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时间:2022-01-11 11:20:17

导语: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但现阶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发展过快和热度过高的现象,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做好宏观调控,探究协调发展方式,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探究方法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是适合开发房屋建筑的土地有限,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十分旺盛,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人们对房屋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房源有限,而开发商采用营销策略,又推动着土地价格的上涨和房价的上涨,从而产生了房地产泡沫。为了避免泡沫的产生,就要寻找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协调方法。

一、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分析

我国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带动着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加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性,对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房地产行业发展所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从而保障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预防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良好的房地产经济状态,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要想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研究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性,从而增强我国的竞争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民收入总值,保障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上升,促进了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其他行业短时间内所无法替代的。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人们就业问题,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壮大,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中存在的就业难的问题。实现房地产稳固发展的同时,解决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房地产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行业质量和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建设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完善住宅的质量。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百余种行业的发展,比如家具、住宅装修、家用电器、建材等行业,对于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代表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向周边和郊区的开发进度。社会的迅猛发展,也推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速度过快,问题也随之出现。某些城市由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房屋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争议,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加大了社会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寻找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引领房地产经济走向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价格变化背离市场规律

市场发展规律指引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方向,较为重要的规律是商品的价格要根据实际价值进行确定,而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打破了这一规律,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房价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买房难”的现象,也是我国最为重要而且普遍的问题。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虽然是由用户需求决定的,但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非法操作,导致了房地产经济发展过快,与市场经济发展产生冲突。房地产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泡沫经济的产生,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泡沫经济现象的产生催生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泡沫经济发展的风险也随之升高。由于房价过高,大多数人选择按揭贷款购房。在银行信贷业务中,房屋贷款业务数额比例持续攀升。这一现象就导致了房产泡沫的产生,容易造成行业资金链的断裂,对银行业资金存储数额造成较大损失引发金融风险,与房地产行业和银行业相关的行业也会因此遭受影响,泡沫最终破裂会导致股票市场的崩盘,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从而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三)环保意识过低危及绿色城市建设

房地产经济开发建设与保持生态环境平衡有紧密的关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对环保事业的不断关注,各行各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林业资源、土地资源的供给,需要各类能源的支持。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运用低碳材料、环保材料,使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但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开发建设运用环保材料、低碳材料,建设绿色园区的开发商占据少数,导致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能保持一致。

(四)政府监管偏移使房地产调控变空调

我国为了应对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出台了相应的一系列监管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2013年出台的“国五条”也抵挡不住市场需求,即使对炒房投机进行抑制,但二手房交易成本仍旧不断提升,导致二手房交易量不够理想,而且对于一手房的影响相对较低。房地产市场较为复杂,所以国家出台的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现阶段,人们依旧持有财产保值的心理,认为房产是保值产品,导致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弱。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当前的房地产进行深入研究,无法根据房地产市场规律制定科学的政策,只是根据一时的市场情况进行干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出台的政策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出现了屡调屡涨的现象。

三、解决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化解房地产泡沫,使房价回归理性

对于我国房价普遍偏高的现象,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工作,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防止通货膨胀。由于房价过高,容易造成市场经济混乱,需要对房价进行管控,而不是一味的打压,通过合理的方式使房产的价格符合其市场价值,从而降低房地产动荡的风险。在经济危机期间,我国由于房价过低,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筹集受到了阻碍,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制定合理的房产价格尤为重要。市场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定合理的房产价格,修正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的不足,避免房地产经济的不良影响,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使房地产价格得到有效的控制,维护房地产行业秩序,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和金融支持力度

为了确保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的金融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各个过程进行监管。比如借贷还款措施,开发阶段前期资金投入、市场需求等方面,对这些进行监管,加强银行与房地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房地产的资金流动及借贷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银行的资金能够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起来。政府对于银行应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传统借贷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时风险率的降低,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央行年内的三次降息,使利率降至历史最低,将商业贷款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新低点,从而改善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将存贷比由法律规定的固定指标转为流动性强的监测指标,从而使存贷比红线消失,宽松的金融环境得以建立,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减轻了房地产企业的负担。近期房地产政策频频出台,政府对楼市的调控由限购从严到政策支持的转变,以此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央行提出二套房贷款首付比降至四成,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对拥有一套住房而房贷没有结清的居民,这一类居民购买二套房时,最低首付款比例为40%。用住房公积金购买首套自住房,想要购买二套房时,最低首付20%。首套住房贷款已还清家庭,想用公积金购买二套房时,最低首付为30%。这一政策的出台放宽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公积金贷款比例,各地区积极实施、降低首付、提升额度等措施,鼓励人们消费,降低了人们购房压力,提高了公积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推动房地产经济发展,实现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推进房地产区域经济的发展,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一带一路”文件的出台,使多地区城市进行接洽,实现多地联动发展,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的转变,通过提升城镇的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土地与资金相结合,保障房地产经济发展,有效提升房地产发展速度。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依赖着资金融资渠道及融资效率。融资的建立是资源配置过程,资金供求形式决定着融资的效率。我国房地产经济建设占据着社会经济的重要位置,政府需要充分的思考房地产融资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方案。在银行信贷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发展新的融资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设中,对房地产融资情况进行摸底,建立符合市场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健全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推动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推动房地产经济转型,促进绿色智能城市建设

房地产企业理念的转变,发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服务型房地产经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代表着房地产经营理念在逐渐变化。发展综合性房地产,将未来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方向指向新型房地产的开发。建筑多功能综合性地产,开发拥有娱乐休闲场所、大型商场、酒店、办公写字楼等综合型智能住宅区。建筑综合型智能住宅的同时,也要注重物业价值的提升。房地产开发不仅限于住宅的开发,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拓展投资经营范畴,将一次性投资开发理念转变成持续性回报收益。加强对公共场所、旅游休闲、养老院、度假等房地产业的开发,从而推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物业行业的发展,对房地产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开发环保型房地产理念是我国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以此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保证环保型房地产的顺利开发,政府应对房地产行业的节能措施和环保措施进行强制管理,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环保材料构建环保节能型住宅,扩大植物造林面积,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绿色环保。对购买环保住宅的用户实行优惠政策,扩大购买人数,增强购买需求。政府加大对低碳、环保的房地产开发的监管力度,对开发环保型建筑的开发商进行奖励。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来改善传统开发模式,杜绝能源浪费,改善环境污染现象,从而实现房地产经济的长期发展。通过杠杆原理支持房地产经济进行转型。通过政府新出台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投资发展智能性建筑,在开发过程中,给予开发商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智能型住宅,从而改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崇开发商开发智能环保的建筑的同时,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房地产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措施,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是开发房地产经济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房地产的开发离不开土地,所以在发展房地产经济时要注重土地的合理规划,政府要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开发进行严格的管控。对已开发的土地资源实现其二次利用价值,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空置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避免闲置。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节约能源为重点,进行城市建设。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是我国近阶段主要推崇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目标,为构建节约能源型国家奠定基础。通过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将土地的价值体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将节约资源的手段体现在城市经济建设的道路上。

(五)准确定位房地产发展方向,降低房地产经济发展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定位风险包含建筑产品质量定位、建设环境品质定位以及项目产品的定位所存在的风险。定位风险要根据相关资料,严格进行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和市场调查,并且对资料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保证其严谨性。通过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及评价房地产开发商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实现项目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出现风险的可能,对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对风险进行处理解决,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决策管理层,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最佳风险技术管理技术小组,有效防范企业的风险产生。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风险管理模式,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实现房地产经济的高速发展。

(六)树立品牌效应,增强人们对房地产业的信赖度

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房地产品牌,口碑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人们首选的企业,人们优先选择的房源。房地产行业正迈向品牌时代,大型房地产公司需要确立品牌战略,将标准化服务与产品设计相结合,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满足人们对房屋设计需求。良好的口碑不仅需要企业的宣传,还需要人们的认可。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新项目时,既要满足人们对房屋地点的要求,也要满足人们对小区绿化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对房屋设计的要求以及对房屋质量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推动企业树立品牌效应的因素,只有满足用户的整体需求,才能构建出当下最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能够享受生活。当然,企业的前期宣传方式也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增长,运用信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宣传手段,在互联网平台将企业的新项目宣传开来。利用互联网公共平台,进行宣传,既吸引了群众的关注,又节约了宣传费用。拥有了人们足够的关注度,企业要提升咨询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培训,要用礼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来询问的顾客,让顾客感受企业优质的服务质量,加深人们对企业的印象。在企业树立品牌效应的同时,企业要完善物业的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后期的良好口碑。通过提高物业的整体水平,加强服务理念,树立品牌效应,实现“酒店式”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化管理新型物业,使市场经济的理念牢牢地根植到房地产经济中,从而促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房地产经济发展体系,不仅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还能与其他行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根据政府出台的最新政策,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有效管控,注重市场经济发展,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作者:李肖松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3):74-84,205-206.

[2]陈承堂.宏观调控的合法性研究———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6(5):50-56.

[3]吕翾.房地产市场“限购令”的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2(7):79-83.

[4]邓富民,梁学栋.宏观经济、政府规制与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调控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2(12):152-155.

[5]张永岳.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效应及其协调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26-134.

[6]丰雷,朱勇,谢经荣.中国地产泡沫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57-64,7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