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公业务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10:40:18

导语:农商银行公业务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商银行公业务发展研究

[摘要]福建农信系统凭着差异化定位和独特的模式在对公业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不过随着产业结构升级,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心和方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业务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农商银行应该对自己有重新地定位,顺应形势,利用金融科技,优化客户结构,从而保证甚至扩大自己的对公业务市场份额及利润。

[关键词]农商银行;产业结构升级;对公业务

一、引言

农商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基层组织,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发挥农商银行的功能,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索农商银行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以福建农商行为研究对象,聚焦对公业务发展方面,讨论在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农商银行应该如何发展对公业务是本研究的主题。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特殊性,前期收益率低,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可抵押物少,很难符合普通商业银行的基本融资要求。而大部分需要被调整的传统行业民营企业聚集在乡镇和农村,大概率都是农商银行的对公业务客户。如何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在避免出现违约现象的前提下调整对公业务客户结构,设计服务新思路,更好地服务于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中小企业是各农商行当前阶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福建农商银行对公业务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与市场形势分析农商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发展思路。为农商银行体系的发展出谋献策,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融资效率,优化市场结构。

二、福建农商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现状

(一)相关概念。1.农商银行。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法律意义上来说,农商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设置农商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为农商银行所在地的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经过2003年,2010年两次改革,农商银行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除了依旧提供三农金融服务,服务范围也逐渐从农村扩大到了城市,服务对象从农民、从乡镇企业扩大到了整个商业银行市场的参与者。[1]2.产业结构升级背景概述。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渐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正确认识产业结构升级重要性的基础上,推进方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新兴中小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由于新兴产业的特殊性,在传统金融市场上融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融资中介力量的商业银行能够有较好的支持。而农商银行的对公业务客户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如何通过自身的服务调整,能够帮助企业顺利实现转型,继续发展,既符合农商行的商业利益,也符合了政策方向要求。3.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简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指的是以企业法人客户为主体,围绕对公账户开展的各类贷款、汇兑、支票等业务。商业银行是企业实现间接融资的最重要媒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2]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开发个人零售产品,但现在对公业务依然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3](二)福建农商银行对公业务概述。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福建省用于管理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专门机构,于2005年7月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由省内所有农信社及农商银行共同发起成立,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属于省级地方性金融机构;省联社对各农信社及农商银行实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据统计,福建农信系统目前共有营业网点近两千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从整体上看是福建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覆盖最广的金融机构。截至2018年6月底,福建农信系统总体资产总额达到8100亿元,另存款余额6124亿元,贷款余额3681亿元,各项数据均位于福建省银行业前列。福建农信系统不同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法人特征为农信系统业务开展赋予了不同的特点,专注于支持三农业务、支持小微企业等业务。对公业务上,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增量、户数等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充分发挥了普惠金融作用,为全面开展对公业务奠定了有效基础。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22亿元,接近总余额的一半,同比增长14.36%;另外小微企业贷款户数45.19万户,同比增加13.29万户,户均年贷款余额约1800万;另外农信系统申贷获得率98.31%,对于小微企业的门槛与要求较低。(三)福建农商银行对公业务特点。1.二元体制。这是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农信系统所采用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各县级联社及改革后的农商银行都作为独立法人,共同出资成立省联社,省联社不负责具体业务经营,仅承担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这种模式下,县级联社在法律上独立,具体来说资产负债表独立、可贷资金独立、业务独立;但是在经营、管理上需要接受省联社的统一管理。农商行或者联社的负责人在省联社所制定的规则之内对单位负责,行使管理权力。该模式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总分行模式相比,资源共享空间小,竞争性增加,虽然管理主体统一,但协同效应难以产生。2.企业信贷业务项目单项金额少。农信系统所针对企业一般为中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以福建农信系统中整体规模较大的福州农商行为例,2016年单一贷款人贷款情况中,最大的一家贷款余额为9500余万元,与国有银行对大型国企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的大型综合贷款有显著区分。而在福州农商行第十名的企业客户贷款余额就降到了4700余万。企业客户规模不大,项目金额相对少,服务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农信系统开展业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产品宣传,员工培训,展业方式都和普通商业银行形势不尽相同。[4]3.对公业务种类较为简单。大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包括企业电子银行、单位存款业务、信贷业务、机构业务、国际业务、资金清算、中间业务、资产推介、基金托管等等。在以信贷业务为基础的前提下,能够衍生出较多的附加业务,而一般来说,农商银行的对公业务多集中于信贷部分,衍生出的其余业务内容较少。

三、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农商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问题分

因为市场差异化,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国的农信系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断成立的县级联社为区域经济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成熟,金融市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小县城、乡镇和农村不再是大部分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区域,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让地域限制变得无限小,而新的金融形式及金融产品的出现也让农商银行的业务不断被倾轧。以下将对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农商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金融科技的发展挤占农商银行市场。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银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从支付方式到贷款,从理财到商业保险,互联网科技使得金融的形式更加便利,交易成本更低。农商银行的对公业务定位本来是所属地域范围内的小微企业,支持小微企业、涉农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区别经营。可是金融科技的发展让这样的定位变得模糊。目前各大型商业银行都纷纷在自己的App中上线小微企业快贷业务,办款手续简单,门槛低,机制灵活,前期成本较低。这种类型的业务针对的无疑就是农商银行最重要的对公业务对象,原先的“机制活”、“速度快”、“真正关心小微企业”和“支持地方建设”的服务卖点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变得优势不再。而由于通信技术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客户的业务办理习惯,包括企业客户在内,能够较熟练的使用智能手机办理一般业务,在该前提下,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发软件,建立平台具有更大的规模效应。以福建省农信系统举例,虽然省联社开发了方便所有成员使用的“福建农信”App,确保在手机平台上不掉队,但是因为县联社皆为独立法人,需求各不相同,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发挥手机App功能上就有了限制。(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产生影响。“金融脱媒”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满足融资者需求,实现直接融资。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也是我国企业融资的最重要途径。不过,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主要地位在产生相对变化。国家对证券市场的改革也体现了这一情况,设立新三板,计划建立“科创板”,地方性股权交易所的设立与运营、改革债券发行制度,无一不是想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另外,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理财意识的变化,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事实上导致了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加快改变社会融资方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倾向于直接融资,之前达不到直接融资条件的中小企业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渠道。(三)对公业务产品创新滞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农商银行虽然定位不同,但“卖方市场”的现实情况是存在的。新市场环境下,企业融资渠道有了更多选择,为了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根据具体业务设计全方位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方案才能保持竞争优势。然后,农商银行在这种形势下想通过创新产品积极应对市场存在客观困难。首先,由于各农信社和农商行都为独立法人,相互之间就存在较大的竞争;共归管理的前提下又导致对公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明确区分;近年越来越发达的交通让“服务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同一地区几家不同的农商银行用同样一款产品竞争同一批客户的情况明显存在。产品和客户不细分,就只能在营销方式上下精力,对市场没有正面影响;其次,大型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应对速度和产品创新速度对比小型银行有明显优势,积累更多的客户资源与客户数据也能够为产品创新提供依据。农商银行无法在产品创新上跟上大型产业银行,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会被进一步稀释。(四)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农商行对公业务客。户选择问题“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等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定位对传统行业中小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投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沉没成本也无法变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小微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中是有被市场完全淘汰的可能的。因为他们的转型最困难,最缺乏动力,最缺少资本,而这部分企业,大量的存在于三四线县级城市,存在于乡镇,存在于农商银行的对公业务客户名单中。这不是对某个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也不是银行的在业务流程中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在经济形势的变化中产生的必然市场淘汰问题。不过产业结构升级不但影响到了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对于农商行这种类型的商业银行也提出了巨大挑战。客户结构的优化需要长期的平稳过渡,不可能说换行业就换行业,说收贷就收贷;如何帮助企业应对困难,携手面对“产业结构升级”,是农商行在近年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四、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农商银行对公业务发展对策

(一)利用金融科技扩大服务外沿。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推广是技术发展与行业升级的必然结果,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福建农信系统各机构的唯一选择。由省联社组织开发的“福建农信”App近年来开始上线与推广。资金支付,手机业务办理、生活功能开通为农商行的金融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通道。但不可否认,不与如蚂蚁金服之类的超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相比,只与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其他各大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系统的金融科技服务拓展都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当然,由于面对的客户群体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让农信系统金融科技服务推广难度也远高于位于城市的竞争对手们。保持共性和特性是在这场金融科技竞争中需要秉持的两个观念,共性指的是不能在金融科技推广中技术落后,特性指的是提供的服务需要与别的竞争对手有区分,特色服务和独特理念才能吸引和留住客户。(二)应对“金融脱媒”影响。“金融脱媒”是必然现象,也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我国占据九成市场份额的银行系统是极不市场化的,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有较大差距。既然没有办法避免金融脱媒,如何面对这种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定位特点可能是农商行的发展路径。现在的农村发展已经脱离了以前交通、通信上的客观困难,而是进入了主观发展困难,比如缺乏发展资金,却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条件,更无法进入直接融资市场。在涉农贷款上,在涉农业务创新上,农信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以及经验。福建农信系统在这部分对公业务的指标上在福建省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名,发挥涉农信贷资源优势,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可能是目前应对“金融脱媒”影响的一个路径。长远上来看,城市中有着大量的“金融脱媒”资源与途径,可是小县城、乡镇中是较难找到这些资源与途径的,这方面的空白是农商行可以进行对接和填补的,也可能会是农商银行一个新的对公业务增长点。(三)积极创新对公业务产品。联合社的形式是一种比较特别的企业法人形式,各个成员又都是独立法人,意味着农商行间的业务开发,在共同对外的同时又要在成员间进行竞争,面对的压力更大。在这个视角上考虑,单个农商行想要在产品上有所创新,进行差异竞争主要考虑的是服务模式;鼓励产品设计,鼓励服务开发,有效的产品设计能够有效对外竞争,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与成员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可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专项设计相关产品,主动进行产品创新。(四)客户结构优化应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过程,粗放型传统行业逐渐被淘汰或者升级,以科技创造价值的行业开始兴隆。作为农商银行来说,如何为客户定位,如何对客户结构进行调整是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在县级行政区域,在乡镇,在农商行覆盖较为密集的区域正是传统行业企业的聚集地。各农商行的客户名单中一定存在大量的传统行业企业,不能逃避,也不能完全放弃,利用市场资源帮助企业进行转型,进行改革才是有效的做法,是能够帮助农商行更好发展的做法。

五、结语

农信系统的对公业务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升级背景、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脱媒”的影响为农信系统这一重要又特殊的金融机构类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形势下,农商行想要保持甚至进一步发展对公业务,就必须正视新的环境和新的情况,利用好金融科技,评估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调整自身业务方式及客户结构,增加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东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行机构对公业务发展的思考[J].农银学刊,2017,(6):58-63.

[2]孙岩.关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1):198.

[3]谢其言.科技金融背景下农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J].现代金融,2018,(7):10-12.

[4]李丽丽.基于风险防范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债券承销业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11-14.

作者:林 楠 彭菲晗 郭晓芳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