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优势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2-06-03 11:20:00
导语:科教优势能力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湖北科教优势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提高湖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科技人力资源分析、科研机构现状分析、科研产出情况分析、湖北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湖北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为主、区域创新理论表明,知识创造能力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加快区域的知识流动,有利于区域的知识更新、技术扩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推进区域创新必须以企业创新为中心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区域教育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和谐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湖北科教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剖析其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提高湖北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湖北经济增长创新能力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罗默、卢卡斯内生增长理论所描述的一样,经济增长动力除劳动力和资本之外,技术进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推动力。而且区域的技术水平不仅影响到劳动生产率,也影响到资本的收益。如果不是建立在内生的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资本的边际效益将是递减的,投资回报率也比较低。而区域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区域技术进步的水平,由此看来,区域的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教育水平还为经济增长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能够很快掌握生产技术,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能够推动和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源消耗的增加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单纯依靠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教育水平,发展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环境友好型产品,才能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问题。
另外,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化变化与运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同时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知识积累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积累率高,则创新的频率也高,反之亦然。由此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区域科技教育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区域教育水平越高,知识积累率越高,就越能够不断的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扩散等,从而为区域经济输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目前,湖北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生产要素、投资条件、还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在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如何更好的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谋求高质量的经济和谐增长已经成为湖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湖北科教优势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湖北是我国的一个科教大省,众多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于此。2006年,湖北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6所高等院校,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其中有7所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强。多年来,这种雄厚的科教实力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人才。但就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言,湖北的科教优势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对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比较弱。
1、科技人力资源分析
2006年,湖北省普通高校培养的在校学生(本、专科)109万人,居全国第三位,中部第一位。在校教职工总数11.4万人,位居全国第四,其中正高级职称的人数全国第三。截至2007年,湖北拥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34人,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230名,承担“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8人(全国第四)。可以说,湖北拥有雄厚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拔尖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人才培养的摇篮,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湖北86所高等院校中有48所分布在武汉,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全国重点高校全部集中在武汉。另外,在区域空间的极化作用下,湖北的科技人员也主要聚集在武汉,周边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员相对较少,使武汉和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
二是科技人员总数和行业分布失衡。2006年,湖北全省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分别达19.6万人和6.26万人,居全国第十位和第九位,这与湖北的科教实力不相称。就科技人员行业分布来看,全省62.18%科技人员集中在教育战线,22.76%在卫生战线,只有11.05%为工程技术人员,这种行业分布现状使得湖北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人才外流多。由于受区域收入差异、经济发展现状等多种原因影响,直到2006年,湖北的人才流动总体趋势方呈现净流入状态,在此以前湖北培养的人才多数输出到外地。
2、科研机构现状分析
湖北科研机构众多,实力雄厚。截至2007年,全省有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346家,其中有国家实验室1个(即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全国有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全国第三,部委专业、开发实验室4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4家,全国第八位;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54家;各类国家级产业化基地29个,全国第四位。然而,这些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和武汉,周边地区和企业的科研机构相对较少。据统计,2006年,湖北全省只有31.95%企业设有科技开发机构,36.8%企业有科技活动。
3、科研产出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湖北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优势突出。2006年,湖北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达1027项,获科研资助经费5.91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湖北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论文数量达到3598.82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26.71篇/万人),居全国第六。但在科研产出硕果累累的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直接服务于省内企业的科研成果少、研发投入较低。据统计,近三年湖北省高校及科研院所承担的纵向课题经费12.23亿元,其中省内各级政府投入约占1/5,其余来自国家有关部门;横向课题经费9.43亿元,来自省内企业投入的年均1.34亿元,省外企业投入的年均7.83亿元。二是科技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较弱。据科技部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湖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3位。2006年,湖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次不升反降,位居全国第16位。
4、湖北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湖北拥有强大的科教优势,但这种科教优势并未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企业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比较弱,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据赵彦云教授的2007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湖北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位,产品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后五位,工艺性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也比较低,这正是湖北企业整体效益较差、中国品牌产品较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湖北区域创新环境还比较落后,存在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对技术创新支撑较弱等问题。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湖北地区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22位。
就企业创新能力而言,湖北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为主。2007年,武汉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达5761件,比2006年增长29.6%。其中,东风汽车集团全年申请专利159件、武烟集团35件、武钢集团84件、武汉邮科院62件,而其它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相对较少,其原因除上述一些外因外,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是缺少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使得企业对自身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企业创新投入较低。由于创新投入与产出周期较长,短期利润较低甚至没有,使得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据统计,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3%,高科技企业一般为5%,世界平均水平为1.4%,我国平均水平为1.23%,而湖北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9%。三是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包括缺乏研发贷款支持等。
三、提高湖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区域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涉及到区域的创新体制、社会环境和科技资源等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区域的知识创造能力
区域创新理论表明,知识创造能力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区域知识创造能力越强,创新频率越高。针对湖北科教优势和区域知识创造的发展实际,一是要积极增加地级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确保地级市知识创造的源泉。二是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体系,保护区域创新人才的知识创新成果,维护创新者的知识创新利益,提高创新积极性。三是积极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依托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并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所用,使湖北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人才高地。四是加大区域科技投入和奖励,积极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对创新成果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者实施重奖,为知识创造提供动力支持。
2、提高区域的知识流动能力
加快区域的知识流动,有利于区域的知识更新、技术扩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包括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在国内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积极召开企业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对接。在国际方面,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积极引进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二是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争取外资企业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三是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平台,引导企业集聚,加快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与扩散。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推进区域创新必须以企业创新为中心。一是积极完善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优先采购区域企业的创新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企业研发项目贷款,对企业创新投入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二是以“五个一百工程”为平台,加大创新型企业、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创新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在全省形成争做创新型企业标兵的竞赛氛围。三是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针对企业发展前景好的创新成果、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要及时调整科技投入方向,及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四是完善企业创新体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人才,为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供保障。
4、完善区域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外部条件,对于降低创新成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积极学习美国硅谷“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区域创新氛围,鼓励企业或个人创新。二是要积极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培育区域技术市场、信息咨询机构等创新服务中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等服务功能,加快创新信息、创新成果的转化流通;尤其是在地级市增建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创新孵化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作。三是要积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的信息网络,共享创新信息,加快区域之问创新信息的流通,降低创新的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四是完善区域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金融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
- 上一篇:非政府组织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 下一篇:文脉血脉层面融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