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

时间:2022-12-31 03:19:50

导语:漫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漫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

一、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的国际借鉴

为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拟从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分析。但是,上述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要远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故此可认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集群化发展是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美国。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但是,美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对经济的贡献下降较快,出现了相当明显的“产业空洞化”现象。美国为扭转经济发展格局而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引导资源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通过各种措施在促使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收缩。此外,为实现与制造业的有效对接,同时突出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新兴产业区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如在硅谷扶持研发、设计、金融业、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日本。日本的制造业在1956-1973年间逐渐发展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且在1974-1991年间实施了从能源、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产业转型升级。就总体而言,日本的产业升级路径可认为是劳动密集工业、重化工业、高加工度组装工业、技术密集工业与服务业协同主导推进的,即制造业积极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对接是实现有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日本对服务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完善动态的统计调查系统和相关的政策体系、设立日本服务质量奖和服务研究中心,进而带动集群化发展。

(三)英国。英国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主要采取了解除公司注册方面的壁垒以鼓励兴办企业、开放资本市场促使企业融资更加容易、政府做好咨询服务并对企业发展进行指导、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从事服务业的能力等四方面的措施。如,政府通过相关法案、白皮书及具体措施、设立重大机构等做法,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顺利实施。英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与其主导产业密切相关,如鉴于英国的生物技术企业总数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因此英国政府围绕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了多个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且特色明显,主要包括提供一流的研发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配套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和健全的劳动力与用人机制。

(四)意大利。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主体为中小企业,由此中小企业如何实现集群是政策的重点导向,进而如何对已经形成的纺织品、皮鞋家具、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内的199个产业集群实现有效融合与对接是意大利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议题。意大利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离的趋势较为明显,即制造企业通常负责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则主要交予专业性的服务机构。政府主要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与教育培训等发展较快、行业协会积极发展作用等方面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如,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与低息贷款,同时政府也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中小企业的创新与研发支持。

(五)韩国。韩国通过重视研发服务业推进制造业升级、培育信息产业为战略性产业、通过立法规范和鼓励融资租赁服务业发展,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程。韩国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包括鼓励研发机构的专业化投资、注重以人力资本为载体提升产业技术能力、通过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提升产业品牌价值、集中有限金融资源支持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重视在研发服务活动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CDMA的开发与应用为例,该技术是由美国高通公司研发成功的,韩国企业参与的比重较小,但通过政府牵头三星、LG等公司组成联合研究攻关组并提供财政援助的做法,直接促使了韩国企业的研发比重逐步加大,最后形成了企业主导的研发。

(六)新加坡。新加坡主要通过总部经济建设、制订国家战略推进信息与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刺激外商创业、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等措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如,新加坡出台了国家电脑化计划、国家资讯科技计划、资讯科技2000计划、电子商务培育计划、电子商务主要计划等,以持续稳健地加快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如在2000年公布的未来十年计划中,建立具有以高附加值的知识型产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是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借鉴

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措施,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则是重要路径。鉴于我国各个省区采取的措施存在较大的差异,随后仅从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广东、江苏等省市进行重点分析。

(一)上海。上海主要通过退出低端制造业、优二进三抢跑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等措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例如,2005年提出要退出低端制造业,逐步实施向长三角制造业提供“3+5”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其中3个重点专业性服务业分别为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与工业信息服务,5个公共性服务业分别为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与其它工业服务。在优二进三的战略中,积极推进由跨国公司主导、上海制造业企业主导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等两个发展循环体系。通过千亿级工业园区、千亿级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同步发展,努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北京。在2012年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从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创新、产业信息化提升、科技服务有效支撑等方面大力推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在生产、管理、商务活动等环节的协同发展。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北京出台了诸多的鼓励措施,如依据明确产业定位、专业机构推进、政府适度引导等原则,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导向目录、产业集聚区认定办法等相关细则,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拉动效应。

(三)香港。香港实施了“前店后厂”式发展战略,专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强化与制造业的融合。通过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进而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辐射内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于内地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立法并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并且对于产业发展主要采取了市场行为,即市场主导加上最小干预与最大支持的政府辅助,通过政府指导、技术集成、服务对接等方式,积极谋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四)台湾。台湾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主要包括知识密集型的技术服务业和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主的研发服务业,同时通过“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中,提出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重视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扩散至其他生产性产业,为制造业的提升提供支撑。在政府层面,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推进产业升级,在促进产业升级、维护市场公平、推动科技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推动金融自由化等方面,积极推行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在行业层面,积极组建产业各种组织,如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通过建立NGO,积极实施行业自律,在推动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发展的同时,加大与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强度。总体上,台湾采取了政府主导与服务对接等措施,在推进自主创新时兼顾产业融合,以谋求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五)广东。广东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双转移”战略,明确提出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珠三角产业升级和广东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同时在2008年提出了通过补短板、建载体、设资金、创平台等方式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广东的各个区域也积极出台了相关措施推进产业协同,如积极实施“服务+制造+创造”战略,发力打造“广州服务”品牌。与此同时,为稳步推进广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在继续推动港澳台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转型升级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经营。

(六)江苏。江苏通过抓基地、促集聚、重培养、助提升等方式,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以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为节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到2009年已经培育了46个出口产业集群,较大程度地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得到稳步的提升,由此江苏的各级政策积极通过相应措施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无锡市积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种主体以各种方式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同时采取政府财政优惠等倾斜措施,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同时强化与制造业的链接。此外,我国其他地区也出台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应措施,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国务院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鼓励港澳投资基金来闽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吸引港澳创投公司投资,或与福建本地公司合作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可以看出新型工业化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体现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交叉融合层面。山东2009年提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重化、促进转型发展,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开发建设。天津通过“大资本”引进支撑“大产业”培育发展等途径,重庆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战略,突出地方金融创新,带动转型发展。深圳出台“6+1”人才政策,强化高端人才要素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我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措施

安排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对制造业的转型提供有效的支撑,应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此,拟从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努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等方面,提出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措施安排。

(一)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提高竞争力。我国制造业目前总体上陷入了低水平增长陷阱,其根本原因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引致的。制造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且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我国的制造业要在主动实施技术革新和升级的同时,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品种、结构、质量、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实行升级换代和创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不同制造业的联系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产业调整和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在制造业中组建大型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不同产业间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错落有致的产业链。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形成产业集聚区,并且出台优惠政策将不同集聚区有效联系起来。组建跨行业的共享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对分散在各行各业中的研发人员进行整合,以行业为单元组建研发机构,同时以市场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组建跨行业的共享性的研发机构,尤其要构建相应的第三方和第四方信息平台。加快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联合体,并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倡导形成一些共性的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亚中心。鼓励制造业进行二、三产分离。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措施,如税收、土地政策等,鼓励制造业实施二、三产分离,把工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实行服务外包并构建新的产业。通过分离,既可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将主要资源用于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也可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健的需求渠道,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二)努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积极推进和形成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我国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向纵深发展形成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内在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以主导制造业为基础,形成我国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并通过相关服务业的承接和汇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培育适合于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央政府要在评估我国不同区域制造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规划并引导各地区块状经济区发展和引进关联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市场配置为导向的条件下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格局。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以承接服务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支撑条件,如人力支撑、资本支持等,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力资本和政策等要素的支持。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相对较慢直接制约了高端服务业发展。因此,完善支撑体系不仅对承接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有着直接推动力,还会通过各种传导机制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

作者:李秉强单位: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