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升级建议

时间:2022-12-05 10:52:57

导语: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升级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升级建议

摘要:本文关注了安徽省近年产业结构的变化,选取了代表性城市进行统计数据的动态分析,直观展示了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对发展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发展现状,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结构升级建议,以期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安徽省;升级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质量。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反映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的优劣。国际上,高度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多呈现“三二一”依次递减的特征,因此该特征也常被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形成了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继续扩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格局。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政府“稳增长、调结构”的举措方针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三二一”的格局雏形已成。安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其产业结构组成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中部经济的崛起,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然而,虽然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其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且在省内不同地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以及其地域分布特征,对于优化安省徽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内涵具有指导意义。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分析

(一)整体产业结构的分析

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逐渐突出并成为主导,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中心、第三产业为先导”的新局面。但是,2005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出现一个新的“拐点”,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下滑、第二产业比重上扬。这主要与近年来安徽省主动调整投资方向有关。在2004-2011年,安徽省把基础设施投资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投资作为重点,并通过政策和区位优势,加快引进东部沿海企业来皖投资,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受益于本省投资热点的转移和外来投资产业的承接,第二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基建产业和制造加工业,间接导致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2011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安徽省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始强化第三产业(诸如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以期调节目前“二三一”的局面,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经济发展内涵。综上可见,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制于政府的政策的倾向性。

(二)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由于安徽省内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传统支柱产业也各有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为此,本文根据地域分布和传统产业结构的特征,针对性的选择了阜阳(皖北)、宿州(皖北)、六安(皖中)、滁州(皖中)、芜湖(皖江)、马鞍山(皖江)和黄山(皖南)、合肥(省会)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特征。: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各地区均表现为持续下降。尤其在合肥、皖江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百分比已经降至个位数,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在皖北和皖中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降至20%左右。这表明安徽省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降低对农业的依赖性。第二产业比重在各地区均为主导产业,发展形势较好。截止到2013年,除皖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第二产业的规模均超过了50%。第三产业经历了上世纪末的快速发展后,近期有回落的趋势。尤其是05年以来,几乎所有样本对象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安徽省整体的第三产业比重,也从05年与第二产业旗鼓相当的水平,逐步滞后于第二产业(图1)。另一方面,各地区产业结构受传统支柱产业影响,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皖北地区以农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深加工开发,逐渐形成第一、第二产业联动发展的特点,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致较为稳定,占比在31%上下浮动。皖中地区通过合肥的中心辐射力,带动了工业和服务行业的整体提升,第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皖江一带凭借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工业发展步伐相对较快,第二产业尤为突出,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调结构的道路任重道远。皖南地区则以自身的旅游特色,独具一格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并以此带动了第二产业的提升。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第二产业发展稳定,第一产业持续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样本城市中,除合肥和黄山外,其他城市均受传统产业影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邓祖兵等认为对传统行业的投入,不能提高服务业的效率,也不能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因此,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新的思路。

二、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诸多研究在推动安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给出了合理建议。张雅枚(2005)认为应该从选择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马成文等(2012)通过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状况,认为提升城镇化水平有助于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升级。结合已有研究和安徽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未来应该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政策引导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及成果就地转换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希望藉此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流通。而新时期的创业内容应该摒弃那些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拓展企业与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寻求多元化共赢模式,主动培育优势和潜力项目。以合肥为例,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重要科教基地,拥有中科院系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820家、各类高等院校50多所,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将近百人,如此坚实的科技实力,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机构及人才优势,在政策上鼓励研发投入及成果就地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及城镇化建设

在最新的长三角发展规划中,安徽被纳入了长三角之中,合肥被定义为副中心城市,将连通上海、杭州、南京一起打造世界城市群,这必将带动和加快安徽的城镇化建设。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徽省目前的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达到50.5%,提升幅度明显。但是,我国中长期的规划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镇人口比例60%的目标。因此,安徽省的城镇化建设应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借此契机全面提升。而城镇化的发展必将推动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因此这也是安徽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遇。

(三)近期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首先,从产业结构本身而言,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式多从“一二三”,逐步到“二三一”,最后趋于“三二一”,未来安徽省在产业结构发展的大方向上应稳定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加速提升第三产业,近期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最终实现齐头并进优化升级。其次,从地域发展布局而言,尽管安徽省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之中,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江浙沪;在长三角总体发展中,安徽应该明确定位、形成特色,利用自身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以第二产业为重点,承接江浙沪地区第二产业向内地的转移。从全省范围来看,应优先从经济发展较好的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地区入手,然后逐步向皖南和皖北推进,易于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梯度,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升级。一方面这些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对人才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在这些地区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其他地区应做好承接这些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

(四)政府加大对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倾斜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应从人才引进做起。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清华大学曾经对其毕业生就业去向做过统计,结果发现赴安徽省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位列全国后三位,这很大程度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优秀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扶持的政策力度不够。充分的人才储备是实现安徽跨越发展的保证,相信只有广纳英才,才能实现科技强省。另外,对于本土成长起来的重点企业,政府部门除了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外,更应该助力这些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在管理上拓展企业发展思路,在生产上完成企业的改革创新。

(五)因地制宜实行一地一策

针对省内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皖北,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多,三大产业发展比较平衡,随着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帮扶,结合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皖北地区应以此作为机遇,实现产业结构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渠道输出等方面着手,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对于马鞍山等资源主导型的城市,一方面需要对传统资源产业链进行压缩重组,提高效益,优化资源开发,尽快实现产业特征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调整;另一方面,利用资金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实现生产方式向深加工、高附加和低消耗方向发展,推动地区的内涵式发展。对于皖南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已具规模,未来需要细化服务,以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品牌、深层次的旅游特色。对于省会合肥,经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工程机械工业、家电工业、化工与新型建材等为支撑的第二产业群。未来合肥需要进行服务行业的升级,依托科技实力,强化高新企业,实现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安徽省产业结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政府投资和政策的倾向性影响,安徽省产业结构在2005年后出现新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滑,传统产业的影响依旧较大,整体产业结构发展与全国水平不符。此外,省内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受传统支柱产业的影响,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包括政策引导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及成果就地转换、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近期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政府加大对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倾斜和因地制宜实行一地一策等,希望借此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作者:张晨 朱芹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

参考文献:

[1]俞金国,王丽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机理探究——以安徽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5

[2]丰志培,刘志迎.经济省级版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以安徽为例[J].江淮论坛,2014

[3]邓祖兵,徐莉.安徽省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17个市的面板数据[J].经济•管理,2010

[4]张雅枚,江三良.安徽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5

[5]马成文,魏文华.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2

[6]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淮论坛,2010

[7]陆梦娟.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N].鸡西大学学报,2016

[8]马金强.安徽省资源主导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N].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