影响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

2.第三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选择第三次中周期的经济波动给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但是美国,世界大多数国家出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向市场注资,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国的央行在短短的48小时内就向市场投放了大约3262亿美元的资金,而美联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向银行进行了3次共380亿美元的注资,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美联储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多次向市场注资。中国政府也不例外,也向市场投放了4万亿的流动性[3]。

三、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状况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一样,我国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周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共出现了三次中周期规模的经济周期,在这三次中周期规模的经济周期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政策。

(一)第一轮中周期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1.第一轮中周期第一轮中周期是1981—1991年。从1981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逐年上升趋势,一直到1989年的上半年,这段时间是扩张阶段。1989年的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在第一轮中周期中达到了峰值,此时,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以及高达17.8%的通货膨胀率。1989年的下半年,过热的经济出现衰退,这次衰退一直持续到1991年,此时为下降期。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总量不断上升,首次出现了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

2.第一轮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选择第一轮中周期,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带有扩张性质的宽松金融政策。在本轮周期性波动的起始时期,由于经济快速上升(GDP高达15.2%),市场上流动性严重不足,为此国家采取了宽松的金融政策。通过超发货币的政策弥补市场上流动性的不足,这样就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并使基础建设与信贷出现严重失控。为应对这个状况,1985年,我国调整了金融政策,收缩银根。但是,由于执行力度不够以及前期超发货币的积累效应,我国经济上出现了“软着陆但不着陆”的尴尬现象,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高达8.8%)。1989年,我国政府再次调整金融政策,以非常严厉的金融从紧政策应对这种状况。但是,由于政策力度太大,导致经济快速萎缩,1989年GDP降至7.2%,1990年降至3.8%。尽管后来连续两次放宽信贷,但是经济发展仍然乏力。

(二)第二轮中周期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1.第二轮中周期第二轮中周期是1992—1999年。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1994年,短短三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快速上升,国民生产总值也随之快速上升,这段时期为扩张时期。1994年的上半年,经济扩张达到了顶峰,此时出现了经济过热以及高达14%的利率。1994年下半年,第二个中周期达到顶峰。1995年,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一直到1999年。在这次周期波动的过程中,国内需求显著下降,利率水平快速上升,人民币快速贬值,中国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从2000年的上半年,一直到2001年的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次短周期的经济周期。期间,2000年的上半年经济逐渐上升,2001年的下半年经济又出现了下降。

2.第二轮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选择在上一轮经济周期的应对过程中,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尽管效率不高,却为本轮金融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为应对上一轮经济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轮经济周期一开始金融政策就得到了强化。1993年,我国开始大力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从紧的金融政策回收市场的流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1994年,金融政策从紧被改为适度从紧,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工作的重点。1996年,金融政策一方面兼顾从紧,另一方面兼顾适度宽松,确保了经济软着陆的顺利进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经济再度出现通货紧缩,金融政策随之改变,积极的金融政策替代了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经济状况得到了快速的改善。

(三)第三轮中周期与金融政策的选择

1.第三轮中周期第三次中周期是2002—2007年。从2002年开始,本轮经济周期进入扩张时期,时间一直持续到2008年达到顶峰。在这个时期内,我国大部分行业的总供给都远远超过总需求,除房地产和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外,其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普遍下降。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扩张,并快速走向了繁荣。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内企业严重亏损,海外市场迅速萎缩,大批企业停产,企业倒闭现象司空见惯。

2.第三轮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选择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快速扩张,再度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此,我国的金融政策再度转为适当紧缩,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措施降低市场的热度。2006年,我国经济热度继续升高,为此,央行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大规模回收市场的流动性。2007年,我国延续2006年的金融政策,持续收紧,通过连续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和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继续回收市场的流动性。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美国的金融危机,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增长速度,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金融财政计划,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同时为了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9月—12月短短4个月时间,我国连续5次降低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但是,我国的经济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GDP出现了明显的下降[4]。

四、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背后的金融政策分析

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政策的干预下进行的,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特殊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会出现经济周期的波动一样,依靠金融政策干预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也会遇到相同的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各经济主体之间出现比较严重、难以协调的问题时,能够进行协调的也只有政府,此时政府就会采取一定的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能够沿着国家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调控过程中,由于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各经济主体之间矛盾重重,政府的应对措施常常会出现许多困难。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上来看,频繁变动的金融政策对其影响相当大。金融政策宽松,市场流动性增强,经济就会繁荣;反之,金融政策紧缩,市场流动性降低,经济就会衰退。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对经济的监控、分析,还是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都缺乏经验,这样常常使得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滞后,再加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各种经济体互不和谐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频繁[5]。

五、当前我国金融政策选择的建议

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整体看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确保转型期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要面对居高不下的CPI,金融政策究竟是宽松还是紧缩,我国政府正处于两难境地。另外,国际经济形势变幻无常,美国经济危机的阴云尚未散去,欧债危机风云又起,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金融政策的取向。为此,在金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要认真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努力创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良好局面。正是因为金融政策对于经济周期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干预性,因此,现阶段必须大力加强对市场经济形势的分析,选择恰当的金融政策。

(一)大力加强市场调研,合理制定金融政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主体逐渐分化,不同的市场状况与金融政策对不同的经济主体造成的影响不同,有的甚至会严重阻碍某些经济主体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大力加强市场调研的力度,从细节入手,准确掌握各经济主体的发展状况,合理制定金融政策,确保金融政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二)大力加强金融传导机制建设

认真分析西方发达经济体,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金融传导机制的主要途径是利率与资产价格。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金融政策存在着许多问题,利率与资产价格仍无法正常运用。为此,在我国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传导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将信贷传导机制转变为利率与资产价格,确保金融传导机制的畅通[6]。

(三)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的。事实证明,这种干预阻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为此,必须恰当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努力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转变政府职能,确保行政命令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解放市场,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

六、结语

总之,无论是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是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着经济波动的现象,认真分析和总结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金融政策在经济波动中发挥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长期发展进程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要想避免频繁的经济周期性波动,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必须大力加强金融政策建设,加强金融传导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努力减少金融政策变化对我国经济周期带来的负面效应,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