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时间:2022-11-09 05:01:16
导语:特色小镇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但是其9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速度及方向三方面差距都较大。福建省可以借着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的机遇,构建新型产业集聚空间,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平台。文章从产业融合、要素聚集、绿色经济、制度创新和品牌营销网络共享方面分析了特色小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机理,并提出特色小镇的创立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摒弃“地方主义”实现乡村与乡村的联合,特色小镇的运营需要把握好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福建省;特色小镇 ;产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当前,在城市中的各种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出现瓶颈状态下,全国推行“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是构建新型产业集聚空间,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平台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镇,是指具有某种或某类特色产业的小镇,包括传统产业、制造业、商业贸易、旅游业等。也不是传统的行政单元或行政级别,它更多是依托于大中城市而存在的相对独立空间,以便于新兴产业或经典产业汇集,及相关人才、创新技术、创业活动等相关要素汇聚。同时,特色小镇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旅游区,它更强调的是产业、人与环境的融合发展。如今,“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渐次铺开,“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福建省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采取各种举措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因此,福建省不遗余力的搭建各种产业集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从2010年开始福建省就先后确定了45个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截止2017年12月底,已经创立了14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创建了两批省级特色小镇55个。因此,研究特色小镇助力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和特色小镇发展策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
从世界经验来看,人类产业化进程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三次产业的高级化进程,即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然后又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了呈现福建省各市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水平,借鉴叶文显、刘林初(2017)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化指数来进行定量测度。其计算公式为:Ht=Ct/At+Bt/At+Ct/Bt(1)其中Ht表示第t年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化指数,At、Bt和Ct分别表示第t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计算2000、2010及2016年的福建省各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化指数。从表1结果看,2000到2016年福建省的产业转型升级高度化指数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指数值从2000年的5.799上升到11.939,当前与全国指数值基本持平。说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越来越高,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省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参差不齐,9个城市区域差距很大,2016年排名最后的南平指数值只有4.375,排名第一的厦门指数值为162.199,约为南平指数值的37倍。厦门和福州从2000年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发展成2016年的“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剩余7个城市2016年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都处于工业化中期。
三、特色小镇助力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综上分析,福建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还不够理想且区域发展严重失衡,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差距很大。因此,借着全省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的机遇,助力福建产业转型升级,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和城市间经济差距。
(一)特色小镇促进文化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
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很多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与交叉,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这里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即指文化产业的符号价值、品牌价值向制造业的渗透。文化产品虽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文化产品所体现的真正价值是其内涵的精神内容,也就是文化产品的真实价值具有虚拟性和符号特征。文化产品价值的这种虚拟性和符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移、嫁接或附加到任何实用商品之上,成为某种实用商品的造型、工艺、品牌等产品差异性的标识。从创立的14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来看,全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镇。而55个省级特色小镇大多也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小镇。特色小镇以“产业+文化+旅游”的模式发展经济,打造了文化业、旅游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平台,可以通过文化业与旅游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水平。以漳州长泰古琴小镇为例,它以古琴文化为依托发展古琴制作、教研、艺术品开发、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特色小镇促进要素集聚保障企业转型升级的要素禀赋
特色小镇大多依托于大城市,要么是中心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空间,要么是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区域,不像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的普通乡镇。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生产要素在特色小镇的聚集。特色小镇将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提升,强调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融合”。生活和生产融合解决目前大城市通勤时间过长、建立步行交通主导下职居平衡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尝试,这是吸引中高端人才聚集的基础。特色小镇建设以3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规划建设教育、医疗、便民服务等公共设施和服务,将能提供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宜业宜居的特色小镇将吸进并留住优秀人才为打造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智力支持。特色小镇把为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作为重要工作,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鼓励小镇内企业、社会组织、从业者等充分参与,培育小镇自治,不设专门机构,不新增人员编制。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建设创新创业样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特色小镇注重生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具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特色小镇的建设能迎合此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特色小镇把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社区功能有机地融合,旨在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形成一个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空间。特色小镇要求按照3A级以上景区标准进行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甚至达到5A级景区标准。特色小镇的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对历史文物、文化古迹、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了规范和监督特色小镇的发展,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每年会对其经济指标、生态指标、人文指标、制度指标进行检查,对于不达标的特色小镇将有不同级别的惩治,严重的将取消特色小镇的资格。目前,福建省的特色小镇聚集了科技、信息、教育、健康、旅游、高端制造业等支撑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行业,比如智能软件、知识交易、中大型客车整车制造、汽车比赛、人才培训、体育文创及体育旅游、先进碳材料、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船舶修造、历史文化旅游、海洋渔业装备制造、游艇制造等;同时兼顾了工艺品、蔬菜水果、海产品养殖及加工、家电制造、建筑材料、矿产开掘及加工、玩具、纺织服装、港口物流、铸造冶金等历史经典产业。新兴行业的培育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它们属于高效、节能、环保、低碳的行业。而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严格考核体系下,入驻特色小镇的企业必须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工艺减少资源消耗,进行绿色化生产。
(四)特色小镇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首先,政府给予特色小镇中的企业很多政策上的利好倾斜,目前主要包括土地政策、债卷利息补贴、专项资金补助、低息贷款政策、担保政策、税收政策等。例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倾斜支持、对兴办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的企业实行5年的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务改革趋势下,特色小镇的事务优先审批、实施,减少审批环节、缩减审批链条,凡是法律允许的改革,特色小镇可以先行突破,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税制度、融资制度等重要方面随着发展将有进一步优化设置。这些种种将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一个“开放动态创新”的制度供给体系,进而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其次,特色小镇的核心基础是打造特色产业生态圈,沿产业的前端、中端、后端一体化发展,还有人文、旅游等其他功能要素的叠加。无论是以新兴产业还是以传统优势制造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通过特色产业生态圈的构造,不断深化产业延伸,使产业链上的各种企业形成共生关系加强合作。产业链的延伸和企业合作加强将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的平台,使得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营销网络,节约生产成本。
四、特色小镇助力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特色小镇的创立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为了缩小福建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差距很大的问题,特色小镇的创立和建设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体现在小镇“特色”的营造上,公平体现在特色小镇数量的区域分配上。效率意味资源将得到充分合理运用,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因此省政府遴选的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最强的,防止出现“千镇一面”的同质现象。公平意味协调、均衡发展,防止区域差距的拉大,因此省政府要重视对我省欠发达地区(即除厦门、福州和泉州之外的地区)资源的深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数量分配。
(二)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摒弃“地方主义”
实现乡村与乡村的联合地方政府切忌盲目跟风,或是为了获取土地和财政补贴,进行同质化的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且后续发展乏力。地方政府之间应该摈弃“地方主义”,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最强竞争力的特色小镇去进行国家级的乃至世界级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可以加强合作,破除行政区域地理空间上的束缚,进行村与村的联合,通过村与村之间的地理产业集聚或是虚拟产业集聚建设强竞争力的“乡村群”,培育出以某特色小镇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带。通过特色小镇聚集的乡村经济的辐射效应,达到与城市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耦合,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勇.培育特色小镇需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6):21-22.
[2]叶文显,刘林初.西安产业转型水平测度及其结构效应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47(8):72-81
[3]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32(2):58-63.
[4]宋为,陈安华.浅析浙江省特色小镇支撑体系[J].小城镇建设.2016,(3):38-41.
作者:陈亚红 单位:仰恩大学
-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应用
- 下一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