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
时间:2022-06-14 04:51:23
导语: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力、民生、产业等多方面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而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具有显著的推动性作用,同时还将对产业结构带来影响,而产业结构又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由此可见,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存在非常紧密关联性的。
近些年来,相关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可显著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金融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相关人员认为,做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性研究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相关学者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性的研究尚不充足。而恰恰是在这些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一步的深化该区域内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理念
所谓金融发展主要是指金融结构发展,而金融结构则是金融工具、机构各类形式、性质、规模的一个总称。目前金融研究表明,就一个区域而言,金融发展的程度越高,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种类、服务的效率增长就越快、越好。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一种变迁,目的是引导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转变,以达到转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互动,则是其二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调整,从而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的关系,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只有在获取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受到影响。而产业结构的恰当调整,对于金融发展同时还将带来促进性作用。以下具体对这两种关系进行说明。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发展所起到的促进性作用
1.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壮大了金融规模。相关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促使新兴企业崛起、落后企业衰败。这一过程中势必将加大对于资本的需求,进而拉动金融资本的内生长,促使金融规模逐渐的壮大起来。2.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金融效率的提升。在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优势性的、主导性的产业逐渐的形成规模。这一情况的发展缩短了产业间的资本流动周期,促使金融效率大幅度提升。3.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行业间、跨行业间的投资互动越来越频繁。此时,产业资本则会大规模向资本市场内流入,从而提升金融市场内资本的容量,令其更加的活跃,在丰富金融资本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4.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内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对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金融产品、服务被推出,这无疑起到了繁荣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支撑性作用
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发展对资金流量结构产生了影响作用。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对具体的影响进行说明。1.金融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研究表明,高效的金融体系所提供的充足资本确保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促使经济向产业资本集中化的方向所转变,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2.金融发展提升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技术革新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而发达的金融体系,为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为新兴产业创建、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提升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3.金融发展对产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推动性作用。完善的金融体系确保了金融发展的高效运行,是确保产业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对企业而言,为了实现与金融体系的高效接轨,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于内在的管理上会尽量与金融发展相协调。就这一角度而言,金融发展对于产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推动性作用。4.高效金融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扩宽了融资渠道,这将令国内的资本市场变的更加丰富,而这源于高效的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获取到国际资本支持来发展自身,将会积极地对企业内在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向国际化方向所发展,促使原本封闭的产业结构向着开放的、国际化产业结构方向所调整。
三、具体实证研究
下面以甘肃省为例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说明:
(一)对甘肃省经济金融发展的概述
就地理位置而言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可从有关的资料中发现,在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处于逐年稳步下降状态,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一直处在上升的状态下。而与产业结构调整所对应的则是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就甘肃省1981年到2007年银行存贷款的数据比较来看,贷款与存款分别提高了82.6与63.1倍。这表明,从1981年到2007年期间,甘肃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对于金融发展有着促进性作用。
(二)实证数据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研究
本文实证数据下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主要从三步入手,一是对数据资源进行选取,二是对各变量数据进行序列的平稳检验,三是进行具体实证与模型的设计。由于甘肃省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较为落后,所以数据的选取以银行体系及金融中介为主,以代表甘肃省内金融体系的发展。数据选取的年份确定在1981—2007年间,主要通过中国银行统计报表、甘肃省内统计年鉴等获取。在数据选取后,应先对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而后再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以确保回归分析的准确性。目前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的主要方法为ADF法,以检查序列中是否有单位根的存在。通过计算若是ADF的统计量小于临界值,那么此时则认为序列内没有单位根。这同时表明序列是平稳的,若是情况恰恰与之相反,那么则表明序列是不稳定的。在以这一方法进行时间序列检测时,滞后阶数的合理化选取是非常关键的。而不同滞后阶数的选取,将会对ADF方法下的监测带来不同的影响,进而通过计算来明确一定水平下不同变量的序列性质。做好这一工作后,我们开始进行具体的实证及模型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协整检验方法来对经济动态进行分析,考虑到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各种产业GDP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此时可视具体情况分别设定ECM模型(存在协整关系)与VAP模型(不存在协整关系)。而后对进行过平稳性检验的符合要求的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从而得出一定限制水平下的协整方程式,并以此来对甘肃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协整方程式只能对变量之间的长期性均衡关系进行分析,因而为了掌握短期内变量短期动态非均衡变动到长期变动的情况。我们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来得出相应的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来对短期波动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分析。但是以上的分析并不能表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而我们进一步以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对其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确定、检验与分析。在完成以上检验后,我们来对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进行相关研究。此时则需要建立VAR模型,以此来完成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了解随机扰动冲击下究竟会对变量系统带来怎样的动态影响,及将会引发内生变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其中涉及到两个知识点,一个是脉冲响应,一个是方差分析。脉冲响应主要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动态影响,而方差分析则是对内生变量变化发生结构冲击时的贡献度进行分析。
四、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的分析结论及建议
(一)分析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得,金融发展对于三次产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对第一次产业比重带来了正向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较小;而对第二次产业则产生了不是很明显的负向的影响作用;其却对第三产业比重带来了显著的、持久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不仅如此,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同时也对金融发展带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则阻碍了金融发展。结合甘肃省实证分析可得,虽然甘肃省内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符合演变规律,但是在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物的情况下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甘肃省内的第一产业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第二产业发展过于缓慢,三是第三产业于市场内竞争力较弱。不仅如此,第一产业内的比重不均衡、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发展过慢切不同性质产业间存在脱节情况、第三产业内的新兴企业发展不好,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于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将带来阻碍性的作用,因此加强省内产业结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相关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应充分将其资金导向功能发挥出来,以帮助完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以甘肃省为例,则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科技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同时还应向第三产业投入更多的金融支持,完善金融配置,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做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各省市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来完善此项工作,以便为经济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何万仓 昂巴 单位:甘肃省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甘肃实证[J].经济师,2009,(5).
[2]刘海申,李鑫.甘肃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的关系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1,(33).
[3]彭路.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金融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 上一篇:农牧业产业结构及应对措施
- 下一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