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及当下价值
时间:2022-03-07 08:27:34
导语:哲学及当下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平衡与不平衡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被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思想武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力量源泉;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制度支撑;坚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根本保证。
关键词:;平衡;哲学;社会主要矛盾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重温同志对平衡与不平衡现象的哲学思考,对于正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平衡是指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平衡与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平衡与不平衡现象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1935年12月27日,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在将来,可以想到,在某些阶段里,革命的总的形势是更加发展了,但是不平衡状态还会存在着。”[2](P152)1959年12月,同志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应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3](P282)2.平衡与不平衡现象循环不已。平衡与不平衡现象始终处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1958年1月,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一文中深刻指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车间和车间、小组和小组、个人和个人之间,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不已,永远如此,但是每一循环都进到高的一级。”[4](P352)1959年7月,同志在庐山修改相关材料(同志后来将该材料题目改为《庐山会议讨论问题》)以及反思“”问题时指出:“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5](P85),“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们还没有贯彻到底……平衡部分地被破坏了,但这是暂时的,认识以后就可以转过来”[6](P97)。3.平衡与不平衡现象界限分明。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数量关系和质量变化过程的直接表现,数量关系和质量变化是导致平衡与不平衡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同志多次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到胸中有“数”:“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7](P1442),“我国现在经济上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变化,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许多部分的质变”[8](P352-353)。同志强调必须重视比例关系,“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9](P85-86)
二、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被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的
1.体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1937年8月,同志在延安发表《矛盾论》,这是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哲学代表著作。在《矛盾论》中,同志通过对统一及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及其状态的破坏等的分析,归纳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10](P332-333)同志的分析,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体现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稿,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指出:“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11](P460)。同时,同志断定,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一方:“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12](P468-46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同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3.体现策略决定成败的规律。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3](P1298)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同志深刻指出,“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依靠党的策略路线的正确”[14](P152-153)。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15]
三、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16](P326-327)当前,正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把握平衡与不平衡现象的运动规律,制定实施科学的政策策略,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行动指南。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7](P11)这段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18](P66),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伟大的力量源泉。3.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现状。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发展差距、治理短板以及对人们“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的满足不够,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真实的表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9]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4.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制度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P21)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推动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促进治理方式由政府部门的单向管理转向多元主体的交互共治,化解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难题,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及时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5.坚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根本保证。党的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1](P61)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发展每个环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一切,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定海神针”和根本保证。
作者:田浩 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 上一篇:医学挑战分析及思路研究
- 下一篇: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育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