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崇拜危机哲学透析
时间:2022-05-28 04:55:00
导语:马克思主义崇拜危机哲学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转型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未来产生了疑惑,对马克思主义信念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动摇,进而产生了“信仰危机”。针对“信仰危机”的暴露,正确理解“信仰”的哲学内涵,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重新审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并探寻信仰重建的途径等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仰的哲学意蕴
真正的信仰不是对某一宗教或某一观念的狂热迷信,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又超越理性的一种至高精神力量。在学界,人们虽然对“信仰”的含义还未作出统一的认识,但已突破了将信仰等同于宗教的观点,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看待信仰的含义,即认为信仰是在人类的劳动基础上产生的,是信仰主体对实践活动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生意义的关怀。从本体论层面看,信仰除了具有其一般的价值以外(如道德价值),还具有哲学维度的价值。信仰是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是用理性形式表达的“信仰”。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必然使得哲学的“精神”成为一种独特意义的“终极关怀”。
二、信仰危机的含义及其存在的原因
1.什么是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是指对长久以来一直奉行和遵循的某一思想体系产生疑惑、动摇,甚至最终放弃这一信仰的同时但还未确立起或无法确立新的信仰的意识状态。信仰危机的本质是人的终极价值的丧失和精神上的失落,处于一种信念迷茫、精神寄托丧失的状态。
2.信仰危机存在的原因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信仰被“意识形态化”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凸显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自由观念,批判意识的彰显使得人们对于原先已经确立的信仰产生了质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情绪高涨,人们信仰的对象流于世俗,留恋于金钱、消费,思想渐渐异化,人们不再去追寻高尚的信仰,而是转为对“物质”的崇拜。同时,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入侵在思想上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其次,从价值观上来看,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多元化,打破了信仰确立的一维空间。多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始终处于冲突和融合的状态。人们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可能会丧失某种选择性。人们对工作、生活的危机感、失落感和后顾之忧,引起了人们对生存发展的担忧,涉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产生信仰危机。再次,从历史层面上看,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信仰的真正内涵。由于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受到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片面、教条的理解,由此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误读和错误理解。
最后,从社会主义实践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危机,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大大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同时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也是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特别是在时期,人们陷入了狂热的政治崇拜,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政治信仰,甚至对于其信仰产生了怀疑的情绪。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特点
1.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既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理论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始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依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把握来将其升华为信仰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区别于一切宗教信仰,将其融入于人们的生活并发挥重大的作用,成为我国人民的信仰理论。值得一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并不是信仰,而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但正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和坚信,相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相信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解放全人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2.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终极价值的指向性等特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理论上看,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从而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从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即所有理论都服务于共产主义理论。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现实性,即不仅是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从而要求在现实中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中以理论为指导来改造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即是在实践中促成现实存在的革命化,具有本质上的现实性。最后,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立足于现实,同时又指向未来,具有终极指向性,与信仰的本质具有一致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指向是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促成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意味着与资产阶级共生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代替,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探寻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固的途径
1.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中国文化有很多契合之处,我们在探寻信仰坚定的途径时,应当将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基质上找寻坚定信仰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定具备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契合之处,能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甚至情感上的共鸣。因而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重建,就必须结合中国文化信仰的精神和特点进行中国式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民族的形式,内化在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特别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因而传统文化本身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现今在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并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积极回应现实生活问题,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从宗教中汲取积极因素,重视人文关怀宗教信仰等非理性信仰关注人的感情,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同时,宗教教义的伪科学与宗教的普及速率之间的巨大反差说明了通俗的阐述方式是信仰建立的充要条件。由此,我们应当从宗教信仰中得出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的哲学,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摆脱的是被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即必须关注人的感情生活,转换其话语方式,摈弃抽象的学理术语,以通俗、简明但又不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方式让人民得以重新理解和接受,并进而进入人们的心理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从信仰的涵义上看,信仰作为一种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与哲学是具有共通性的,重建信仰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即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让人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人文关怀。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够再充分吸收、学习宗教传播的优点和长处,从感情入手,以感化与教化相结合的方式,相信对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会有一定意义的帮助。
3.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要用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进行正确认识和理解,既要拒绝盲从与盲信,也要反对绝对的怀疑主义,只有在对信仰本身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坚定信仰,这就需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贫乏解读,并且改善教育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方法等内在动力入手。
现代社会是自由和民主的社会,法制健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公民也应当具有信仰的多元化,即有权利和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因为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环境、民族特性、家庭背景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信仰。在处理主流信仰和多元信仰的关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多元信仰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因为多元信仰的存在可以和主流信仰形成必要的张力,可以避免我国曾经出现的政治信仰的迷狂状态。同时主流信仰又对非主流信仰提供了主流意义的指导性。然而,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而存在,就必须肯定某种基本价值的一致性。这种价值的一致性不是指信仰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多元价值中某些基准价值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的必要条件。
- 上一篇:市区物管示范小区考评方案
- 下一篇:卫生局全区居民健康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