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发展论文6篇

时间:2022-07-02 03:23:20

导语:建筑经济发展论文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经济发展论文6篇

第一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体系构建

一、构建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任务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任务导向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目标的需要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学科化”现象,具体体现在:没有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而是以知识储备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排序。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讲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讲述“怎样干、怎样干得好”的知识)过少,学生所获得的技能知识有限。在课程排序方面,虽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可以实现学科体系完整,但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考得好,干不好”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二)“任务导向型”课程改革是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需要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6(教高[2””6]16号文)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专家也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三)“任务导向型”课程改革是学习、借鉴各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5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型、为研究作准备或可从事高技术要求(岗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5A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将面向“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之为5B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有:德国“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国际劳工组织为在职职工培训的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等。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能充分培养实践能力,但需要大量的设备、资金投入,要求校企双方紧密结合;加拿大模式完全采取能力分析的定量方法,忽视非技能型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系统性差;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式接近于职业培训,不适合学历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基于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模式,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它包括:以任务为核心构建培养目标,以此搭建相关知识体系模块;运用学做相间、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采取考、评、鉴结合的测量手段,达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面向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是为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应势而生的新型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建筑物流管理、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建筑统计、建筑会计、建筑工程预算能力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根据教高[2””6]16号文精神,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为建筑、房地产企业及相关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建筑工程预算、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面向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据毕业生岗位分析,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上述单位从事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项目管理员、工程监理、房地产经纪人等工作,且工作岗位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现象表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相适性。

(二)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剖析及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学生主要应具备建筑工程预算、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可从事多种对应岗位工作。下面以建筑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岗位为例,进行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剖析及课程设置分析(见表1)。

三、构建任务导向型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任务导向型课程体系产生成效有赖于多方面教学改革措施的配套实施

本专业学生将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各种任务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及涉及课程,这些并不意味着“任务导向型”课程体系构建完成,还应继续深入开展课程开发。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技能和工作任务很多,如果选取一个,如“投标”,按“任务导向型”课程构建的思路,应先对此任务先进行项目分析,将“投标”任务划分为投标准备工作、研究招标文件、调查投标环境、施工组织设计、报价、编写标书六个项目;再对每一项目进行职责细分,如第一项“投标准备工作”有两项职责,分别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和“准备投标资格预审资料”。将任务的全部项目进行了职责细分之后,再进行课程开发,将所涉及的课程按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形成更贴近实际操作的新型课程。如将5工程项目管理6与5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6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5工程招投标6。相应的,教材需要作大的调整,去掉大量的陈述性知识,突出过程性知识,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应与工作过程顺序相一致。此外,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学做合一”的方式;实习实训中应尽量营造职业情境;考核应不局限于闭卷考试,而是操作水平;师资应以双师素质为主。只有这样,任务导向型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施到位、产生效果。

(二)构建任务导向型课程体系时,不应忽略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课程

首先是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养成。现实中,许多毕业生因眼高手低而难以就业,有的懒散脆弱不能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还有许多毕业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工作中屡屡碰壁。事实证明,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灵活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对人的职业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面对未来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尤其要培养勤奋敬业的职业意识、不怕挫折的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据建筑行业用人单位反映,他们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希望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的毕业生需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协调工作中的关系,解决工作矛盾。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控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绝不能忽视,而是需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其次是注重基础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尽管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之前学过多年的语文、数学、英语课,对计算机也不陌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学生可以忽略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相反,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更需要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能力差”现象。相当部分高职学生在语言表达、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存在缺陷。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看不懂教材,听不懂课,不知如何规范写作业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着。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或淡化了基础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将使学生的能力金字塔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造成他们的职业发展缺乏后劲。据建筑行业用人单位反映,他们希望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计算机熟练地处理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业务,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一专多能。第三,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从业岗位的重要程度和工作的复杂程度都高于中职,高职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有能力面对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高职教育也有别于职业培训,在教育目标上,高职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还能让学生获得职业知识及职业道德上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不应忽视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及素质课程。

作者:汤岚工作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第二篇:国内外建筑经济发展研究

一、我国建筑业在建筑市场国际化状况下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建筑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建筑对外市场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建筑对外承包业务得到高速发展,对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世界国际建筑承包商排名,我国建筑企业有98家企业排在世界前300名,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速度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建筑企业只有放眼国际市场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但是从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来看,我国还缺少一批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大建筑企业,建筑企业首先在规模上占有优势,最后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立足。从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业务中的状况看,一部分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还处于弱势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从我国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角度考虑,我国建筑承包商的设备装备和劳动力水平相对较低,工艺成本、技术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在这些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状况,就会发现我国建筑企业综合内涵缺乏一定的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与国外建筑工程承包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设备专业化低、成本资金跟不上都是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问题。从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来看,单一化的建筑企业工程承包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只有实现设计、工程项目咨询、工程技术方案解决的多元化发展,才能提高建筑承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促使建筑企业对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筑承包企业综合化的竞争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实现咨询、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才能保证各方面协调发展。从现代建筑企业承包工程的特点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企业的中标率。此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品牌,为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建筑企业在地区市场中的坚固地位创造了条件,建筑企业的多元化模式发展可以促进子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技术信息渗透,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了总公司的资源化水平,同时为子公司的资源提供了延伸和优化功能。从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看,由于刚刚步入国际市场,单一化的经营技术和经营项目导致经营效益很难实现,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状态看,只有提升综合实力,才能取得技术、资源优势。从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分析,企业只有实现人才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经营结构相对合理,才能促使国内外建筑经济与发展状况处于一个健康水平。

二、国内外建筑经济与国际市场发展措施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国内建筑市场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实现我国国内建筑市场向国际化市场方向转变才能提升建筑经济综合实力,才能体现我国建筑企业竞争优势。我国建筑市场在国际建筑大企业到来的时候,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重要机遇,面对“狼来了”的状况,我国建筑企业应该综合思考:如何从狼嘴里夺肉吃,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发挥技术优势,形成产业规模,才能保证建筑经济不断向前推进。产品首先要突出质量优势,在质量优势得到保证的同时体现价格优势,从而保证我国建筑经济处于协调发展、高速发展的状态。当前建筑企业首先要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把一些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落后装备从市场上淘汰,新工艺、新技术、新设计不断推向国际市场,才能保证建筑行业协调发展。我国建筑企业只有从经营、经济、技术等方面顺应市场发展需要,才能保证建筑企业发挥积极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帮助。从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必须把发展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是准确定位、合理把握影响发展的关键节点,只有从根本上抓住机遇,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战。我国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只有充分协调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才能更好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方面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经济。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要站稳脚跟,取得一定的工程优势,需要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市场优势,不断提高市场拓展能力。从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只有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才能促使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保持我国建筑市场的稳定性。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水平看,很多企业面临技术、资金、装备等问题,只有在运作模式上缩短彼此的距离,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建筑行业的发展看,只有深度挖掘国际市场,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只有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深度挖掘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潜力,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如果能够实现对境外市场的深度开发,必须分析我国建筑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只有准确定位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把我国建筑企业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只有稳定国际市场才能巩固和发展国际市场,同时加大经贸力度、加大合作力度。只有加大经济技术合作力度,才能有效发展国内外建筑经济。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劳务、贸易、工程等方面合作,达到提高资本实力、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目的。我国建筑企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必须提高资本实力、经济水平、技术能力,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促使我国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国际市场的先进技术管理水平。建筑企业需要发挥国际建筑环境的优势,积极拓展市场,达到利用先进生产力促使产业综合、成本降低的目的。国际建筑市场是一个大环境,充分发挥信息作用,利用国际互联网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国内,促使国内建筑行业得到发展,发挥建筑企业的经济带动作用。通过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战略制定,可以促使一批有条件的建筑企业设立研究机构,为企业制定更好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企业在发展过程只有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才能保证市场动态战略逐步实现。只有保证经济结构优化的状态下,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保证国内外建筑经济协调发展。

三、国内外建筑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和国内、国际市场状况制定发展战略。其中,战略的核心是人才战略,只有发挥人才优势,才能保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地位。我国建筑企业只有充分把握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才能积极拓展业务。建筑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批高素质的队伍,只有发挥人才的战略优势才能保证市场的占有率。从建筑企业的发展规律看,只有实现能够吸引人才,同时又能留住人才的战略才能保持企业发展优势。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批能够体现技术优势的专业人才,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型企业发展战略。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建立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才能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从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看,市场机会对各个建筑企业都是平等的。谁有能力赢取市场,谁就能把握市场,最终发挥市场优势。市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不断适应产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市场各方面优势得到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经济效应才能得到体现。当前建筑企业只有把握市场脉搏,才能保证国内外建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建筑经济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建筑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国际市场,才能更好的瞄准国内外市场,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挥建筑企业的规模效益才能产生经济效应,才能为国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对我国建筑企业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为科学制定发展方案奠定了基础,我国建筑企业只有从技术、管理、设备、人才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促使建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才真正实现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建筑行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为我国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双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

作者:王喜梅工作单位:新乡学院

第三篇: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策略

一、目前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建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建筑经济领域中所包含的多种经济体制致使建筑经济多样化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产业的调整。目前民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的这种建筑经济体制十分有效的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我国建筑经济发展趋向国际化,跨国合作越来越多,跨国发展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建筑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我国的建筑经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发展。当前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主导渐渐向非公有制建筑经济转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非公有建筑经济占我国建筑经济的比重已经过半,私营建筑企业得到发展。国有建筑经济的的份额在逐渐减少,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发展形势。

二、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公有建筑经济发展不甚良好。公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一些企业损公肥私。移花接木,暗度陈仓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国有建筑企业权责不清,机制不灵活,制约了建筑经济的发展。某些国有企业领导人责任感缺失,在发展国有企业的时候往往放任以权谋私的行为。居心不良的人总是能从国家的资产中牟取自己的私利,打着国家的幌子,做自己的生意。例如,很多国有企业在发展不好的时候遭到低价卖出,相关人员借此赚取差价或者收受贿赂,以此造成我国国有资产损失惨重。国有企业在改制或重组的过程中往往损失巨大,这已经成了众多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共同问题。

2.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困难。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不甚完善,造成私营企业受到的保护较少,私营企业容易面临破产风险。更为不利的是,我国私营企业规模不大,发展形式较为单一,资金少流通差,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私人投资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资金紧缺得不到太大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在这一方面存在极大问题。有些民营建筑企业功利主义较严重,只顾追求短期利益,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具体规划和长远的考虑。私营企业也存在偷税、漏税以及用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赚取利润的情况,这对私营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往往对私营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引起人民普遍的对私营建筑企业的不信任。

3.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的建筑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对外发展,但面对挑战对的应对能力较弱,容易被竞争者击败。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待改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三、解决建筑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国家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各方面对私营建筑企业给予补助和指导。促进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改变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内部通过福利等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各企业在竞争中良性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各项政策为私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平等公正市场环境。对私营企业应该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指导,不断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在注册、审批,投标等多个方面都提供竞争机会,支持私营企业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私营企业更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增加工程的科技含量,以不断创新的方式谋求发展。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点的建筑企业要考虑改变发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水平。

2.面向世界,大力发展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在探索中学习发展,利用工程、劳务、贸易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竞争力。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可以用这个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建筑工程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不断搜集信息,判断市场形势,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依靠科学管理,增加科技投入,学习先进技术以得到我国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中的产权制度要明确,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明确国有企业应有职责。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用人水平,落实相关经济政策,促使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加强监督力度,减少以至杜绝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滥权行为,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在一些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放权给企业,使企业得到发展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使国有企业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4.更新经济发展观念。不论是国有建筑经济还是私营建筑企业,只要发展良好都应该继续支持继续发展。对于旧有的普遍存在对私营企业的偏见要全面改正,要破除所有制歧视,不论国有还是私营都一视同仁,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一些不良行为应坚决抵制,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5.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出现矛盾。因此,建筑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建筑材料要充分利用,设计理念工程规划要合理,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分配,尽可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此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建筑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建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需求也越来越大,城市建设规模的基础设施将会逐渐加大投入。促进国有建筑经济和私营建筑经济和谐发展是当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速度快,比较灵活,因此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刻不容缓,在接下来的建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私有建筑经济为主导的方向去发展。这对私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私营企业发展应更多依靠科技,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发展方针,开拓海外市场。建筑经济多样化发展给我国经济体制带来极大改变,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应坚持下去,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的建筑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保持社会主义经济全面持续增长。总之,我国建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李慧敏工作单位:贵州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建筑经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分析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就业功能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五大部门中居首位。1997年末,城乡集体建筑企业从业人数,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5.3%。仅这一项,其地位和作用就足以让人刮目了。其他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1997年全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城乡集体企业占58.27%,比1980年增长了56.6倍。同年,全国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城乡集体企业占64.04%,在建筑业比较发达的江浙两省,完成的比例更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尤其令人瞩目的经济特区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层建筑的60%是由城乡集体企业完成的,而在国有企业完成的工程中,也离不开它们的合作。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109.92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不含进城的农村集体企业)就实现75.56亿元,是国有企业16.69亿元的4.5倍,占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8.74%。在基本上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企业自我投资和积累,到1997年仅城镇集体企业部分就拥有固定资产1039.53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75倍。集体建筑企业尽管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但是凭着“一把瓦刀闯江湖”的时代渐渐成为历史。这里,还要特别提及上述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和房屋建筑面积,均属发生在城镇的部分,还不包括农村部分。农村当年完成的房屋建筑面积,超过城镇完成的房屋建筑面积,这部分工程很多也是由农村集体建筑企业完成的。综上所述,建筑业的集体经济,无论在完成建设任务方面,在容纳劳动者就业方面,还是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均占行业的重要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支撑了全国建筑业的半壁江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展公有制建筑经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精神,总的指导思想是:推动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国有、集体、个人多种方式交叉、渗透而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排除国有经济分布过宽必须在所有企业中控股的概念。同时,让企业的广大职工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使他们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即让广大无产者成为有产者,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大力组建股份合作制经济;(二)买断、参股、承包、租赁国有中小建筑企业,改组为国有建筑经济参股的新型的公有制经济;(三)兼并重组;(四)通过产权明晰和多元化,改组老集体建筑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极广,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够壮大国民经济的实际力量。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必然性

(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由建筑业具有“二元性”特点所决定的。建筑业的“二元性”特点表现在:(1)一方面,国家把建筑业与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并列,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另一方面,建筑业又属于竞争性行业。(2)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尤其面对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挑战,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建筑业从整体上说,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3)一方面,公有建筑经济(国有+集体)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私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生机活力。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建筑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建筑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建筑业企业,尤其建筑装饰装修、地基处理、综合布线、建筑防水、消防工程施工等专业企业,成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在国有建筑经济中孕育着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成份,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原国有企业”已经改性,从而增加了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成份;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即“:对立论”、“担心论”、“唯心论”。市场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三个缺乏”,即:缺乏有效保护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从非公有制建筑经济自身来看,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1)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3)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有如下措施:(一)、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二)、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三)、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作者:黄健工作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处

第五篇: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12%)。2003年~200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非国有企业还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是为国家赚钱的,非国有经济是为个人赚钱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企业的贡献,从国家财政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税收上。现在国有企业与民有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基本上是一样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产值利润率国有企业为3.2%,城镇集体企业为5.1%。按国家税法规定,建筑企业营业税为产值的3%,附加为0.3%,合计3.3%。国有企业实现的3.2%,应该说不足以纳税,实际上是亏损的。民有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收了税,就是国家的钱,就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建国50多年来,国家对建筑业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854.75亿元(原值),对民有企业基本没有投资。那他们的效益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来看看2001年的数据吧。国有企业2001年为国家创造的增加值为1317.24亿元,仅占全行业增加值的40%;而同期民有企业为国家创造的增加值达1909.36亿元,占全行业增加值的60%。现在国有企业向国家纳税还不到全行业的40%,而他们从国家银行得到的贷款却占全行业的80%以上。这种政策倾斜,其实是不公平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最有效益的才应该是最公平的。再来看社会公共利益,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公共利益莫过于劳动就业了。2001年,国有建筑企业为社会提供828.6万个劳动岗位,占全行业的24.7%,虽然比改革开放前的1997年增加了444.6万个,却比2000年减少了27.3万个,这里还不包括下岗而未离职的人员。同一年,民有建筑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岗位有2520.4万个,占全行业的75.3%,不仅比1990年增加了1905.7万个,而且比2000年也增加了384万个。2001年,全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增加的这一部分和国有企业释放的这一部分,都是由非国有企业解决的。多就业才有多购买,多购买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这就是贡献。以下两组数据,也可以看出贡献大小。在2001年建筑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58.27%。从1990年到1995年,建筑业总产值由1947.98亿元增加到9505亿元,在增加的7557.42亿元中,63.8%来自非国有企业。1995年到2001年,建筑业总产值增加了2957.57亿元,其中71%来自非国有企业。这些数字足以证实非国有建筑经济所做的贡献了。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为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又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非国有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建筑业生产力的二元性决定了所有制的二元性,即必须在发展国有建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

2大力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措施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非国有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和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监理覆盖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消除非国有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等短期化行为问题,促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非国有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产权制度上,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渡;在企业管理上,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渡;在企业规模上,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渡;在企业扩张上,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非国有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同时,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搞活,从而为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此外,还应全面落实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规划,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非国有建筑企业的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非国有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尤其是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挥的是引导、监督和管理功能。

3结语

总之,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的历史时期,建筑市场潜力无穷,正是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非国有建筑企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作者:罗晓菊工作单位:黑龙江滨港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第六篇:建筑经济实训教学研究

一、传统教学模式剖析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活动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筑经济类课程教学的主流方式,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调控教学过程的流程与节奏,对教学素材和环境的要求较低,而教学效率则比较高。然而,遵循这种“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与工程实务联系密切的建筑经济类课程教学,明显弊大于利。一是“隐性知识”传输比重较低。传统的建筑经济类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讲授所占比重很高,通常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仅作为理论讲解的辅助,无法使学生有效接触和掌握实际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隐性知识”,包括各种难以通过言语表达和传递的具有默会性或情境性特征的感悟、技巧和洞察力等。二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易于消减。建筑经济类课程所传授的是技术、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型知识体系,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存在部分理论术语晦涩枯燥、计算公式繁多、报表编制复杂等客观事实[4],往往随着传统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深入,能有效激发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引线”趋于匮乏,从而引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减以至缺失。三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能力的实训不足。以教师课堂表述和解析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常常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及自由表达观点的主动引导,情境体验式的学习和亲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则更难以实现。实训的缺乏或效果不佳,使学生被动接受而建立起的建筑经济知识体系与工程实际脱节而难以转化为专业能力。四是考核评价方式局限性较大。建筑经济类课程通常的考核方式分为两类:课程教学一般是将平时表现及期末考试相结合,课程设计则主要以完成并提交的设计成果为评价依据[5]。此类在有限的时间内以书面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单调且缺乏针对性,无法多维度客观地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需求调查

基于现行教育体制,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要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应首先了解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感知和学习需求。课题组针对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近200名高年级本科生开展了“建筑经济类课程学习认知及需求”的问卷及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建筑经济类课程的学习认知方面,84.6%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其专业能力;约六至七成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图1);同时有26.1%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仅次于工程技术类课程,究其原因,学生多表示理论术语艰深,缺乏学习兴趣。在建筑经济类课程学习需求方面,85.2%的学生认为案例模拟及互动讨论等方式在教学中应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学生心目中最适合及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案例教学、行业动态介绍及活动情境模拟等依次排在前三位(图2)。学生最喜欢的互动方式则是小组讨论(40.9%),而另有35.2%的学生却觉得“从众”或者“其他人参与互动就好”,主要原因一是“多年来养成被动听讲的习惯,不习惯主动发言”;二是“知识阅历不足,不知道说什么”。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学生对建筑经济类课程的总体认知较为统一,对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同时又感到学习有一定难度,学习兴趣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多元化教学,将理论同实践真正结合。

三、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上述建筑经济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及学生的迫切需求,课题组结合该类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立按照“理论讲授与多元化模拟实训”6∶4的比例分配学时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各类创新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期实现以下三方面目标:(1)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建筑经济类课程的兴趣及对相关知识的吸收效率;(2)有效实现对学生“隐性知识”的传递及实操能力的训练;(3)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及灵活处理复杂工程实务的综合素质。现将虚拟体验、情境模拟及实训活动等创新教学方式简要介绍如下。

(一)投融资活动虚拟体验

在项目投融资类课程中,为加强学生对投融资知识的真切体验,从课程伊始即设计开展虚拟的投融资活动。首先,邀请该门课程所有学生参与,每人拥有1万元虚拟资金,可自主确定该资金作为借贷资金或参股资金的比例,并投入到全班总的投资基金中。其次,由学生自愿组成2~3人的理财小组,以3~4周为一季,每季3~4个理财小组平均分配上一季结束时的基金总额,并在教师监督下各自进行虚拟投资理财,每周定期盘点并通报投资盈亏情况,同时各小组可调整下周投资方向。第三,每季结束时按照初始基金的盈亏情况进行个人投资账户的分配,先对借贷资金按周计息并还本付息,然后对剩余资金按参股比例分配回个人账户,同时开启下一季虚拟活动,此时个人可重新调整资金投放比例。伴随课程教学周期,该虚拟体验活动可开展3~5季,不仅帮助学生切身体会投、融资的有机联系、渠道方式及利润分配等重要知识,还可给予表现最好的理财小组及个人账户余额较多的学生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参与式模拟

同建筑经济实务、管理及纠纷等各方面相关的案例素材很多,传统的案例教学以背景陈述、教师启发、学生讨论等为基本模式,但如前文调查所知,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发言的意识习惯,即使被点名发言也常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事实上,完全可以灵活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及课堂乃至校园环境将不少案例进行具象化的情境模拟。该方法已在建筑经济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例如:在工程经济实务的案例分析中,由学生分别扮演投资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代表等相关角色,在课堂临时构建谈判会议环境,各自阐述立场、观点并进行辩论。在项目的市场前景及定位分析时,由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各自调研资料,然后在课堂阐述其分析的方法、论据和结论,还可以结合同行业不同品牌的竞争对手引导关于市场战略分析比较的讨论。在经济纠纷案例讨论中,由学生担任仲裁员,组建仲裁庭,对代表纠纷当事人的学生所陈述的意见、提供的证据等进行审阅讨论,最终给出仲裁决定。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以上形式的情境互动模拟活动,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建筑经济各项事务的真实情形和角色定位,有助于培养其相关实务能力。

(三)招投标活动全程实训

结合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等相关课程知识要点及教学要求,设计开展招投标全过程模拟实训活动。以某实际工程项目的图纸及文件资料等为背景依据,学生自愿组成5~7人的小组,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荐的方式选出一个小组提前开展招标文件编制工作,包括通知公告、合同条款、投标格式、评分细则、图纸资料、工程量清单及标底等,同时负责组织投标工作,筹备开标、评标会议。各投标小组依据招标文件编制各自的投标文件及工程报价并按时提交。招投标全过程中,各招投标小组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标底及投标文件等均采用密封形式,在评标会现场开标公布,并由教师及招标组成员组成评标委员会,在投标小组依序答辩后按照评标细则进行评审。最终结合招投标文件编制质量、招投标活动表现等对各小组及其成员的实训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该实训活动打破了以往工程造价及招投标课程设计的呆板形式,学生能亲身感受招投标活动的全过程,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四)其他新颖教学方式

除以上互动模拟及实训活动外,课题组还结合课程实际开展了其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教学资源的积累和选取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图片、视频、讲座等教学素材,共同丰富建筑经济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同教学进度及课件等相互呼应,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由学生从资源库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素材、话题、讲座等开展讨论或学习。坚持以行业动态或新闻案例介绍及讨论作为每次课的开端。结合每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关注并收集行业动态及新闻案例,经多媒体设计编辑后生动地介绍、演示,既作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引子”,又能调动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课程设计活动中引入成果答辩环节。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等设计活动中,以学生小组为主体开展数据调研、报表编制及文本编制工作,然后组织专题答辩会,教师及中立学生代表组成评审组,各小组依次进行成果介绍及答辩,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大促进。

四、教学效果跟踪调研

课题组近两年在多门建筑经济类相关课程中引入上述新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并进行了同步的跟踪评价和调查。调查对比可见,逾七成受调查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其学习兴趣,80%以上的学生听课注意力更集中,每堂课消化吸收知识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对其专业能力有较大促进。五、结语基于对建筑经济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利弊的剖析,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感知和需求的调研分析,在该类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设计并融入了情境模拟、角色体验、互动参与及仿真实训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大幅提升学生自主实训模拟的学时比例,将理论与实际、趣味性与感知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理论方法,在参与中培养动手能力。通过近年来在建筑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该多元化教学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教学效果跟踪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作用明显。

作者:孙璨1郑愚1汪渝2工作单位:1.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2.深圳大学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