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研究
时间:2022-12-05 10:59:23
导语:生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我国医学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贯通医学与哲学的经典,并且将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其思想吸收了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比较分析《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思想,从“生命起源观”“生命发展观”和“生命理想追求观”3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与统一性。探究《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内涵,找到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性,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并使之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生命哲学;马克思主义;共性初探
1提出世界具有“物质性”的生命起源观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气”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黄帝内经》认为“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并且“气”是不断运动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言:“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就是说明了宇宙间的万物都由“气”的不断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万物的化生都依赖于天地间“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的,万物以及生命就是在这种变化和秩序中产生的。在外物化生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同时也是“气”的一种组合形态。马克思认为“运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生命也具有物质性,它是多种不断运动的物质的有机整合。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生命的前提,且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只是《黄帝内经》将这一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叫做“气”,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且“气”是不断运动的。虽然二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基本内涵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2以矛盾双方消长平衡为动力的生命发展观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双方持续运动变化是万物发展的动力。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就是阐述了“气”分阴阳,阴阳的运动变化导致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健康,关键在于阴阳之气的平衡。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进一步提出了阴阳平衡对生命发展的重要作用。阴阳两者总是此消彼长,互相斗争着的。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是因为有了秋冬收藏的力量,才可以维持春夏生长的力量。这种阴阳转化,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的力量使生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否则生命就像昙花一现,不会长久。因此正是有了阴阳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的力量,生命才能在这一平衡中得以延续和蓬勃生长。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辩证法的规律是马克思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一规律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矛盾,从而使人类社会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发展观与《黄帝内经》中总结的阴阳学说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与相似性。其实质上可以归结为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科学规律。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准确、完整地刻画和描述了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生命以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规律,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和革命的[2]。正是这种批判性与革命性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多个国家取得胜利,并且始终散发着生机和活力。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在生命发展观上的一致性,本质上体现在辩证法思想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否定中不断追求矛盾双方的动态平衡,是万物发展的推动力,《黄帝内经》则认为阴阳双方对立制约,相辅相成,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力量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二者在生命发展观上的高度一致性。
3重视个体与社会双重价值的生命理想追求观
《黄帝内经》认为追求个体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不是生命最终的理想追求,在追求个体生命健康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整体生态关系的平衡,最终达到“天人相应,顺应天地”的理想生命追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开篇就描绘了这一生命理想状态。《黄帝内经》认为,人既需要身体的健康,而且需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从更大的格局上体现了对众生的大爱。因此,药王孙思邈说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同时《黄帝内经》提出,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尊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规律与秩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而实现“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及“人之身与心和”,最终达到“人-自然-社会-身心灵”和谐统一的理想生态境界[3]。“实现共产主义,彻底解放全人类,完成人道主义,获得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马克思所构建的人类生命的理想状态。马克思对“人”与“社会”的思想内涵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与社会从来都不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5]因此,如果说“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构建的理想社会,那么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彻底解放全人类。《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生命起源、生命发展规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如何存在的问题。正如梁漱溟所说:“人类实具有其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之两面,不可忽忘。”[6]《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都重视人的个体的生命和社会的生命这两个层面的生命价值,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自然-社会-身心灵”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4总结
《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被看做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学问,都是通过在否定中不断追求矛盾对立双方的动态平衡来不断完善、提高和改进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生命价值。二者在人类生命起源、生命发展以及生命的理想追求观具有高度相似的内在联系与理论契合。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探索《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内涵,找到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性具有诸多现实指导意义。可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1)有利于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导向作为推动力,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深化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文化优化与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走向世界。(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具有中国特色[7],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文化哲学内涵相结合,用符合中国文化、哲学特色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医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实践[8],二者共有的实践性与生命哲学共性使得中医药文化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成为可能,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既是对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璇 刘陆阳 刘刃 郑雅峰 张其成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上一篇:目诊理论在中医哲学思维的运用
- 下一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