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

时间:2022-08-09 03:36:00

导语:经济与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与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

一、聚集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原理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历史上,德国人A.韦伯最早提出要加强对经济凝集作用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他对聚集经济下的定义是: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根据韦伯的理论,聚集分为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单纯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聚集,高级集聚主要就是扩充大规模经营的利益。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利益,揭示了聚集经济的一个重要性质,那就是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但多样化与专业化是同时发展的,厂商或企业空间的影响和利益,还可以通过企业活动或产业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学界常用“范围经济”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现象。由于多样化和竞争加剧等原因,企业为减少交易费用而聚集起来,以获得范围经济。

由此可见,聚集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与专业化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利益和与多样化相联系的范围经济利益。确切地讲,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曲折发展(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与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建设项目发展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被扭曲。

(二)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发展(1978-)

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工作方针。1983年我国行政体制实行“地改市、市带县”的改革后,许多城市扩大了行政辖区,一大批经济较发达的县纷纷撤县设市;加之放宽了建镇标准,这就使得自此后的城镇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人们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一座座中小城镇身上,看到了中国城市化的希望。

我国实行体制转轨的几年,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了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见表1。

表1我国城市化发展及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41999

城市数目(座)140183175216450622667

城市总人口(亿)0.571.241.411.586.968.749.28

城市化水平(%)10.618.417.519.026.228.630.9

年均增长率(%)—0.78-0.090.150.720.480.38

世界城市化水平(%)28.031.037.040.049.052.0—

与世界的差距(%)17.412.619.521.022.823.4—

三、基于聚集经济的城市化问题思考

(一)城市规模问题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在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主要有三种: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和小城市论。对此,笔者认为不能仅把人口作为衡量城市化的唯一指标,城市聚集效益同时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只有保证三效益的统一,城市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从经济效益角度讲,不管城市大小如何,只要投入能够得到补偿,它就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同时必须考虑生态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还要使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如果一个城市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它就应积极发展,而不应控制。

(二)小城镇问题

在中国,要素向城市的聚集存在着诸多障碍,中国被迫走上了一条“小城镇”的道路。据建设部统计资料,2000年底,全国建制镇17892个,集镇27552个,建制镇用地约182万公顷,集镇用地90多万公顷。小城镇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的同时,也使生产力的发展趋于分散。另外,小城镇的粗放发展,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要打破城乡格局,只有使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不能固化小城镇的发展。

(三)制度创新

在我国,要素向城市聚集的障碍很大方面来自制度障碍。户籍制度,硬性的将人口分为农村和城市,使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得以强化。土地制度,将农民一辈子固化在农村土地上,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村人口合理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在总体上应该是渐进式的,应首先淡化城市偏向,使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逐步脱钩,再经过一系列过渡环节过渡到城乡一元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吸引城市资本介入农业,通过市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允许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出租、转包、抵押等行为,提高土地生产率。

收稿日期:2001-09-24

【参考文献】

[1]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3]DavidASmith,MichaelTimberlake.Conceptualizingandmappingthestructure

ofworldsystem''''scitysystem.UrbanStudies,1995,32(2):28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