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5-25 10:56:05
导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哲学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人相关的人文、自然事项。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地理教学之中的应用,说明如何使用哲学辩证思维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学习和地理教学。
关键词:哲学;地理教学;思维
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同样适用于地理学。而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原理和可靠的原始资料。地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地理科学指引方向。其中地理学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性质,与生活息息相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指导我们现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将哲学思想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哲学思想在地理中应用,培养他们的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以期待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准方向。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富有哲学意义的论题[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具有决定性而意识具有能动性,二者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地理学家主要关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正如过去常说的人类与自然或人类与环境,也就是人地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人类对自然界能动的改造形成当今社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自然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人类依靠自然满足基本需求[2]。所以客观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人们可以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最后造成自然灾害,殃及人类自身。以自然灾害频发为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等都有加剧趋势。地理学多方证明,黄土高原由于黄土本身性质以及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平原则是由于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台风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独特的气候,加之河道泄洪能力,以及中游调洪和滞洪能力不足,致使洪涝灾害频发。这些自然灾害是在客观条件下形成的,但不能否定人类活动的作用,诸如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围湖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对其具有加剧作用。在认识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后,人类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鱼则鱼。对于已经发生生态危机的地区,则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治理,在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打坝建库,平整土地等工程建设,同时采用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则需采用上游地区植树种草,合理保持水土,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等措施。
2.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地球表层的圈层结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各个要素之间和要素内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客观的、普遍的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就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从本质上说,就是肯定事物内部诸要素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发展。比如地球表层的圈层结构,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他们在本质属性方面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在物理、化学、地理等共同的作用下,促使地球表层物质不断发展进化。我们认识的自然界就是认识自然事物的辩证本性,现代自然科学证明了,自然科学事物按其辩证法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3]。其中地表形态的形成就是自然科学事物按其辩证法的规律运动、发展的,有自然界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是五个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岩石圈中地幔对地表形态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等一系列“造山造海”运动,使地球的表面变得更加崎岖起伏。而发生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由太阳辐射热所引起的风化、剥蚀、搬运等“移山填海”的运动,则是在削平地球崎岖起伏的表面,这种运动在地球存在的日子里是永远不完结的。当然在整个地表形态的形成中,不可能少了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有梯田地貌。五个圈层中各种要素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所以要求人们要用树立整体观、发展观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深化对地理学的认识。
3.哲学辩证思维影响下的地理学科思维
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在对地理教学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放在首位[4]。学生学习应该注重学科思维,而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正好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加强。在地理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要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可观实在性,地理事物空间存在的必然性,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下,对地理问题,地理现象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对自然界的认识。其次在辩证思维整体观的影响下,认识事物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运用哲学辩证法知识,联系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与生活相关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规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引入,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辩证思维学习、探究地理知识。
4.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哲学不但为地理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地理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思想,有利于将学生潜在的能力,转化为地理思维。在辩证思维影响下,促使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指导地理教育朝正确方向发展。
作者:潘文君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蔡运龙,BillWyckoff.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恩格斯,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邵志豪,袁孝亭.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 上一篇: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探析
-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