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化及就业拟合分析

时间:2022-10-22 09:38:05

导语: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化及就业拟合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化及就业拟合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传统解释及其就业偏离

需求与国际贸易被认为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需求原因可以概括为: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产品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会发生变化,即人们的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诱使产业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国际贸易原因可以概括为:国际贸易促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优势产业,并从中获益,从而引导本国产业结构朝着符合国际分工的方向转换。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就业拟合

社会化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即从“非社会的”变成“社会的”过程。“社会”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与“自然”和“个人”相对立。因此,社会化就是指由自然的变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由个人的变成非个人的,即集体的、人类共同的。马克思把缺少分工和产品交换的经济形态叫做“自然经济”,这里的“自然”是指在这种生产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少,即生产的社会性少。基于社会化范畴,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得以重新解释:追求劳动自由的内在冲动,促进劳动者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的支撑下,劳动者不断创新相互联系的方法和渠道,在商品经济社会,这种创新集中表现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商品化。由此,由商品这一特殊中介联系起来的产业部门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产业结构。图1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化过程。对上述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化过程需要说明几点: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动力是人类追求劳动自由的内在冲动,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动力”,这种动力在非阶级社会直接表现为人类摆脱自然束缚的努力,在阶级社会则还要表现为要求摆脱人与人的关系束缚。第二,新的商品领域和新的联系方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对共生的范畴。这里暗含的一个假设是: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离开商品经济范围,就不存在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第三,新部门与新产业之间的差别集中表现为范围的不同,一个新的商品部门,只有扩展到全社会范围,才能称其为产业。新的商品领域过程和新的联系方法过程。前者与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引导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类似,后者则强调在现有的商品经济领域(产业部门)内部通过加强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或创造新的联系方法,促进该领域的扩张分化。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过程不仅能够解释正常经济形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而且能够为当前困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解释,同时也提供了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促进就业的路径。

三、就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相拟合的社会化策略

(一)农业产业化应立足于增强各经营环节之间的联系,避免单一的市场化

我国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市场取向非常明显。在完成了规模生产、流通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环节后,农业产业化却陷入了一个“陷阱”,即农民增产不增收。从社会化过程看,农业发展过程缺少的是农业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农业生产者与农业技术之间的联系、农业生产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二)制造业应立足国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分工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市场份额高,但是收益率却较低,根源在于自身社会化程度低。一方面体现为要素商品化程度不足,劳动力要素受到流动约束的制约,严重缺乏集体谈判能力。资本要素受资本市场的制约,无法形成对社会化生产方式的支撑,特别是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体现为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不足,集中表现在行业协会缺乏对外谈判力和对内影响力。再一方面体现为缺乏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及其标准大多受到国外的控制,直接导致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上的不利地位。因此,制造业的优化应立足于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各类生产要素组织与要素市场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支撑,不仅可以把更多的制造业附加值留在国内,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服务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完善和创新两个取向,循序渐进地推进服务部门社会化

服务业优化发展不应局限于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方面,还应该注重传统服务部门的完善方面。由此,在政策引导上,应该注重现有服务部门完善服务内容,健全服务组织,细化服务过程,以及两化服务评价等环节。这些环节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有利于增加就业。

作者:谭梦洁 侯国栋 吕孝天 单位:山东省烟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