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预期与策略
时间:2022-05-21 04:07:00
导语:经济增速放缓预期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尽管市场和政府都已提前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和目标,但是4月13日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低于普遍的预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8.1%,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呈现全面减速的态势。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9%;房地产投资增速锐减至23.5%。上述指标都是名义值,若考虑价格因素,则回落更加显著。外贸方面,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仅为7.3%。消费方面,不考虑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为14.8%,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有回落。
物价水平(主要是CPI)也同样不容乐观。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通胀乌云依然笼罩着中国经济。不难看出,这组经济数据,呈现了中国经济“低增长、高通胀”的“中国式滞胀”不利格局,稍有疏忽,则有可能出现“硬着陆”的风险。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为刻意放缓房地产投资而采取的主动调控措施所致,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快速增长模式无法持续。尽管目前的增长速度仍然处在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7.5%)之上,但是考虑到经济下滑已经持续了五个季度,并且呈加速下滑的态势,因此目前还无法看到企稳的迹象。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甚至有可能触及或跌破政策目标的底线,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首先,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目前尚处在初见成效的攻坚阶段,短期之内不大可能更不应该出现明显的松动,否则将前功尽弃,因此房地产投资回暖的概率很低。对于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而言,社会的主动投资意愿较弱。综合上述几方面原因,可以明显预计得到投资增长放缓的趋势,这显然会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速。其次,作为中国出口最大的两个市场,美国和欧洲分别受高失业率和债务问题的拖累,增长前景极差,进口需求很难在短期内出现明显复苏;加之数年来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累积效应也已使得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不如前,而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也同样在吞噬着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述因素意味着外贸出口很难再像过去一样有效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至于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增长软肋的消费需求,我们更是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它自发逆转的可能性。尤其通胀背景下,人们只会更加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真的持续下滑下去,那么生产放缓、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就必然会蔓延开来。这也意味着政府必须要采取“保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措施。问题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多大的选择空间呢?毫无疑问,如果中国政府需要在2012年“救市”,那么其难度将会远远大于2008年应对美国金融危机时的情形。首先,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且效果十分有限;其次,业已更上层楼的房价业已使得政府失去了能够容忍其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和可能;再者,2008年的激进刺激计划导致过去三年过度投资和大规模的坏账累积,并且极大地扭曲了中国经济结构,尤其是产能过剩问题和民营经济生存空间进一步恶化问题。
显然,对于潜在的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传统的货币宽松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很难奏效,且有悖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方向。唯一可行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就是从未动用过的大规模的减税。减税,不仅仅是降低个人所得税,也包括企业所得税,更重要的是显著地降低流通环节的间接税。虽然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同属于扩张财政政策,但两者的微观效果和效率大相径庭,影响的深远程度也有显著差异。对于结构严重失衡的中国经济来说,通过减税来降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改善经济结构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减税,才能有效地创造并释放出有效和充分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换言之,对于当下中国经济而言,只有减税才能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但是,减税意味着各级政府需要压缩开支。减税能否实现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决策层能否拿出魄力和勇气来实施减税,这是个问题。
- 上一篇:区委城乡环境整治方案
- 下一篇:区政办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意见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