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2-18 03:00:36
导语: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然后利用计量模型验证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城市化率是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其中第一产业的占比降低会提高城市化率,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的扩大会提高城市化率。从系数比较看,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率的影响要大于第二产业的影响,这主要因为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并且能大力促进消费的提高和改善。由此,本文提出了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关系;影响
城市化是一个区域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是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低技术社会向工业社会、服务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率是反映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占比作为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即为区域的城市化率。但城市化率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不断扩大的过程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集中和扩大,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转变与升级的过程。部分学者认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化率。这是因为工业和服务业的集中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集中提供了就业基础,是城市化实现的基本条件。部分学者认为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促使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完善。这是因为城市化有利于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效率,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本文在此将深入分析我国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历程,并系统而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历程与现状
(一)我国城市化率的变化历程与现状
我国城镇化率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依然比较低。从图1趋势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保持类似直线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非常显著。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到五分之一。2011年上升至51.27%,城镇居民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占比。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为70%以上,我国与之的差距依然非常大。根据联合国估计,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而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2.9%。从各个区域看,我国东部城市化率最高,西部最低。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的城市有8个。也有学者表示,如果将在城市常住的1.8亿农民工扣除,我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应该在35%左右。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程依然非常漫长。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呈高速推进趋势。图2为我国城镇化率的年增长幅度。从其趋势可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至1995年,为城镇化进程缓慢推进的阶段,城镇化率的年变动在1%以下,年均变动在7%左右。该阶段曲线的波动非常不稳定,这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速度不稳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有关。第二个阶段为1996年至2002年,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稳定快速推进阶段。从图2可知,曲线呈现一段较为平滑的直线趋势,年变动在1.44%左右。城镇化率的稳定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相关。第三个阶段为2003年至今,为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阶段。这期间,我国政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二、三、四线城市的快速平衡发展,加快中西部经济的崛起。从该段曲线变化可知,年变动在1%以上,波动幅度较大,年均波动在1.3%左右。这与我国经济向其他区域、其他城市扩张有关,这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的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历程与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非常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90%。图3为1978年至今的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图3可知,我国产业结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至1985年。这期间我国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第一产业的占比虽然有所变动,但依然占比较高,高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且有小幅上升的趋势。1978年第一产业的占比为27.90%,1982年占比上升至33.03%。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地下降趋势,1978年占比为47.56%,1985年为42.55%。第三产业的占比由小幅下降,但很快上升到一定比例:1978年占比为24.54%,1980年为22.23%,1985年为25.48%。第二阶段为1986年至2011年。这期间,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从图3可知,第二产业的占比相对比较稳定,占比为44%左右。第一产业的占比下降趋势非常显著,1986年占比为26.81%,2011年下降至9.53%。第三产业占比快速上升,1986年占比为29.83%,2011年上升至44.32%。从2009年开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90%,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10%以下。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这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越了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为46.14%,2014年下降至42.64%。第三产业依然呈快速上升趋势,2014年上升至48.19%,占比将近50%。第一产业的下降速度开始放缓,2014年占比为9.16%。产业结构整体趋势比较稳定,但各个产业占比的波动性比较大。如图4所示,从整体的波动性看,在1978年至1995年之前产业的占比波动性比较大,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比较大,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比较大。1996年至2014年产业占比的波动性较小。从具体产业看,第一产业的占比在1995年之前有两次正向增幅:一是1981年占比上升了1.69个百分点,1982年占比上升了1.48个百分点;二是在1990年占比上升了1.98个百分点。从1996年之后第一产业占比保持缓慢的下降趋势,每年下降幅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从第二产业看,其占比的变化相对较为稳定,整体表现为占比下降的趋势,但是在1993年又一次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上升了3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看,波动性非常好大,在1978年至2014年呈现10个V型波浪,整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年均上升幅度为0.8个百分点左右。
二、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一)实证分析
变量与数据。验证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主要有四个变量: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数据为《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主要包括1978年至2014年共计37组数据。1.单位根检验。由于变量为时间序列,可能存在不平稳现象,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在此采用ADF单位根检验。通过检验发现所有序列在不差分和一次差分的情况下均为不平稳序列,具有单位根,而在第二次差分的情况下都消除单位根,序列归于平稳。二次差分的结果如表1所示。因此,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2.相关关系。首先以CS为因变量,以DY、DE和DS为自变量进行没有常数项(在有常数项的条件下相关性不显著)条件下的最小二乘法,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数据可知,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的相关性拖尾概率分别为0.0082、0.0000和0.0579,在10%的置信水平下结果显著,而相关系数达到了0.9060,因此城市化率与三次产业的占比相关性显著。3.格兰杰因果检验。相关关系只能验证二者存在关系,但是不能验证关系影响的方向,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验证变量之间影响的方向。因此在二次差分下变量都归于平稳,因此变量之间可以进行格兰杰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的拖尾概率可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是引起城市化率变化的原因的拖尾概率为0.106、0.0984和0.0064,说明三次产业是引起城市化率变化的原因,而反过来拖尾概率都大于0.1,因此结果不成立。
(二)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系数的正负可以看出各个产业与城市化率的关系。第一产业与城市化率的系数为负值,因此为负相关关系,即城市化率越高,第一产业的占比就越低,反之城市化越低,第一产业的占比就越高。第二产业与城市化率的系数为正值,因此为正相关关系,即城市化率越高,第二产业的占比就越高,反之城市化率的占比越低,第二产业的占比就越高。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率的系数为正值,因此二者为正相关关系,即城市化率越高,第三产业的占比就越高,反之城市化率的占比越低,第三产业的占比就越高。第二,从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各个产业与城市化率关系的大小。比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系数,虽然为正值,但是二者的系数大小存在较大差别,这说明如果二者对城市化率的影响较大,那么系数较大的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率的影响较大,而系数较小的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种结果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第二产业为工业,随着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逐渐取代人工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因此工业在城市集中,并不会对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较大的影响。第三产业为服务性产业,其对劳动力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遗憾发展往往伴随着就业岗位数量的不断上升。第三,根据城市化率的概念,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成为其对城市化率影响的重要关键。第一产业为农业,其发展一般反映出农村人口情况。第一产业占比大幅度下降,那么农村人口会大幅度下降。比较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和增加值占比的变化趋势可知,二者都是下降趋势,但是就业人数占比的下降幅度都比较大:199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52.20%,2014年为29.50%,下降了将近23个百分点,是1995年的56.51%;1995年增加值占比19.66%,就业人数占比为9.16%,是1995年46.59%,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但从下降幅度看,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比较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1995年为23.00%,2014年为29.90%,占比有5个百分点的上升;增加值占比1995年为46.68%,2014年为42.64%,占比有4个百分点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1995年为24.80%,2014年上升至40.60%,上升了16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1995年为33.66%,2014年上升为48.19%,也上升了将近16个百分点(见图5)。因此,第三产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就业占比也上升1个百分点。因此目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大,因此其系数也比较大,而第二产业相对比较小。第四,科技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较大。科技的发展会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率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会让机械逐渐取代人工,从而影响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并且影响其相关企业的选址。我国很多机械化工业都选址在比较偏远的位置,远离城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规划,另一方面其不需要依靠城市的人口集中度。科技的提高降低了工业对就业的影响力,也降低了其对城市化率的影响。因此,工业科技的提升会减缓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对城市化率的提高有消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机械取代人力成为趋势,因此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会降低,这将有利于迫使农村人口往城镇流动,有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提高城市化率、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国政府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对此,基于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通过大户、合作社、企业化规模化战略,加快农业机械化速度。我国为农业大国,也是农业人口大国。从户籍来说,我国绝大部分依然为农村人口。要降低农村人口比例,除了通过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外,也需要降低农业对人口的依赖度,推动农村人口往城镇转移,从而提高城镇化率。要解放农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度,必须利用科技的力量,即实现机械化生产模式,利用机械取代人力。根据机械化生产实现条件,农业必须达到一定的集中度,实现区域规模化集中。目前我国已经创新出多种集中模式,如大户、合作和企业化生产模式。无论以任何方式集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农业的机械化做准备。第二,合理稳步推进第二产业的机械化发展速度,保障城市的就业率。就业是民生的关键,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就业也是城市化率提高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其对劳动力的依赖度依然非常大,这对人口往城市集中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目前不可替代。合理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其影响力。但机械化工业是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这时其对城市化率的影响会降低,甚至会出现倒退,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因此,在基于就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基于民生的需求,我国在推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城市的影响问题。第三,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要弥补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必须充分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数量已经超过了40%,并且占比还在不断上升。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对就业和城市化率的影响也非常大。并且第三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为低资源消耗的绿色环保产业,其发展不仅对城市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第四,城市化率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指标,产业结构的完善应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我国一直在强调城市化率的数值,但事实上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的完善最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强化最终目标,不能为了提高城市化率而忽略了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在追求产业结构的完善时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结构对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王秋红,李梦杰.我国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4)
2.孙晓华,柴玲玲.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何景熙,何懿.产业-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4.沈蒙娅.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效应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
5.刘艳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7.朱烨.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
8.陈立俊,王克强.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
9.孔露露.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刘建国 单位: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 上一篇: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的实施和应用
- 下一篇: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