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02 09:54:30
导语:花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对青州市花卉产业实地调查,分析了青州市花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前景,阐述了青州花卉产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州花卉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青州市;花卉产业;经济结构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长,花卉这种被人们普遍喜爱的特殊产品也完成了由奢侈性消费到日常性消费的转变,花卉产业也成为了我国最具活力、绿色的产业之一,被称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青州市作为全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国家经济转型期花卉产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青州市花卉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已成为政府花卉产业管理机构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花卉管理部门对花卉产业的宏观指导,如何帮助花卉企业在新形势下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并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调整,花卉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发生较大变化,花卉生产和消费方向开始向现代销售模式转变。青州市花卉产业立足集群发展,不断丰富、拓展“东方花都、青州花卉”品牌内涵,花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青州市花卉产业现状
目前青州市花卉生产总面积12.9万亩,年产值76.5亿元。花卉企业约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70余家,花卉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目前已有66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1家,省级花卉合作社2家,县级合作社63家。绿圣兰业、青州花卉集团相继成为2015年度“山东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1.在产业科技发展和新品种研发方面
目前,青州市建有山东省竹芋育种研发中心等10家科研机构、山东省蝴蝶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家花卉联盟组织。种苗研发连年实现新突破,相继研发出“青州仙子兰”“花艺双辉”“青州雪峰”“云门素”“云门香”“海岱韵”“青州金凤”“青州银凤”8个花卉新品种,实现了山东省兰科花卉育种的突破。绿圣兰业、奥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种苗研发型的转型,年产花卉种苗1000万株。青州市花卉产业集团与漳州新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海峡种苗研发中心项目落户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
2.在花卉产业链条延伸方面
花卉深加工取得突破,花卉产业集团开发出铁皮石斛鲜条、鲜汁、石斛粉及铁皮枫斗等系列产品。2015年,与云南老字号“吉庆祥”合作,利用玫瑰、菊花等花卉,开发出青州府鲜花饼。另外青州市政府大力发展花卉旅游,探索推进花卉旅游与产业园区、花卉旅游与每年一度的花博会结合,花卉与旅游初见成效。
3.在花卉电商工作方面
推动实施“互联网+花卉”青州模式,目前已发展到328家。在电商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推进两大电商平台建设:一方面,与成都花木交易所合作建成中国青州盆花交易结算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盆花类交易电子结算平台。2015年花博会期间,盆花卉交易结算中心正式挂牌运营。为进一步利用好结算中心平台,又专门成立了“找花网”,主要是针对“B2B”(企业对企业)线上交易。另一方面,与建设银行合作,建设银行善融商务青州花卉馆。善融商务青州花卉馆主要是B2B和B2C客户操作模式。青州花卉馆是建行系统全国第7个入驻的特色产业电商平台,目前已有68家花卉企业,自2015年10月份正式运营以来,实现线上交易额近3000万元。
4.在产业平台建设方面
抓好花卉信息平台工作。青州市花卉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信息与流通科,探索推进青州市的花卉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同时推进国家花卉信息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市花管理部门还负责中国花卉协会名花网站群5个子网站的信息编制、管理和网站维护工作,利用网站群做好花卉信息工作。配合有关单位做好花卉市场建设工作。2011年以来,先后建成50万平方米花卉交易市场,进一步稳固了青州花卉在国内花卉界的形象和地位,为花卉电商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另外积极抓好花卉物流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突破花卉专业物流平台建设,解决花卉物流最后1公里的问题。投资300万元,注册山东万红花卉物流有限公司作为山东第一家花卉专业物流公司,并投入运营。投资3060万元筹建青州花都物流有限公司。目前青州花都物流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与合作企业的合作意向签订等工作,待公司办公地点确定后迅速展开装修、机房安装等工作。
二、目前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花卉品种差异性不明显,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青州市的花卉品种盆栽花木多,观赏绿化苗木少;多年生花木多,鲜切花品种数量少;应季花卉多,反季节花卉少。尤其在全国有影响的主导性畅销拳头产品数量不多,缺乏生产拳头花卉产品的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目前青州市花卉企业整体专业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引进和研发新品种的能力不足。
2.花卉信息平台建设仍有不足
目前青州市花卉产业已进入新形势下新常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消费转移的顺利转型。但从全国来看青州市花卉产业总量仍然相对较小,全国盆栽中心地位不牢固,产业大格局没有形成,缺少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信息大平台、交易大市场。
3.一二三产业没有融合发展
目前青州市还仅是花卉生产中心,停留在种植环节重复生产、“跟风式”一拥而上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这几年虽然品种增多、数量增加,但仍没有质的飞跃,缺乏有影响力的畅销拳头产品,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全市花卉产业仍处于产业链底端,利润不高,产业链条亟需延伸。从花卉市场流通体系来看,市场开拓不够,销售渠道不畅,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花卉企业在市场中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周边配套设施、服务行业、专业物流亟待完善。
4.信息化手段不足,缺乏电商专业人才
青州市大部分花卉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体系,信息收集、反馈滞后。花卉电商虽已起步,但由于缺乏信息推广技术和网售专业人员,电商仍停留在被动销售方式上,缺少信息、电商集群发展区,市场竞争能力弱。技术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种苗研发、产品开发受限。花卉电商虽已起步,但由于缺乏信息推广技术和网售专业人员,电商仍停留在被动销售方式上,缺少信息、电商集群发展区。
5.花卉企业专业人才缺乏,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目前有花卉从业人员约11万人,但花卉经营、栽培等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不到总人数百分之三,花卉企业现代管理人才更是严重馈乏,导致从业人员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与青州市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目前青州市花卉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小,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企业拳头产品少,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具有行业话语权、定标权、导向权的排头兵。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发展慢,对花卉产业拉动力弱。
三、对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拉长花卉产业链条,推动花卉企业尽快转型升级
全力突破由点到面的发展,从政策上扶持壮大花卉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花卉种苗研发生产、花卉园艺资材加工、花卉温室设备加工、花卉产品深加工、花卉专业物流等方向转型。倡导企业“走出去”,发挥自身优势,到外地发展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资材生产基地,开发利用外地资源优势,打响“青州花卉”品牌。花卉企业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人才投入,在保持现有优势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鲜切花、反季节花卉、稀有花卉等高效益品种,推动花卉企业转型升级。
2.全面招商,引进大型花卉龙头企业
市花卉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花卉企业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错位发展。着力引进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面向国内外招引大的物流公司、技术咨询、科技研发、中介服务等公司。充分发挥花卉业务资源优势,引进花卉链条企业。
3.形成合力,加快花卉专业园区建设
以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花卉公园、花卉高科技博览园等花卉专业园区为核心的专业园区建设。重点引进研发、服务项目和花卉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配套体系健全的农业发展和休闲度假区。完善区域规划,促进花卉与旅游结合,精心设计开发花卉旅游线路,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强宣传引导,做好以中国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为核心的花卉物流园区建设,推进花卉市场整合工作。
4.加大扶持,推进企业规模扩张发展转型
全力扶持本地花卉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发展后劲大,对全市花卉产业发展有强劲带动的“排头兵”。立足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帮助企业推进花卉种苗研发、新品种驯化推广,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人才战略、科技兴花,整体提高花卉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
5.充分发挥政府花卉产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花企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这里面不乏“跟风式”盲目而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这很容易形成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和花企之间产品价格的恶性竞争。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花卉产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花卉企业的宏观指导,发挥引领和调控作用,统筹规划全市整个花卉产业集群的安排,加大对花卉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引领企业注重产品创新和经营体制创新,通过创新实现高收益,避免花卉企业之间出现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实现青州市花卉产业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良性、有序和健康发展。
作者:孙伟 贾秀平 单位:青州市花卉高科技博览园管理委员会 青州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李玉敏,高志民.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1,(3).
[2]朱积余.国内外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西林业科学,1999,(1):l-9.
[3]朱留华.世界花卉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2003,(7):26-28.
[4]魏守华.花卉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农业技术经济,2002,(5).
-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下一篇: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