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09 03:08:00

导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性可靠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相关性与可靠性共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两者缺一不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判定直接影响到计量属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备受注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否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需要深入剖析公允价值的内涵,澄清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至关重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涵义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并把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并列为相关性的标志。相关有一般相关与特殊相关之分。一般相关是指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而特殊相关是指会计信息与某类信息使用者的特定决策相关。相关性也是相对的,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还存在着低度相关、高度相关等程度不同的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内容上与决策相关,不涉及信息的可靠与否。也即不具备可靠性的信息并不妨碍其相关性。如会计信息使用者需对某企业上年的盈利能力做出决策,那么该企业上年度的净利润就是与之相关的会计信息。虽然此数值可能是该企业利用虚假业务编造出来的,但这不影响净利润数值与特定决策的相关性。只能说明该净利润数值这一相关信息由于不具备可靠性而丧失了有用性。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IASC认为资料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而FASB把反映真实性、可核实性和中立性并列为可靠性的标志。其中反映真实性是可靠性的灵魂,而可靠性和中立性则是验证可靠性应具备的条件。由此可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再现重大的财务关系。可靠性不同于真实性,真实性是完全的再现,而可靠性允许有误差的幅度,是相对的,是否可靠还取决于会计信息允许包括误差的程度,允许误差的程度则决定于这种误差不致于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虽然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但并不会损害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会计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损害其可靠性。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合理判定由以上分析可见,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独立的质量特征,在内涵上互不影响:信息是否相关不需要可靠来支持。信息是否可靠也与相关性毫不相干。但要达到会计信息有用性这一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会计信息就丧失了有用性。亦即相关又可靠的会计信息一定是有用的,而有用的信息肯定同时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首先作为相对概念,在量的规定性上,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地统一于信息有用的目标之下。提高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牺牲一定的可靠性,同样,为了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也可牺牲一定的相关性,只要能满足对决策有用的目标即可,两者的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如预测性信息具有极高的预测价值,即相关程度很高,但由于其反映的是未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靠性必然较差,只要编制该信息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及预测的编制基础是合理的,就可达到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目标,而不必强求该预测信息一定可以实现;而历史成本信息,由于其具有可核实性这一其他计量属性无可比拟的优点,可靠性较高,但由于其反应的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与面向未来的决策相关性就差一些,但权衡利弊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是在各界对历史成本提出强烈批评的情况下,这一计量属性仍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其次,在考虑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时,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此消彼长,互相矛盾的关系,两者必需兼顾。当一方提高时,在保证信息有用的前提下,允许另一方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一方的提高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下降。应该遵循效益大于成本原则,追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共同提高,以便更大程度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也是会计自产生以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一项会计创新,在导致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比已有信息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仍能在新的方面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是可行的。为了达到会计信息有用性这一目标,在不同的情况下,两者各自的程度会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波动,但由于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间也就不存在谁更重要一些的问题,即不存在一定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去换取更大的相关性,或一定要在保证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可靠性的问题,这都是实际工作中相关与可靠之间权衡的特殊情况,不具有一般性。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IASC将其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FASB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认定依据是市场上对资产或负债公平、自愿的交易金额,从本质上讲,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外延公允价值是很广的概念范畴,并不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概念,可以说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概念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产物,绝不仅是现有会计计量属性的简单统一。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复合计量属性,这包括两层含义:公允价值不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其与现行价值概念十分接近。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历史成本(收入)作为已经发生的交换价格,是过去某个时点的公允价值。而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行市价,以及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没有实际交换价格的情况下,通过模拟实际交换价格来实现公允价值的方式,也可以看做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公允价值概念与上述各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上述计量属性才是公允价值。

三、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公允价值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新业务不断涌现,企业的某些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这些都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而采用公允价值则能够对这些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以满足投资者对这些与决策相关信息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只有在资产转让或负债偿还时才反映其价格的变化,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不相符的,更何况转让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原因。

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与此相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再次,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在预测功能方面,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地确认市场条件变化所引起的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不断满足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的需求,从而就具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预测价值。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如MaryE.Barthetal(1996)检验了美国1992年和1993年银行的数据,样本银行占到了美国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存款的90%。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股价确实会反映银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越差,投资者对银行贷款定的权重越低;在披露公允价值的主要资产和负债中,尤其是贷款,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这证明银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环境下的可靠性,具有其自有的特性。首先,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并不要求提供绝对可靠的信息。事实上,任何计量都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信息,因为任何信息都是有成本的。苛刻要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会导致交易费用的激增,而交易费用的增加也未必一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反而会导致一种“精确的错误”,大概的对比精确的错更可取。所以,苛刻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可能会导致“精确的不可靠”,导致过犹不及,使得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均衡点下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存在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所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是指为了使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所花费的交易费用等于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当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时,会花费更多的成本使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可靠。因此,只要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做到合理可靠,就仍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其次,公允价值计量能提供相对合理可靠的会计信息。从可靠性的衡量指标来看,很多人认为公允价值的主要缺陷在于其可靠性不足。但如果认真将衡量可靠性的三个指标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三个指标中至少有两个指标公允价值明显占优。在反映真实性上,公允价值计量为使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而更注重于经济真实性。是基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或通过一定的计量技术,能够近似地反映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计量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的。同时,公允价值会计主要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特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仅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些确认、计量主要是依据相同资产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因而是比较可靠的。即使是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只要评估机构基于客观、独立的立场,做出各自的专业判断,也可以达到相对可靠。因而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

就中立性而言,公允和中立本身就是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两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如地位平等、公平交易、不偏不倚、自愿而非强迫等基本一致。同时,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判断,内涵于市价中的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一致估计,是比任一市场参与者的主观估计更具有信息含量和更中立的预测。因此,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在可核实性上一般认为,由于历史成本由于来源于实际交易,且有据可查,而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历史成本信息的可核实性自然高于有人为估计之嫌的公允价值。但作为复合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其可核实性的不足。如在物价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历史成本代替公允价值;在商品或有价证券等存在活跃市场,其公开市价能够客观取得的情况下,其市价的可核实性并不低;有些资产如债券投资的未来现金的流量较为确定,用现值法确定的公允价值也会有较高的可核实性。事实上如实反映强调的是“结果真实”;而可核实性强调的是“过程真实”。就可靠性而言,“结果真实”显然优于“程序真实”,因为“程序真实”只不过是为保证结果真实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若“程序真实”无法保证“结果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将毫无意义;相反,若能保证“结果真实”,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则是无关紧要的。当然在“结果真实”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确保“程序真实”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显然,公允价值强调的是结果真实。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育,计量技术的不断提高,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亦可以得到程序上的保证。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就曾指出,公允价值计量难度不会比财务报告其他领域的现有准则中已被解决的许多问题的难度大。公允价值计量经历了极其深入细致的规范研究,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证明了合理计量的技术规范是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和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人认为,由于会计准则有经济后果,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就要回避公允价值。但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与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及证券市场监管失灵,是共同决定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再好的准则也无能为力。因此,利润操纵的产生根源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而在于政策的执行运用。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运用的必要前提。公允价值作为一项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可以用来扭曲会计信息,而这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无损其可靠性,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市场参与者会不断获得新的信息,预期就会随之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并且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金融工具往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而公允价值就能将企业的这些潜在风险及时揭示出来,便于外部投资者作出恰当的决策。否则,一旦风险爆发,将会给投资者造成严重的损失。可见,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并不损害其可靠性。公允价值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利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