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日动漫产业机制运营的对比

时间:2022-05-04 09:46:00

导语:小议中日动漫产业机制运营的对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中日动漫产业机制运营的对比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动漫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行机制,认为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为巨大产业规模的主要原因是其在资本运营的各环节都贯彻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并对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分工协作类型划分分级制度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源头——漫画的生产方式

1、分工协作生产方式是提高漫画产量和质量的基础

(1)漫画工作室的分工协作体制提高了漫画产量和质量。日本的漫画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助手,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是一种分工协作式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分工协作能够提高漫画的产量。日本漫画最初以在漫画杂志上连载的方式销售,而日本漫画杂志通常以周为出版周期,对漫画家的生产效率要求极高,因此漫画家的工作室必须配备固定助理,帮助漫画家完成出版周期内要求达到的生产数量。另一方面,分工协作能够提高漫画质量。在工作室内分工协作体制的帮助下,可以由助手替漫画家分担较为简单的工作环节,从而使漫画家有更充足的时间从事造型设计、故事编排和主笔等决定漫画产品质量的环节。

(2)在日本漫画的生产过程中,部分故事剧本由专业作家负责完成。在作为主创人员的漫画家中,一部分漫画家是在绘画和编写故事方面都具有很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部分漫画家仅有高超的画技却并不擅长编写故事剧本。因此,在日本漫画的生产过程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工,即漫画工作室从事漫画绘制工作,而漫画故事剧本的编写工作则由专业作家负责完成。专业漫画故事剧本作家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漫画的质量,从而扩大了漫画的销售量。

(3)日本在漫画人才的培养上注重采用分门别类式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日本部分高等学校将漫画作为独立专业分离出来,培养专业化的漫画人才。漫画人才的培养阶段并未终止于学校内,日本最终成型的漫画人才是通过漫画出版社培养的。漫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漫画出版社工作,而漫画出版社根据漫画人才所擅长的方面进行培养,为分工协作式体制提供后备人才。

2、分工协作生产方式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漫画生产中的绘画环节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家与助手分工协作的体制,但分工的细致程度仍然不够高。如果能够将生产过程进一步细分,将促进我国漫画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高。

首先,我国缺少绘画与故事剧本创作的分工。国内部分具有较高绘画水平的漫画家认为,只有一部漫画作品的绘画和故事剧本创作全部由自己完成才能称得上漫画家。然而并不是所有具有高超画技的漫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高超的编剧家,因此我国漫画界应加强与文学界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后者在剧本编写方面的优势提高漫画产品质量。

其次,我国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即国内开设动画相关专业的高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制作技术而轻故事创作能力,这导致我国动画人才结构以单纯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而故事创意型人才极度缺乏。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故事创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且应加大专业型动画故事创作人才的培养比重。

二、漫画类型划分体制及分级制度

1、以性别和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漫画类型划分体制

日本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细致的漫画类型划分体制,按照消费者群体的性别和年龄对漫画的类型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儿童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和成人漫画。这种类型划分体制具有以下优点:根据性别差异制作相应类型的漫画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消费者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制作漫画,能够通过扩展漫画消费者的年龄层次和消费者的消费时期增加销售量。例如日本很多漫画杂志是面向18—25岁的青年人,也包括从少年时代一直看漫画的三四十岁读者,目前日本漫画产品受众的平均年龄为32岁。

2、规范的分级制度

由于日本漫画产品涉及的年龄层广泛,日本动漫产业非常有必要对其漫画产品加以分级,以让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能有适合自己的漫画产品。日本已形成一套详细而严格的分级制度,例如日本的漫画书店必须严格按照性别和年龄划分标准将不同类型的漫画产品摆放在不同区域,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各区选购漫画的消费者进行监督。

3、漫画类型划分体制及分级制度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启示

我国动漫界形成了一种对动漫产品的偏颇认识,认为动漫产品只是针对低年龄层消费者的,这使我国动漫企业将拥有巨大消费能力的高年龄层消费群体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国动漫厂商。我国动漫企业应一方面针对低年龄层消费者制作动漫产品;另一方面增大面向高年龄层消费者的动漫产品比重。

在审批动画项目时,相关部门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出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考虑,往往对申报项目实行严格审批——凡内容偏向于高年龄化的动画项目获得立项的几率较小,而内容偏向于低年龄化的动画项目则通过立项的几率非常高。这一审批体制使我国高年龄层动画产品的产量接近于零,我国动漫企业在高年龄层动漫产品制作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方面与世界动漫产业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应改革动画项目审批体制,放宽政策限制,使我国动画产品体系中各年龄段的产品达到合理比例。同时,还需要增设动漫产品分级制度,以使我国动漫产品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日本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及动漫产品的销售

1、由杂志连载漫画衍生漫画单行本,再衍生出动画及系列授权商品

日本动漫产业链的构建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漫画在漫画杂志上连载。在此过程中漫画生产团体、出版社、发行单位及销售终端从漫画杂志的销售收入中获得相应份额。同时,出版社对杂志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统计出市场欢迎度较高的漫画作品。第二阶段,统计出市场欢迎度较高的漫画作品后,将其以漫画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之后,出版社同样对漫画单行本的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得出较受市场欢迎的漫画单行本。第三阶段,综合前两个阶段的调查结果,出版社统计出真正受漫画杂志读者和单行本读者欢迎的漫画作品,然后与动画制作企业联系,将该漫画改编成动画。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漫画企业和动画企业还会与相关制造企业合作,根据该漫画和动画开发的各种授权衍生产品也进入生产阶段。播放动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消费者宣传动漫衍生产品的过程,这会促使衍生产品获得巨大的销售量。

2、日本动漫企业注重开拓海外市场

在动漫产品的销售方面,日本动漫企业不仅依靠本国消费者群体的支撑获得了强劲的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

(1)日本动漫企业积极扩大本国动漫产品的出口。日本的动漫企业十分重视开拓海外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日本动漫产品开始主导世界动漫市场,有的日本动画甚至出口到了70多个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外国企业竞相购买受市场欢迎的日本动画形象的经营许可权。由于日本动漫产品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欢迎,日本的动漫企业将进一步加速日本各种题材的动漫产品走向海外市场的步伐。

(2)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本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了扩大本国动漫产品在国际上的销路,加大日本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影响的范围、力度,日本政府不但将动漫产品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

3、日本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动漫产品销售模式及启示(1)我国动漫产业轻视漫画杂志和单行本对于漫画作品的市场检验作用,而是直接投资进行动画制作,想借助动画的广告作用获得高额的衍生产品收入。相比之下,日本模式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因为漫画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动画,用较低成本的漫画作为动漫产业的源头不但能带来较高的利润,而且能作为动画开发的前期市场检验手段大大提高基于漫画的动画市场成功率,增强投资的有效性。而我国的这种模式虽然是美国乃至部分其他国家目前较为流行的动漫产品开发模式,但美国的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其动画制作过程中跟踪调查市场反应并即时修改动画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我国目前在市场调查方面极为缺失。

一方面,我国应发展漫画杂志和单行本出版产业,增加动漫产业的利润来源,营造全民阅读漫画的文化氛围,并提高动画及其他衍生产品的市场成功率。另一方面,仍然借鉴美国模式直接投资制作动画,但必须结合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工作。

(2)在动漫产品销售方面,我国动漫产业应立足庞大的国内市场,同时还应拓展海外市场。我国动漫产品难以打开国际市场,主要是因为政府对于动漫产业的束缚过紧,严重抑制了国内动漫产品类型的拓展。我国应降低动漫项目审批门槛、细分动漫产品类型并建立科学的分级体制,以丰富动漫产品的类型,为扩大海外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综上所述,日本动漫产业的运营机制中,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类型细分结合分级体制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控制整个消费者市场;通过漫画杂志和单行本的层层市场检验后再开发动画等衍生产品是为了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综合来看,日本动漫产业的运营机制始终坚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而我国在相应环节则与其存在较大差距,这正是我国动漫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也应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我国动漫产业各环节的运行中,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科学、完整、发达动漫产业链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白晓煌:日本动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洪佩奇:美国连环漫画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7]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8]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