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时间:2022-06-06 09:30:18

导语: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体系化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康德和黑格尔等一批哲学大家。我们立足于马克思经典原著,重新认识和再梳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内在逻辑、现代意义和路径,指出马克思通过实践对象化中自我否定的异化和自身赋予的辩证规律性来肯定自身的价值,把近代哲学由“观念解放”是“物的解放”基础转向“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解放”。由此,马克思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并非代表着“灭亡”而是以一种更为富有哲学思维张力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延续其哲学的生命力,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发展。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马克思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构成人类思想之丰碑的思想资源。这一创造性的继承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以实践维度来统摄、运化德国古典哲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此,在马克思这里,以思辨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实施了实践转向。本文试图阐释马克思如何实施这一实践转向以及这一实践转向可能蕴含的意义。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相对于古代“本体论哲学”而言,它被称作近代西方哲学史的“认识论转向”,这种转向一直贯穿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把哲学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提到哲学研究日程上来的背景下,且在这一时期哲学已经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宗教束缚,才开始登上哲学史舞台,起点比较高。所以,德国古典哲学原著的文字晦涩艰深,思想更为复杂,且每个专业术语都包含着大量系统性与历史承接性的概念。同时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如:牛顿的力学理论、电磁学和道尔顿的化学原子理论等,这些科学研究证明自然物本身就具有辩证、多层次和因果性等规律。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里这样陈述哲学家的任务——“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1]。因此,德国古典哲学不再是简单粗暴的“自然神论”而是从纯粹思辨理性出发试图建立一种“德国唯心主义”,由此人的主体性成为一切德国唯心主义理论基础和起点。康德的批判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起点,一开始就提出同一性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终实在,是我们人类不可认知的对象;我们所能认知的是主体自己建立起来的那种对象客体,因此,客体首先要符合主体的客体,主体才能符合客体。康德离开物质实践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这必然就会造成质、量、必然性、因果性和其他范畴都不属于客观物质世界,自然世界也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的理性先验地构成。但,这种哲学理论只局限于现象界。康德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先河我们不能否定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正如彼得•斯特劳森所说:“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奠定当代形而上学基础,在近现代传统哲学领域中是主导地位的。”[2]之后,黑格尔把康德这种主体和客体之间辩证关系的知性论探讨应用于他的认识论并且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黑格尔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其内在逻辑是概念本身就具有自我的否定性。主体和客体完全是一个维度,一个逻辑结构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是能动、合乎历史规律;因此,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这一历史过程的不同阶段,这样就形成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的客观存在。黑格尔强调这个体系中,主体是能动的不断推动万物的力量,这一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黑格尔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不再成为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相反,成为他们绝对排斥的思想迷雾。第一个冲出“迷雾”的人是费尔巴哈,他使用“感性”作为冲出黑格尔哲学体系武器。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感性不再是休谟式的个人感觉,而是“类”感觉,是具体人本主义精神的感觉。费尔巴哈是通过“类”的概念把唯物主义直接推向王位的"推动者",他的“感性转向”为之后马克思解决客观实在性制约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我们应当注意,费尔巴哈的哲学是直观性的哲学,因为,他把人理解为与具体历史社会关系相对立,且只是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对他作用的主体。这里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宗旨只是从理论上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求知的欲望只能引起认识,而不是实践需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之所以不理解“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他的直观性。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提出辩证地理解关于自然、社会和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在这一时期得到正确的解决。但是,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为西方哲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在认识论上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他认为思维和感性知觉是有本质性差别,并且以萌芽状态提出辩证逻辑的必要性,揭露了十二范畴的矛盾本质。但,康德并不理解感觉到理论思维的辩证转化,结果对客观世界作出不可知论。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正确地认识到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指出辩证法对哲学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是黑格尔哲学保守性的表现,这使得认识世界的真实性遭到扭曲。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谢幕者,主贡献在于,他近乎以正确的形式解决了认识中的实践作用,但他始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了生产活动。这就表明了,为什么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而是马克思用实践的方式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正是因为,严谨的纯粹思辨方式以及高度的抽象能力,使之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实践,从而形成“容克式”的保守性与软弱性,这样的哲学体系势必要转向一种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哲学体系。列宁说道:“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成果,特别是用使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能以产生的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3]

二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转向

黑格尔哲学有一套严密的逻辑系统,以抽象概念构建起来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防卫森严包罗万象的体系具体强烈的排外性和概念的霸权性,甚至具有美化资本主义秩序的作用。就此而言,黑格尔哲学要从外部攻破它是很难的;但它本身所固有方法革命性与体系保守性的内部矛盾。因此,“黑格尔哲学通常被视为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个分水岭。当然,要实现这种过渡首先必须在黑格尔体系的内部有所松动”[4]。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里的“实践”概念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实践包含有感性现实的概念。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讲实践,前者的实践只是精神领域实践,只是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后者则是把感性活动实践作为人类认识的源泉,这种感性活动与外部对象世界有直接关联性,而不是将其封闭于纯粹思辨体系内的抽象观念活动。第二,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含有自为的意义。费尔巴哈不把实践定义为一种排除人真正本质单纯动物生存式的活动,仍然沿用德国古典哲学抽象思维来定义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是人自由自为的生命活动,具有主体能动性、历史超越性和对改造现实世界的革命性。第三,它还包含有历史性的概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整个历史产生的源泉,他认为:“整个世界无非就是通过“绝对精神”的自我创造、自我运动、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过程展开的。”[5]黑格尔并没有正真看到历史超越性的作用,而是认为它不过是精神哲学的一个环节,整个人类历史都将在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中终结。历史于费尔巴哈不过是人脑里宗教观念反映的发展史。马克思则把人的实践活动本质定义为具有历史性的活动,他认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不是人具有思想,而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历史行动;正如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所有实践行动的最为基本的实践行为是人的生产实践。”[6]第四,实践本身具有社会性的概念。马克思在辩证地吸收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类”的概念基础之上,认为即使是个人实践活动也是以长期人类发展的积累为基础,这样就把个人实践活动扩展到社会普遍发展的意义上来,即个人实践是具有社会性的。第五,马克思的实践表明了人本质的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人和社会现实本质。康德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人先天综合判断的对象化结果。马克思则把这一原理运用于实践领域,他认为,人在对物的占有关系中(实践关系)实现了把人的社会属性本质对象化到外部自然界;这就揭示自然界并不是人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也不是与主体不相干系的客观世界。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7]因此,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立足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即立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现实社会。第六,这样的实践同时还具有辩证法的概念形式。马克思通过实践对象化中自我否定的异化和自身赋予的辩证规律性来肯定自身的价值。这一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其向实践转向。由此可见,正是马克思绕到黑格尔哲学的自由意识内部,才发现这一思想更深层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才使得哲学走出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封闭系统,实现德国古典哲学向实践的转向,从而使近代哲学过渡到现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哲学忽略了人的实践对认识思维的影响,它们只是凭借纯粹的直观与经验观察,来产生一些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观念。所以说,德国古典哲学把自然界与人的思维给裂开来;它们并没有认识到客观世界中的关系,之所以能够以逻辑范畴来反映,正是因为,是靠实践来显现这种客观性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自然界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事物自身之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人的实践活动是人思维发展的前提。

三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转向的意义

黑格尔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系统化和尖锐穿透力极强的思维方式,即辩证法。这种方式是高扬人的自由和解放、激发人主观能性和创造精神的武器。正是这种思维方法同其无所不包的封闭形而上学体系形成撕裂式矛盾,从而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马克思一生的工作是通过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规律,为实现人的最终解放提供精神武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维度,它不再是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当一种新的哲学涉及数亿万人的社会实践以及使它称为武器时,我们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思想的可能性转为现实。马克思通过“逻辑和历史相结合”方法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放进整个人类历史中研究,看它怎么历史地形成,以便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异化的扬弃。这种异化必须从异化本身寻找出路,即是要理解人的解放究竟是以“观念的解放”为前提?还是以“物的解放”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哲学基础是以“观念的解放”为人解放的基础,只要人的精神得到自由,那观念就解放。所以黑格尔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绝对的同一,观念的真理性就是现实的真理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各种现实的生活形式都是绝对精神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现实只是“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8]也就是说,历史至始至终都会按照绝对精神的内在必然性去展开。可见,是否去认识外部世界就显得无关紧要,只要我们实现“观念的解放”其他的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对于德国古典哲学而言改变观念的世界就是在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10]马克思的哲学不是立足于非人原则来建构的,它的核心是现实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因此,马克思要实现人的解放,就是要让现实真理与观念真理相统一。而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要通过实践批判去构成绝对精神客观化的现实环节,即实现把一个由“观念解放”为基础的“人的解放”转向由“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的解放”。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1]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改变世界就是一个双向过程:客观外部世界要趋于主观真理性过程,主观真理性也是合于客观外部世界的过程。物质生活是人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任何一种精神观念都是绝对地依赖于物的,因此,人对物的依赖性就成为人的类本质,“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0]。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实践基础上,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由“观念解放”是“物的解放”基础转向“观念的解放”是通过“物的解放”来实现。因此,我们看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但是,“黑格尔哲学也保存了革命星火,并通过其历史哲学为继续前进的革命提供了危险的思想武器——比雅各宾党入手中的卢梭哲学更危险。这件历史哲学武器落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手中”[12]。

综上所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个时期的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既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在近代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这一哲学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与马克思一同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并扬弃性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这里的“终结”并非代表着“销声匿迹”,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使其转化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形式,从而把近代哲学由“观念解放”是“物的解放”基础转向“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解放”。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转向实践领域,从而使这种哲学形式在当今时挥着它无穷的历史性力量。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

[2]彼得•斯特劳森.康德与当代哲学家[J].哲学研究,1988,(9):30-34.

[3]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罗连祥.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文教资料,2011,(11):109-110.

[6]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郑露璐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