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构建问题突破口

时间:2022-05-18 04:11:00

导语:中原经济区构建问题突破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原经济区构建问题突破口

中原经济区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农民素质较低、生活条件艰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在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即快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到关键作用,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一、农村教育: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就将人力资源即教育看成是经济发展的资本。他们认为在所有的投资中,对人的投资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日本和印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适合于耕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印度情况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啬对灌溉设施的投资。在考虑到所有因素后,事实是,日本耕作者把有用的知识运用于生产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充裕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快于其他国家,正是人力资源的差异才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只有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经济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并最终实现经济腾飞。而人力资源的积累的途径主要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特性在于它具有自我增值性,尤其在人力资源积累的初期,对于人力资源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初始人力资本后,人力资本在生产活动中使用时,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对已有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只有将农村基础教育抓好,人力资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并不充裕,怎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只有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农村,通过向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借助农村这个宽阔的平台,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农村教育对农村总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在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此来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二靠农民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便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业产业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农村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从事农业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以便于应用和操作机械化生产。另外,非农产业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竞争中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已成为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非农产业转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忙时回到农村,闲时到城市打工,而是让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离开传统农业,加入到非农产业中。我国许多的劳动者之所以出现从城市回流农村,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较差,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工作要求。非农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但其回报通常也要高于农业,因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较高的待遇。同时,教育还能提高劳动者在非农产业中的参与度。因此,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真正转移。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为提高农民收入,各种优惠政策、补贴不断出现,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要补贴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补贴不起,到最后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再最后一定增发货币,那就通货膨胀了。用财政补贴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确实如此,对于人口庞大的农村来讲,各种补贴均摊到每一个人身上时,再大的数目也是微小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市现代化,可行之路就在减少农民数量。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全部历史以及当前的全部经验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最基本的资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是从人头脑中产生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教育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所以教育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者转移的关键。农村教育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能将农村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国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必须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当前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分析

农村教育不仅指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还包括农业教育、农民教育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还实施了资助上学等一系列教育补贴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我国实行学费全免,而且对于在校生还实行生活补贴,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调动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政策转变。另外,我国农村扫盲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青壮年文盲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硕果累累。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惠及民生的活动相继开展,培训累计达数亿人次。另一方面,虽然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轻视农村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于农村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给予其应有的关注。其次,“重量轻质”的现象更为普遍。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校为完成“两基”任务,采用“对策”,蒙混过关,严重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普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的政府和学校还未认识到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此外,农村培训受益者有限。从数量上来看,培训的人次还不足农民总人数的一半,远未达到国家的要求;从效果上来看,许多农民反映,培训的内容“不实用”、“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培训的“时间太长”等,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兴趣不高,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缺乏。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教育质量,农村教育的教育设施、师资等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三、扎实发展农村教育,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对农村教育应给予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基础,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政府部门更应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抛弃旧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积极将农村教育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调动各种力量,积极开展农村教育工作;明确落实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农村教育发展纲要,使农村教育有法可依;在农村地区加强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能自觉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形成常态。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必须开发的“重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成比例,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拨款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财政支教力度。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教育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农村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的重中之重,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要“不惜花重金”。同时,还应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降低学习成本,使更多的农民学得起、乐意学。其次,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育经费切实用到为教育服务上来,对于那些挪用、侵占、贪污教育经费的违法乱纪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再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经费筹集渠道,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如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社会捐资助学、企业用工培训等。最后,大胆创新,综合利用各种力量,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农民教育发展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人才培养起来了,农村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农民才能富裕,“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三)农村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模式改革。农村教育应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尤其是农民面临的主要是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民教育就需要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上采取将教育与农村实际、农民生活联系起来,突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多种需求。另外,还要根据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民当前最需要的培训。结合农村时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培训工作。同时还可通过政策,积极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引导、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和社会力量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术培训。其次,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农村教育在现阶段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积极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青少年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主力军,青少年的素质状况依赖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要确保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强制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切实减轻农民受教育负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此外,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一方面是教育资源有限,效益低下,招生规模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是农民急需的专门知识无人教。学校教育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农民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教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作用,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农村教育面向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一项惠及全民的教育,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教育。

因此,必须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即在管理模式上,与市场需求接轨,按需培养;在学制上,建立开放性的以人为本的动态学制模式;在教学上,构建以实用能力为主的现代模式。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关涉社会的全面进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三农”问题。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村教育放在关键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革农村教育的模式,切实抓好农村教育,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