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产业经济下的服装设计课程

时间:2022-12-05 03:52:07

导语:略析产业经济下的服装设计课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略析产业经济下的服装设计课程

一、梳理教学理念改革建构

(一)提升多元艺术氛围

“时尚不仅仅是做一件合穿的衣服,更是要通过这件衣服来反映社会现状”,在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氛围里解读时尚和文化,所绘制的和设计的产品就不会流于拙劣和无趣。无论寻求革命性的服装理念和服装形态、尝试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画家的思维方式的交融、还是尝试出新的色彩碰撞和组合、专注于面料的再次设计和实验室的革新,创作氛围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形成“课程链接”式教学

(1)实用的速写课程内容的强调,为服装设计课程作辅垫。

(2)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技法阶段和项目设计阶段。

(3)调研内容的重视。

(4)设计图作品完成的成品形式。

(5)评定方式。

二、拓宽教师国际化、跨学科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不失时机地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一是对所有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二是为教师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尝试“外引内培”的方式。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心有多大,思维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金斯(RobertMHuchins)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们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的固有思想,而能促进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教育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现有很大比例的技能型的助教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讲师、专任教授、专任讲师、专任助手(协助实践教学的助教)、“特别勤讲师”(来自企业的兼职讲师)。此外,还将社会上有学术成果、实践知识和敬业精神的优秀人员请进高校。尤其是来自知名企业的资深设计师或工艺技术师来担任的兼职讲师,不仅直接传授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的设计课题展开教学研究。

三、大力营造“实验性艺术”的实质性

实践教学环境国内的实践教学环境正努力的方向:开放性、多元化、国际性、跨学科。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共建、校外实习等形式,高校落实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校内仿真型建设,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英国为代表的国际艺术教育更注重学生作品的观念化表达,强调社会前沿话题的社会批判性,跨学科、跨媒介成为大趋势。国外的实践教学环境:来看一份关于英国设计委员会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赴美调查访问的报告:

1、现场项目:学校将真实世界的情景和实习约束作为创造力之动因,这一重要性得到普遍地认可。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作业情景,并且给予其真实的财务和时间约束。此外,项目使用企业模型和项目计划书竞争,学院准许在公司里工作的学生把产品带到市场上去。

2、企业文化和教学赞助:项目领导很关注行业赞助商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把他们称作“顾客”,把学生称作他们的“产品”。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有个很有趣的赞助模式:赞助商赞助的金额多达20万美金,可以加入行业联合体,并以此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产权。

3、区域性特点:走访的各个城市都展现了各自不同风格的设计和创新,但共同点就是都反映了紧密的行业联系。

总之,美国的这些区域性设计和创新环境体系使其社会经济环境得到认可,也是建立在与工程、商务和行业关系之上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设计行业的实践教育存在了不小差异。调整学科设置,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是很多学校实践教改的重点。但如何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不是单纯靠学校可以实现的,只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更多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有效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才能真正打开中国服装设计现有的尴尬局面,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飞跃。

作者:王玉萍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