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哲学区别

时间:2022-07-10 10:23:01

导语:中西方体育哲学区别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西方体育哲学区别

中西方文明源于不同的文化种群和生活生产模式,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差异较大的各种理论与哲学思想观点,而在体育哲学方面,中西方也存在诸多的差异。中国的体育哲学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与儒家、宗法和理学思想有很大的关联;而西方体育文化则深受古希腊、古罗马等历史文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直觉顿悟,强调“天人合一”,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直关注于寻求自然与人生的统一;西方人则重抽象思辨,偏重于用各种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认识世界。由于地域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1.1我国体育的思维方式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以农业文化为主要生产基础的自然条件下,因此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更多的停留在直观的思辨理论中,强调与自然统一。在对自然的感悟中去发现或者“顿悟”真理,而对于一些实践验证和客观实验性手段,以及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在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因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带有非同一般的逻辑性质。直观领悟的思维方式在对事物的研究方法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1],这一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体育思维方式。对于体育,中国思想的认识是谋求人与自然,肉体与思想的和谐与统一,通过体育运动舒筋活络,并强调从自然中寻求体育运动的方式与规律。例如,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运动,都十分直观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1.2西方体育的思维方式

西方体育思想深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任何事物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践验证才能确定,而思辨则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因而西方思想中,“分析学”和“逻辑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基本学科地位。因此,古希腊体育文明从诞生时起,西方体育文化就具有实证与分析的思辨思维性。古奥运会的出现更加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力量”,具有非常强的竞技与对抗意识。

2认知方式形成上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中西文化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中国文化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比较宏观和直接的,比较接近于一种意识流的认知方式,故对事物的认知比较模糊化。西方思维方式则完全相反,强调以客观事实和逻辑分析作为事物认知方式的基础,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细致,且注重消除事物认知当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西方这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形成的差异深深地影响了各民族理论思维下体育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2],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经验、直觉与唯理、思辨的差异

直觉和经验形成了中国长期以来的认知方式。中国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通常都是通过经验积累与直觉判断得出的,一般没有严密的推理和可重复进行的验证性实验。这种概念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有很大区别,这使得中国的体育思想更多是一种概念性,或者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活动。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最善于感性的整体归纳,即将一种思维或者思想归纳为简短的几个字,例如,儒家的“仁”,老子的“道”,墨家的“兼爱、非攻”,孟子的“义和善”……这些都是整体的宏观归纳,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中,通过吐纳之法与大自然进行气体交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为一体。中国体育思想强调经验和直觉,即对动作的直观感受和自我内部修炼,因而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则相对淡化程式与套路,在中国体育哲学思想中“崇文尚柔,以静养生”[3]。西方的体育哲学思想则强调理性知识,注重体系研究。十分注重其动作的科学性,应该符合基本的力学原理以及人体的生理特征。除此之外,西方体育哲学思想更偏向于从细节去研究和分析,而正是由于此,西方对与体育运动的划分十分详尽,且都有十分严谨的标准动作。在西方体育作为单独的学科被研究者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对每个技术动作都加以分析研究,使得所有动作都不断完善和创新并使之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西方学者对体育理论的研究相比东方更加细化和充实,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步完善和成熟。

2.2整体综合与细节分析

西方哲学思想关注于事物的细部,尤其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理论——实践——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体系更加成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利用完备的体育运动和人体生理结构知识,西方体育运动不断向着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且每一样运动都有十分详实的理论基础。例如,现代体育项目中的跑、跳、投等,都有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动作标准。相反,中国的直观经验、整体综合特征等观念,往往会忽略细节,提供的对象比较模糊不清,也正是由于此,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划分,更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系,中国科学理论发展重实用而轻基础,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体育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接轨,也使得当代中国体育运动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参透其精髓而只是浮于表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形成了一种以儒家为正统,以道、佛为补充的思想意识,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3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差异

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某个运动项目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主要取决于它同人们价值观念是否相适应,是否有价值。体育价值观受制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产物也就有所差别。中国体育崇尚传统养生,以静为主要特征。而西方体育则是以动为主要特征的竞技体育。

3.1“整体”与“个体”体育价值观

由于传统思想一直强调整体的存在,因而中国的传统体育哲学十分重视运动的整体性,如“柔和刚相济”、“天人合一”、“形神具备”等,在单纯的体育运动中蕴含和寄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以某种思想作为某项运动的轴心和核心。强调整体的体育价值观使得中国在大型的团体操等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统一性是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而这种谋求身心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对中国体育起到了深远影响。西方体育注重个体培养、个人价值,其思维方式是由个体组建成整体,根据个体的价值区思考整体的价值,而不是像中国思想那样,根据整体需要的效果去“分配”个人的价值。这使得西方的体育运动个人表现十分突出,在现代篮球、足球等需要各种不同特长的个体结合的运动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3.2“人格化”与“人体化”的区别

中国的体育锻炼非常注重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在“人格化”与“人体化”二者之间,更加偏向于“人格化”,也就是说,中国体育哲学思想更关注对人品德、思想和道德等层面的升华,而强身健体是处于辅助地位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出现“以武会友”、“修身养性”这样的体育运动境界,运动者追求的是一种思想境界方面的“人格化特质”,具有很强的内敛性,“因而,中国体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的身体的有形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4]。西方体育哲学思想则更加关注“人体化”,强调人体的“力”与“美”,也就是要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体得到锻炼,提高各种身体机能,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如拳击、摔跤、赛跑等,西方体育运动更加张扬。因而西方体育哲学思想是一种更加关注“人体化”价值取向的思想。

3.3“养生化”与“健身化”体育价值观

养生与健身这两种不同的体育运动目的体现了中西方体育哲学思想价值观的差异,具体而言,中国体育哲学思想强调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养身”而非强体,体育运动本质上是和自然的交流,即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换,排出体内的污浊之气,进而实现五脏通达、六腑协调。因而,中国最具特色的气功、太极拳等运动,肌肉活动量比西方现代体育运动都小,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放松的状态,在运动中摄取外部自然精气,保持体内力量充沛,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内力”这一说法。另外,中国体育哲学思想中的养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的人体,而是体内的“精”、“气”、“神”,这些都与人的内在精神意志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此,中国传统体育更加重注养生,而对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比赛则发展相对较少。

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则十分重视“健身”,即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锻炼人体的相应机能,最终强健人的身体,因而西方的本土体育项目都具有很强的爆发性与剧烈运动性,在运动中调动大量的肌肉和器官,使得人体的力量、肌肉、速度、耐力等都得到较强的训练,进而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中西方体育哲学的差异根植于二者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与文化积淀,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明晰人类体育的发展和现代体育与古代体育的特征,也有助于从文化传承方面来挖掘我国传统体育与当今现代体育存在的差异,促进当代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