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9 03:12:00
导语:西方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当前,智力资本作为无形资产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准确计量企业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及分析研究,梳理出西方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提炼其基本理论框架,可为我国智力资本计量理论及实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力资本计量理论借鉴
智力资本概念的形成及理论的发展,实质上是对企业重视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发展趋势的响应。1969年加尔布雷思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智力资本不只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而已,而是一种动态的资本,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以智力资本及其管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发展,使之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准确计量与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已成为管理理论界及实践者们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之一。
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的发展演进
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的演进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智力资本计量理论萌芽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早期,智力资本开始受到关注。除了瑞典的Sveiby教授,日本学者HiroyukiItami(1987)是在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HiroyukiItami在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调动无形资产》一书。该书被认为是智力资本计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为日后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智力资本计量理论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智力资本计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快速发展的阶段,明显的特征是其实践指导性。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许多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其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完全信息。为此,世界各国的智力资本学者及实践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及计量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包括财务方面、用户方面、内部经营方面和革新学习方面的均衡记分卡。斯堪的亚模型的创始人EdvinssonandMalone(1997)创造了斯堪的亚浏览器(SkandiaNavigator),并提出计算智力资本方程式:智力资本=IC。其中,I是企业运用智力资本的效率系数;C是智力资本的绝对测量值。斯堪的亚模型为创建一个测量企业知识资产的分类法做出了突出贡献。它超越了财务会计的传统假设,为知识资产组合结构和组织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并为此探索了一条操作性较强的计量方法。该阶段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延用至今。
(三)智力资本计量理论完善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智力资本计量研究的工作平台建立在国际间合作的基础之上。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智力资本已成为各国智力资本学者与实践者们研究的聚集点,各种学术会议、演讲报告、研究论文和其他相关出版物备受瞩目。OECD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以智力资本计量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旨在着手制定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的国际指导方针和实践标准。然而,由于智力资本学者及实践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切入点不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各异,直至今日,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计量理论及方法体系尚未形成。
智力资本计量方式的主要分类
(一)总体评估方法
顾名思义,总体评估方法是对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总体进行计量和评估。总体分析方法主要以货币计量方法为基础,在研究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早期就提出。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从企业总价值中超过财务资本的部分,来计算智力资本的总价值量,并通过各种财务数据来进一步衡量智力资本管理的状况。典型的总体评估方法是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Tobin的q值法、无形资产价值方法(Calculatedintangiblevalue,CIV)等方法。
从本质上讲,总体评估方法属于立足于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计量方法,是对传统会计方法的有益补充,通过市场对公司价值的理性评估,可以将智力资本的价值加到公司的账面上,从而弥补了传统会计计量方法的不足,为企业交易与投资提供了借鉴。然而,智力资本可以具有不同的形态与性质,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实际上是将智力资本作为一个黑箱对待,不能反映智力资本对企业贡献的全过程和内在影响状况,也即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特性无法测量,难以为智力资本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二)分项评估方法
智力资本价值评估作用除了提供资产价值的记录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资产的质量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智力资本的分项评估(Assetbyassetapproach)方法就应运而生。在智力资本的分项评估方法中,有两类测量方法,一类是货币计量方法,包括成本法、收入法和市场比较法。另一类是非货币计量方法,包括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方法。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方法通过归一化处理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因此,前面一种是绝对标准量的衡量,后一种是一种相对标准量的衡量。由于智力资本具有多维性,价值内涵具有多重性,因此,两类结合是最好的方法。Sullivan做了很好的总结,他提出智力资本的衡量可分为质的衡量以及量的衡量,其中质的衡量可分为价值基础和引导基础,量的衡量可分为非货币基础和货币基础。
分项评估方法对智力资本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并且对每一类无形资产进行分别的评估和测量。这种方法突出了不同类型的智力资本的特殊性,甚至能够反映智力资本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因此,分项评估法不但对智力资本的各个类别进行评估,而且是对这些资产的动态考察。但是,分项评估往往忽视了不同类型的智力资本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并列元素,从而不能从系统或整体的角度考察其价值创造作用。
(三)系统评估方法
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企业战略目标下各类智力资本相互作用,会同时增强智力资本。因此企业各类智力资本决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某些智力资本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具有杠杆作用。因此,随着对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深入,许多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系统化评估方法是将智力资本评估与企业战略、知识管理联系起来,找出驱动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元素,梳理核心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一个面向未来、动态的智力资本评估框架。在此框架下,运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进行测定和评估。
对我国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借鉴
以未来为导向。由于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故智力资本计量的设计主要针对企业未来业绩的管理,而不是提供历史业绩报告。因为未来为导向的计量能提供决策制定方面的信息,而历史业绩报告仅仅为决策制定提供辅助信息或参考意见。这方面的计量通常涉及智力资本的存量。我们知道智力资本存量的增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加,一是获得经济价值(即企业效益的提高)。所以智力资本的计量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和投资者更加真实的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揭示智力资本对企业业绩的贡献,还可以评估智力资本管理实施的效果,促进其改进。企业关于智力资本的计量基本上停留在量度存量,因为存量或资源相对容易量度。
以过程为导向。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一个过程,其过程性表明,智力资本从创造到最终的应用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智力资本通过知识的不断的聚散、更新和修正而变化。管理者也必须量度这种变化过程或智力资本流量,尽管计量比较复杂,但提供的信息更有用。Chatzkel(2002)认为在你所拥有的知识和你是否善于将知识转换成对别人有用的信息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以系统为导向。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一种能力。其能力特性表现为“具有影响未来行动的潜能”,“一种有效做事的能力”(Dawson,2000)。管理者必须通过有意识的管理活动来提高组织能力,赢取竞争优势。应该把企业经营看作一个系统,用全局的、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发展问题。所以,计量时应采取整体观以目标为导向的计量系统。
参考文献:
1.安妮•布鲁金.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上).财会通讯(综合),2004(9)
3.罗伯特•卡普兰,戴维•诺顿.综合记分卡[M].新华出版社,1998
- 上一篇:粮油检测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 下一篇: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计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