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哲学

时间:2022-07-20 02:14:58

导语:哲学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哲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哲学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哲学

课程改革以来,笔者一直从事“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与扬州中学“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学校教育”研究在2010年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提出: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即科学语言素养、人文语言(文学语言)素养和日常生活语言素养。该课题是扬州中学“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办学历史与实践”(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组成部分,是自1987年以来该校组织实施的“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学”与“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与规划课题)等课题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该课题强调语言素养与综合素养之间、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之间、科学语言素质与人文语言素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既注重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健康人格的培养;既注重语言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位等养成的模糊性、艺术性。

力求把语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语文教育接上“源头活水”。从哲学角度看,如今语言问题已成为科学哲学、人文哲学公认的重要话题。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游戏”,“语言好比一种工具”;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指出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则体现了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理解语文教育本体的结构(存在论)、语文教育的功能(价值论)与语文教育的过程(方法论),启发良多。从现实角度看,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亦即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正处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际,鉴于语言与文化、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密切联系,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绝非仅仅关乎“两种语体”的教学,也绝非仅仅关乎“工具论”“人文论”两种语文教育观之间的论争,而是关系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世纪新人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实施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呢?

1.编写体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理念的语文教材:(1)双线结构,体现语文知识能力与科学人文素养并重的思想。目前各套教材均以人文话题组织教学单元,如何建构发展语文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话题的选择安排,科学、人文并重;选文的内容和体裁,科学和社科、文艺并重。目前,阅读、写作教材中均有忽视科学话题,忽视科技文、实用文选文的倾向,如不改变,必将贻害无穷。(3)学习活动的设计,积累感悟和实践练习并重,实用、探究和审美欣赏并重。

2.开设体现上述特色的选修课程:近年来扬州中学为学生开设了科学人文系列讲座(包括中西方文化、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将“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将德育、智育、美育、心育与语文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开设为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综合性课程。

3.实施“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堂教学:(1)既注重知识能力培养又注重情感人格发展。(2)既注重感悟体验,又注重理性思考。(3)着眼点是语文教学的本根———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与兴趣)。(4)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真正着眼于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防止学生“被主体”。

回顾自己学习语言的生涯,我们都不难理解:语言与人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与科学、人文文化生活)学习语言,应该全面提升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