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时间:2022-10-28 03:23:59

导语: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强调,改革创新的重点在于促成经济与科技的结合。近年来,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科技结合,实现产业链升级及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以人为核心,以政策为推动力,分析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来探究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路径。

1理论概述

1.1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市场、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他们生活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组成的系统。其包含由供应商、分销商、外包企业、产品与服务制造商、技术提供者,其他组织等共同构成的松散网络。该理念强调,现代化地方产业的价值创造已经无法依靠单一组织来实现,而是通过企业与其存在的生态系统一同进化,从独立走向共生。1.2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效应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特别指定产业中,具备特定协作和分工的大批具备差异的规模企业与各种相关机构,组织和其余与行为者相干的空间,并且是紧密相连的。经过错综复杂的网络关联,聚集代表了市场和等级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方式。1.3政用产学研理论。政用产学研是一项协作性、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是学习、科研、生产和实际操作的系统协作,它也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这也是产学研结合在看法和实际上的进一步深入。与此同时,政府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疏导中的作用以及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位置随着创新模式的演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从而实现理论价值向应用价值的转变。

2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衡量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势头及市场竞争力的标准已经不单是依赖于其经济情况、文化情况,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程度才是最重要的权衡指标。近年来,各地区都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例如2018年5月18日,“智汇洞庭,科创常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活动在常德市举办,活动以吸纳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同日,20项科技成果转化改造项目的签订也拉近了国内各地高校与高科技企业的距离,有利于带动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尽管各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为提高地方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仍然存在地方产业人才资源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等制约因素。2.1地方产业人才资源短缺。在知识型经济社会下,人才资源的缺乏是导致地方产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的一个重大原因。首先,在当下的高校培养人才机制下,市场应用型人才缺乏,大多数研究成果只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成果转化,难以将直接的经济利益带入企业。其次,许多地方产业由于规模小,发展前景不明朗,很难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就常德地区的工业而言,经历了40年的创新发展,常德工业门类由小而分散发展到规模庞大且集中,实现了农产品的初加工向高科技加工的转变。据统计,2017年全常德市已经有595家企业的工业产值超过了亿元,但大部分工业企业规模小,人才资源不足,使得企业无法组建高端科研技术团队,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位于常德市的湖南金龙电机有限公司,公司共拥有303名员工,其中所有的技术人才加起来不超过员工总数的10.2%,占比之低使得产业创新体系的发展严重受阻,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没有能够带动地方产业科技研发的技术人才是抑制现代地方产业向科技化转化的重大阻力。2.2地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提高地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结构优化的紧急需求。以常德的稻米产业为例,作为中国粮食第一股,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生产高科技化、产品高加工化、人才可持续化”为发展理念,坚持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及产业链的延伸,建立起中国名牌产品金健牌米,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但该市其他数量众多的稻米产业,规模小,创新资源的整合度不够,科技转化能力不足,育种技术没有创新,虽然品种呈数倍增加,然而出大品种的概率却非常低。所建立的品牌因为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导致价值不高,不能在市场上突出重围,占据优势位置。此外,地方产业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3地方产业集群效应低。与经济实力单薄,科技转化实力较弱的地方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在规模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并且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例如常德市的工业园区逐渐形成规模,在园区内,已经构成了多元化的十大产业集群。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将实现企业与单一产业间多元化的发展。然而在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产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紧密,技术、知识、制度之间的联络还不流畅,产业链上下关联度也不高,这使得合作的风险系数较高,缺乏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来将脱离的信息、资金和运输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化路径

3.1优化人才资源,提高创新管理。在由技术、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中,人才资源属于核心动力来源,它在价值的创造方面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引进并留住高端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一,在知识经济社会,培养高技术高能力的知识型人才成为高校的目标。高校在进行科技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设置操作实践课程,使学生运用市场实例,将理论联系实际,使科研成果能有效应用于市场。第二,地方政府制定对科技人才予以补贴等优惠政策,对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就常德市来说,市政府从常德实际出发,将“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作为发展战略。首先就是以加强人才工作为中心。2016年公布的《关于吸引优秀年轻人才到武陵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为在武陵区机关事业单位就职的合格人员提供住房上的补助。同年,人才增加的数量同近三年相比,呈数倍增长。因此,给予人才相应的补助政策及嘉奖,对留住人才和提高人才科技研发转化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第三,积极推进对组织成员的培训与开发,使知识不断更新,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并根据个人特长,进行职能的具体分工,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费用,实现“低资源浪费,高目标达成”的研究模式。第四,订立适当的薪金鼓励机制,因为地方产业在发展前景上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人才资源大多流向了更具发展前景的省会城市。因此,为凸显对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的注重,制定与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相符合的薪金鼓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3.2优化政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就发展地方产业的独个企业而言,高校及科学研究机构的科技力量雄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专业科技人员。因此,若技术的供给方与科技的需求方达成合作战略,能够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非常重大的推进效果。合作各方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准则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首先,可以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对现存的科技成果进行深入交流,筛选出市场所需要的科技成果,着重开拓转化。第二,制定灵活的研讨机制,使高校的科技人才可以进驻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明确市场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指点,节约科研资源与成本费用,带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成果转化。第三,为地方产业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在强调地方产业的原始创新下,进一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与再创新发展。创新战略并不意味着只是将目光锁定在那些突破性的或者革命性的产品,还可以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新的用途。各产业之间的技术集成或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将产品推陈出新,并且能够减少创新的时间,弱化创新风险。第四,政府应提升对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度,完善风险机制。加强对风险的监管,使得合作更具安全保障,打消合作各方的顾虑。最后,无论是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念还是以人为主体的观念,消费者(用户)在产品创新进程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产品,都是以市场的发展方向为基础,满足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以防科技成果的盲目转化制约地方产业的经济发展。3.3推动地方平台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专利多,转化少,需要多,处理少”一直是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无法消除的一大难题。许多基础技术和成果的单一方式应用,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相当多的成果仍然在高校保存,无法施展其有效价值。因此,为了将优秀的创新资源整合,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及各研究团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专业技术服务及融资渠道,实现成果的转化。首先,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带动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扩散的组织分组到有效经营资源的产业组中,应用网络平台将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与整合,发挥集群效应。地方产业集群的高度集中化,对降低产业的成本费用和提升相关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利用平台,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打破产业与产业间的界限,在特定区域内,将具有合作和竞争关系的产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高校联系在一起,从地方整体经济发展去思考,打破少数产业和窄小地理空间带来的限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最后,使用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资源,将成本流动控制在最低,产业链也从分散孤立过渡到群体互助。以互联网为媒介,创建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第三方的交易安全保障。与多方信用机构协作,加强合作的安全保障,注重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打消各企业对平台建设与使用的顾虑,实现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科技成果是否能够有效转化,对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利益的合理分配、政策的优化改进以及网络的监督管理,使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资源的引进及配置、政用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平台的建设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能够使企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从而为地方产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推动地方产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OL].人民网,2016-5-30.

[2]推进人才强市,打造人才高地———对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人才建设的思考[OL].武陵政府网,2018-07-03.

[3]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1771-1780.

作者:杨媛圆 罗杰思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