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考验经济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03 05:17:00

导语:就业考验经济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就业考验经济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失业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有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高等教育的反思、经济转型的必然之痛、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就业与社会稳定、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就业者应该摆正心态等,具体资料请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存在就业矛盾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未知青返城,到农村经济改革带来劳动力剩余,再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职工下岗,就业问题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正当连续5年的高增长即将冲淡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再一次笼罩了就业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昔日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与农民工一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2009:就业形势严峻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和各级媒体对就业市场的频繁关注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这组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了2009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二、大学生:毕业失业

据统计,今年全国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在经济发展正常年份,消化这样一支高学历的劳动力大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就业市场遭遇寒冬的2009年呢?“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样一句以往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调侃,在2009年变成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9年2月底,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这与社会保障部期望的70%的就业率还有很大差距。而往年就业率较高的几个大省市,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不容乐观。据悉,截至今年1月底,天津市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而截止1月中旬,广东全省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则只有2.2%。

三、农民工:回家≠过年

2008年春节,数十万农民工因为雨雪灾害被阻隔在广州火车站无法回家;2009年春节,风和日丽,却仍然有数十万农民工在广州火车站徘徊,今年,他们则是因为遭遇了就业市场的寒流而不得不回家过年。同样是回家,心情却迥然不同,新年的快乐与期望被失业的无奈和迷茫冲刷得无无踪。

据统计,2009年春节前,约60%左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而根据人保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其中的5.4%是因为失业。以我国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至2009年1底,四川省共有212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占外输劳务总量的17.8%。200年春节后,全国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需求却一降再降。作为解决了全国1/6就业岗位的广东省自2008年以来,全省用工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由第一季度的228.7万人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11万人。另据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约为190万人次,比上季度下降约4.99%。短短十几个月时间,“工荒”戏剧性地转化为“民工过剩”2009年就业形势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四、谁该为“就业寒冬”买单

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但百分之百的就业即使在理论上也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规模的失业率是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发达国家平均年登记失业率也在5%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2007年已降至4%。而2008年下半年来,就业矛盾却突显日益尖锐之势。究竟原因何在,可谓众说纷纭。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尽管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多,但从影响力上来看,金融危机以绝对多数票被指认为罪魁祸首。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一方面,大量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的双重打击而接连倒闭;另一方面,国内上游企业因遭受牵连而举步维艰。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迹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外,剩余企业招聘计划也纷纷被冻结或缩水。

往年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的地产、汽车、广告、石油石化、能源、物流行业,也因前景不明而无法给就业市场缓解压力。

五、高等教育的反思

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到考研热、公务员热,知识型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势”使人们反思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升高。各方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1999年以来的大学疯狂扩招难辞其咎。1999年,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9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政府数据显示,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而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今年更猛增至611万人。国内人力资源市场“青黄不接”的状况早已完全改善,并且日益饱和,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另外,有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国内教育的官僚主义倾向使得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这种片面的理解往往使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

六、经济转型的必然之痛

经济转型是引起失业率短期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在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下,人们已经忽略了它本身的影响。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到了转型期,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时势所趋。事实上,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始于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也就是说,即使不存在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阵痛。但是,它最终会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而自行解决。

七、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充分就业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这不仅是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尽管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短短两个月内,相关政策就已接连出台,但在目前复杂的情况下,要缓解就业压力却并非政府一家之责,企业和就业者本人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八、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就业增加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就业机会,使全社会的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最终消费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导致居民收入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加,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反之,失业的增加则会导致经济增长向相反方向运动。按照奥肯定律,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反向的替代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失业率每上升1%,总产出就会减少3%。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就业是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形势恶化,失业又造成居民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因此减少,企业产品滞销,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令经济增长乏力。如果不集中力量解决就业问题,“保增长”的目标很难顺利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九、就业与社会稳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经济收益和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50%以上为劳务所得,这就意味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受阻,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给失业农民带来很大生活压力,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以及机械制造、桥梁设计等行业,也发展迅速。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尽量提供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今后的蓄势待发储备充足的人才。

十一、就业者应该摆正心态

在当前的待业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工作条件不满意而主动放弃就业机会的。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条件的巨大落差,但经济复苏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客观存在,就业者必须尽快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者应适当调低期望值,同时积极接受各种形式的再培训、再教育。

大学生不妨考虑创业。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一30%。目前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正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