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匠象境哲学与美学探讨

时间:2022-12-06 10:29:07

导语:明式家具匠象境哲学与美学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明式家具匠象境哲学与美学探讨

摘要:《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是一部探讨明式家具造物哲学美学的理论专著,基于匠人精神和文人审美的结合,从实用美到形象美再到艺术美3层次进行了哲学反思。书中梳理了明式家具制作过程中哲学美学思考的演进路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明式家具设计哲学体系;通过匠人依理制器、文人参与设计、书画与家具关系、造型要素哲学思维等逻辑推演,为明式家具哲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了多维思考视角,有利于构建明式家具造物哲学思想体系;通过对明式家具造物艺术的哲学思考,揭示出明式家具具有的意匠、意象和意境等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为深入考察明式家具造型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明式家具,造物之道,设计美学,意境,意象,意匠

明式家具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最高成就,历来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也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所热衷收藏的珍品。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姚健著,ISBN2585,定价82元)一书,基于文人审美和匠人精神有机结合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明式家具承载的人体感官的现实需要以及家具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整体关系,从实用和审美上升到哲理的反思,阐释了明式家具造型艺术背后的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思想,建立了明式家具意匠、意象、意境等哲学美学理论。该书将明式家具造物之道总结为意匠、意象和意境3个哲学美学维度,在意匠篇中探讨了明式家具生命精神、人体感知、文人审美和使用功能4个方面的意匠问题,在意象篇中论证了明式家具与书法、绘画和空间的互动意象,在意境篇中阐释了明式家具呈现出的空灵、气韵和含蓄的审美之境。

1明式家具造物之初的“观念与方法”−“意匠”

1)生命精神的宇宙观。《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从“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的中国人生命精神出发,论述了“生”不仅是自然生命,更是造物过程中天地创造精神,进而化生出器物之新生命的宇宙观。中国古人造物宇宙观又由万物一体的共生观、合天之时的时间观和物尽其用的伦理观等构成。在万物一体共生观的影响下,古人认为自然、人、物三者互相映照、不可分割,造物者从人与自然的生命体验中获取所造器物之生命。道家和儒家宇宙观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家具匠人的造物过程,是大美明式家具创造的思想源泉。在庄子《达生》篇中就阐述了造物过程需要整体化理解自然、人与物三者的关系,强调静心(即“心斋坐忘”)而后制佳品,提出先有道而后成器的造物思想;王阳明则提出心是万物之本,是与外物浑然一体的共生理念。明式家具同样受到尽材性合四时而制器的时间观和审曲面势而随形制器的伦理观影响。明清匠人充分尊重木材缩胀变形的材性特点,依据四季冷暖的更替,仔细考量材料的外在形态,创制出精神蕴含历久弥新的明式家具。2)人体感知的人本观。家具与人关系密切,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人们通过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知与之进行交流。《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一书就手、背、臀、足等触觉器官与明式家具的“交流”情况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明式家具既承载了人体触觉感官审美体验,也符合中国古代礼仪要求和养生理念。在视觉方面,明式家具采用“上窄下宽的侧脚做法”进行视觉上的矫正,达到整体均衡的视觉美感;另外,利用“步步高赶枨”造法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也带来家具丰富的视觉变化;在嗅觉方面,明式家具所用檀木、花梨木等珍贵木材,散发着淡淡清香,带给使用者嗅觉上的生理享受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在听觉方面,明式家具“铜活”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碰撞出金属的清脆悦耳之音,产生“鸟鸣山更幽”的审美体验。3)文人情趣的审美观。明式家具达到我国古代家具审美高峰,离不开当时文人的参与。明代文人通过著书对家具等实用艺术提出了自己的鉴赏标准,如文震亨所著《长物志》和屠隆所著《考槃余事》;另有一些文人直接参与了家具的设计活动,如高濂设计了二宜床和欹床,屠隆设计了叠桌和衣匣,李渔设计了凉杌、暖椅和香床。这些文人参与家具的品鉴和设计,促进了明式家具简约风格和文人审美的形成。4)使用功能的生活观。明式家具的审美是以生活中使用功能为出发点的,形成了开合、组合、折叠和拆装等审美意匠。《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以“扛箱式柜”为例,从开合设计理念论述了该柜外观素洁而内里“别有洞天”的“欲扬先抑”的艺术特征。明式家具的组合、折叠和拆装等匠作方式都有很好的实用性,如节约空间、灵活多变、便于存储和搬运、节省材料等。无论是开合、组合还是折叠、拆装等意匠,其哲学思考都体现着古人简约实用的生活理念。

2明式家具造物活动的“思想与形象”−“意象”

1)形态物象的书法观。此前,关于明式家具与书法的关系鲜有论述,且不够全面、系统。《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从书法的笔画、笔法和筋骨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明式家具中蕴藏的书法意象,为研究家具和书法2种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书中将明式家具中的线型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弧线、折线4种,并与书法笔画中的横、竖、撇和捺、竖钩和横折钩相对应;同时,列举了4种线型对应的家具形态构件,如体现水平线的搭脑、枨子,体现垂直线的腿足,体现弧线的靠背板、联帮棍、霸王枨,体现折线的马蹄状腿足。在论述家具形态中的笔法意象时,首先以冰盘沿的侧面、椅圈端部正立面线型等为例,阐释了明式家具蕴含有书法中“藏头护尾”的美学意象;再以“挖烟袋锅”“裹腿做”“罗锅枨”“马蹄足”等结构方式为例,证实明式家具的这些物象形式与书法笔法追求的“折钗股”有相似意象。书中将明式家具的框架结构看作书法中的“骨”,将丰富多变的线脚装饰看作书法中的“筋”,从而对明式家具与书法的关系进行了物象上的哲学思考,颇有新意。2)装饰物象的绘画观。书中认为明式家具装饰物象呈现出的丰富多变的写意绘画观念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木材、石材和竹材装饰性纹理的呈现,二是家具表面的各种雕刻、彩绘和镶嵌装饰图案的表达。明式家具主要用材是紫檀、黄花梨、酸枝木、鸡翅木等硬质木材,辅助用材有各种石材,同时竹材是竹家具的主要用材。硬木“色泽深浅不一,纹理走势多变”,犹如山石断层或水波纹,层叠连绵;石材“如云雾中的远山,虚无缥缈,亦真亦幻”;斑竹表面肌理带有笔墨效果,“如同点染的水墨一样”。明式家具表面通过雕刻、髹漆、镶嵌等手法形成的装饰图案,从人物、花鸟、建筑到生活场景等与当时的绘画题材十分吻合,明式家具通过装饰物象体现出了绘画审美观。3)结构物象的空间观。明式家具结构总体以线性表现为主,构件围合后产生了大量三维空间。明式家具的空间观包含整套家具空间观和家具单体空间观2类:整套家具空间观是指家具整体对室内空间的分割和室外空间的围合作用,以屏风为典型;家具单体空间观是指家具自身的结构物象划分出的若干彼此关联的空间形式。单体空间可以分为结构型空间、置物型空间和载人型空间3种。置物型空间和载人型空间的围合立面多以栏杆或棂格构成,形成一种半通透的虚实相生空间感受。

3明式家具造物形象的“存在与运动”−“意境”

1)简约的空灵禅意。明式家具的简约之美在于质朴且装饰适度,同时将硬木本身的颜色肌理与精巧结构有机结合,体现着儒家勤俭节约的思想内涵和道家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朴素美学观。书中认为,明式家具简约美学的形成与统治者关系密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生活上提倡简朴实用之风,对包括家具在内的实用器物的材料、色彩、工艺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关于床提到“只要满足基本功能即可,不可施加繁杂的结构和华丽的雕刻”。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和法律的明文规定可以看出,明代家具在设计和制作上都以质朴实用为目的,从而形成了明式家具简约朴实的审美意境。书中从竹材、木材、藤、麻等天然材料和家具结构空间等方面,论述了明式家具展现出的空灵禅意,指出这些天然材料不加修饰,在使用时使人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和恬淡,通向了精神上的空灵禅境。2)生动的神合气韵。明式家具是线条的艺术,书中以官帽椅为例,指出各构件融合了直线、弧线、S型曲线、斜线等多种线条形态,具有跃动的节奏和生命力。其中直线具有“气”的阳刚壮美、曲线具有“韵”的阴柔秀美,明式家具直曲刚柔的线条交织,彰显出十分丰富而生动的气韵之境。在明式家具“面类”构件处,如椅子靠背板、桌案面板或橱柜门板等,多采用“山水纹理的木板或大理石板”,完整的纹理显现出“大气磅礴、气势贯通的神韵”。3)拔俗的含蓄之境。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含蓄,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典型审美观念。该书从明式家具的结构、空间和装饰3个方面论述了含蓄之美。在结构上,含蓄之美集中体现在榫卯结构中,例如圈椅的椅圈构件,看似完整实则由3根或5根的短料用楔钉榫连接而成;再如桌案类家具的腿足、牙板和面板间因采用了插肩榫或夹头榫的连接方式而显得“干净利落”。这种天衣无缝的结构隐藏是含蓄之境的高超意境。在论述空间的含蓄哲学美学思想时,书中以储藏类家具−闷户橱、药箱、镜台−为例,指出这些家具在实现实用功能的同时,美学追求则是“含蓄之境”。明式家具的装饰以雕刻图案表现为主,且往往与结构有机融合,尽量避免为装饰而雕刻,从而达到拔俗的含蓄之美。另外,明式家具的装饰图案通常有隐喻和象征作用,表达着吉祥、祈福、长寿、富贵等寓意,这种隐性的精神寄托表达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哲学。《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对明式家具形态背后的设计思维进行了追本溯源的哲理性讨论,是国内系统研究明式家具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少有力作,对中国古代造物哲学与美学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作者:李德君 孙巍巍 单位:东南大学 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