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思想理论渊源探索
时间:2022-12-24 09:00:28
导语:政治哲学思想理论渊源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克洛德•勒福尔的生平
克洛德•勒福尔(1924-2010)于1924年生于法国巴黎,17岁进入卡尔诺中学就读,并师从梅洛•庞蒂,在其精神启蒙下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并为《现代》杂志撰稿。20岁进入亨利四世高中就读,在此期间加入了法国的托派组织,23岁那年,结交了卡斯托里亚迪斯,并与其成为好友,一同创立了“肖利尔•蒙塔尔”派,后来与托派分子决裂,成立“社会主义或野蛮”组织。由于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分歧,勒福尔坚决站在老师的战线上,于1958年离开了该组织,并退出政治领域,致力于理论研究。后来在雷蒙•阿隆的推荐下,勒福尔来到卡昂大学任教,并开始研究马基雅维利。1968年,他与卡斯托里亚迪斯合作出版了《1968年5月:突破口,关于那些事件的最初思考》,1971年以论文《马基雅维利的事业》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任职。此时,他开始系统分析东欧官僚政权,并于1975年出版了专著《一个多余的人: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研究论文集》。1981年他出版了《民主的发明:极权统治的局限性》一书,阐明了极权主义和民主的关系。后来,他进入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工作,并一直工作到1989年退休,于2010年10月与世长辞。
二、梅洛•庞蒂的反整体性本体论思想的影响
勒福尔在卡尔诺中学读书时,梅洛•庞蒂是他的老师。在他的启蒙和影响下,两人结成了终生的良师益友关系。可以说,在法国以外的理论界,勒福尔以研究梅洛•庞蒂的思想而著称。长期受老师的耳濡目染,他从不迷信权威,并保持对问题进行最真诚而又彻底的追问和反思。因此,对于政治现象的关注,他比同时代人更加敏锐,并努力将其拓展至政治哲学领域。梅洛•庞蒂晚年发展了总体本体论,并逐渐增强对早年的共产主义抱有同情情结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勒福尔尾随其后,在认识论研究方面推进了梅洛•庞蒂的这种努力,并试图发展梅洛•庞蒂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和反整体性的本体论思想。沿着这一方向,我们在梅洛•庞蒂的最具神秘性的遗著即1949年的《关于马基雅维利的笔记》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1947年,梅洛•庞蒂发表了为斯大林的审讯做辩护的《人道主义与恐怖》,1955年他又出版了以谴责极端布尔什维克主义为主题的《辩证法历险》,而《关于马基雅维利的笔记》创作于这两本著作的中间时期。在这本遗稿中,针对马基雅维利的批评者,他为马基雅维利做辩护。即使人道主义日益遭受现象学渗透,并担忧政治共同体概念的变异,但是梅洛•庞蒂依然试图把马基雅维利纳入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之中。他把人性的概念作为一个问题,把共同性作为争论点,是因为他在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轮廓中发现了把政治本体论化的倾向。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通常把政治看作为理所应当的,而不是将其看作为现代历史的存在主义的基础。当然这也与他试图脱离马克思主义范式逻辑有关。从梅洛•庞蒂的笔记中,我们发现他为存在主义的立场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复兴的可见性,由于他没有提供有力的理论证明,却使之变成了一种争论。这一争论在勒福尔有关马基雅维利的核心著作中得到了阐明。正是这一争论,勒福尔被看作为20世纪70年代法国反极权主义时期的最重要的哲学家,更促成他成为法国政治思想转向共和主义的领军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政治思想在法国仍占据主导地位。正是通过对马基雅维利著作的文本研究,勒福尔发展了自己导师的理论,并消解了上述争论。他试图以社会对立和斗争实践为依据来摸索这一具有存在主义特性的“政治”概念。对于勒福尔来说,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学的主要错误在于把社会想象成一种同一性。但是社会现实是不能通过同一性来通达的,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对象。
三、二战以来国际环境和法国政治现状的显微影响
伴随中世纪神学秩序的崩塌,勒福尔认为,现代性问题实质上是由脱离实体的社会引起的。典型性在于,随着主权的丧失,国王成为了一个虚拟的实体,主权蜕变为虚无,沦为了一种空场,成为了社会中没有身份性的独特场所。当一个人物,例如一个具有魅力的领导者、政党或者国家的官僚试图填补这一空场,并占有这一虚无时,极权主义便产生了。而当空场隐藏起来,“政治”也随之被遮蔽了。真正的政治实践是不断地对未来开放,并试图通过坚韧不拔的手段来协调幸运的偶然性的意志。而这种偶然性要自如地应对这样的事实:非神圣的知识要么是一个整体世界的基础,要么能预兆未来。换句话说,一个真正的实践和对政治的理解并不像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勒福尔同样集中于将“政治”的时间性孤立起来,并将其作为回归到世俗政治的主要理论来源,将这种时间性悬置在工业化和现代历史哲学的产生之前。对“政治”的这种“回归”和它虚设的世俗性将会在纷繁复杂的法国研究领域得到反响。从世俗化哲学的历史和由勒福尔的学生马歇尔•戈榭创立的民主的产生到历史学家弗兰西斯•弗雷对马克思主义历史革命的划时代的拒绝,都是在对原极权主义即雅各宾主义的民主合法性空场的占有并重新编码的名义下产生的。勒福尔的哲学研究在修正主义历史学和政治思想的联盟过程中起着模棱两可的作用,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名义上他保持了中间派的立场,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他又断然地向右派转移。实际上,这一转变不仅跟法国革命复辟有关,而且也跟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主义相连。尽管在法国思想中并未起到重要的影响,勒福尔在与萨特同行的过程中,由于长期与阿隆共处,他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开始走向了终结。而这也与法国在反苏冷战联盟中易变的国家地位的表现分不开。20世纪70年代,冷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东欧异议分子展开了对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左”倾的批判,但这并不能被讽刺为一种反动。这些左派分子的善意的行为迅速在法国高深莫测起来,然而这些异议分子发动了地方性斗争来反抗国家政治强硬化,即社会主义者共同议程和共产主义者获得政治权力带来的威胁。而在20世纪80年代,反极权主义的右翼政治合作开始走向国际化和标准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融合雷蒙•阿隆的狂热的反极权主义的思想和梅洛•庞蒂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勒福尔发展了一种政治哲学化的模式。作为一种庇护,他不仅倾向于消除反动的革命标签,而且主张积极地排除与政治理论的关联性。对于勒福尔来说,他把对“政治”的存在主义研究看作民主多元化的一个方面和“野蛮人民主”中平等理想的价值。勒福尔政治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理论主张本身和它们采用的哲学形式。与修正主义历史学和法国自由主义概念复兴一样,勒福尔试图努力为法国现象学提供一种哲学的理论基础。他对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贯穿着把“社会”本体论化的努力,从而实现把“政治”存在主义化的目的。当然,对本体论的质疑明显地带有世俗化的色彩。尽管方式不合时宜,渗透着诸多马基雅维利思想的主体性,通过对世俗哲学的拒绝,以无限的有限性的意识为基础,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时间性。就像他的哲学通常表现的那样,他对马基雅维利研究的核心仍然同时保留了对一种明显的后海德格尔式的悬置的本体论的运用。可见,国际环境和法国的政治现状,都推动了勒福尔理论立场的转变。
四、马克思主义的显性渗透
在青年时期,勒福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官僚主义的看法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思考的。他认为,官僚阶层与国家紧密相连,不是从私有财产中产生的,它依赖于国家权力。但是作为一个阶级的组织力量,官僚主义与其成员的卑微的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特权主体,只有无产阶级在解放斗争中被异化时,官僚阶层才会出现。也就是说,他认为异化是必要的,因为无产阶级必须经历这个阶段才能在反对自身中不断被分离出去,最终消灭私有财产和取消社会的分化状态。因而,他反对苏联和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但是后期,勒福尔放弃了这种观点。虽然被马克思吸引,但是,他强调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他欣赏马克思思想中表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即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与自己原先的思想分离,看重马克思关于历史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对立。但是倘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为一种确定的既成的思想体系,他就要放弃这种马克思主义。因为在他看来,思想本身是不确定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又是确定性的,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在参与托派的经历中,他更加坚定地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他认为,俄国革命和巴黎公社实质上是一种小型的带有极权主义色彩的官僚阶层,由此,他怀疑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理论的实践可行性。尽管在勒福尔的早晚期思想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发生了转变,但是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对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勒福尔政治哲学思想的渊源,首先是他的恩师梅洛•庞蒂的影响,他的反整体性理论使勒福尔特别强调思想的不确定性,在他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这条痕迹。其次是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法国的现状为勒福尔思想铺设了历史境域,一方面他的政治理论立场开始右移,另一方面他突出地强调政治的本体论特性,试图将其存在主义化。最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渗透,正是透过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转变,他认为马克思也强调不确定性,马克思主义还是贯穿在其政治哲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MauriceMerleauPonty,Signs[1960],trans.RichardC.McCleary,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EvanstonIL,1964.
[2]KnoxPeden.Anti-revolutionaryrepublicanism——ClaudeLefort’sMachiavelli,Rad-icalPhilosophy182,November/December,2013.
[3]ClaudeLefort,MachiavelliintheMaking[1972],trans.MichaelB.Smith,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EvanstonIL,2012.
[4]郑天喆.现代社会的政治哲学家勒福尔——纪念勒福尔去世一周年.国外理论动态.2011(11).
作者:李先悦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 上一篇: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的运用
-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传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