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到本质论分析探讨论文
时间:2022-11-24 02:27:00
导语:劳动价值论到本质论分析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价值本质;非劳动因素;劳动因素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存在不完善之处。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最高成就是价值本质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关键。
近年来开展的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对经济理论的呼唤,意义十分重大。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存在不完善之处,表现为:仅仅从劳动的角度研究了价值,否定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价值理论体系不完整。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最高成就是价值本质论,这是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关键。
一、马克思价值本质论
1.价值本质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时指出:“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末不用说,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他在分析商品拜物教时提出:“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研究平均利润时马克思说:“全部困难是由这样一个事实产生的: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
在地租理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说:“任何生产者,不管是从事工业,还是从事农业,孤立地看,都不生产价值或商品。他的产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成为价值和商品。第一,这个产品是社会劳动的表现,从而,他自己的劳动时间也是整个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第二,他的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通过他的产品的货币性质,通过他的产品的由价格决定的普遍的可交换性,表现为他的产品所固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的论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第二,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观点,贯穿于他的全部经济理论中;第三,由于在思想深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这就使他的价值理论即劳动价值论站在时代的最高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马克思价值本质论通过劳动价值论表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集中在他的商品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中。这些理论,第一,构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劳动力商品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把劳动价值论推向新的阶段。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围绕价值本质理论展开的,反映了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马克思价值本质论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来表现的。例如,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时,马克思又指出:“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说明,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背后,是社会力量在起作用。关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理论,马克思指出:“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其他如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理论、利润和平均利润理论、利润率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理论、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理论、地租理论等,无一不是如此。第三,马克思发现价值的本质是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他只以劳动来表现这种关系,而把劳动以外的因素用抽象化、平均化的方式加以排除,忽略不计或否定了非劳动因素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劳动不是“有用劳动”,而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消耗”;它不是“比较复杂的劳动”,而是“简单平均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成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从量上看,它不是由“单个劳动力”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不是所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都能形成价值,而是在“社会必要量”的范围内社会必要劳动才能形成价值;不是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决定价值,而是取决于这种劳动能否成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认识决定价值的劳动,就必须从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抽象掉“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获得“抽象人类劳动”;把“比较复杂的劳动”换算成“简单平均劳动”;使“单个劳动力”起着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转化为“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应计算出商品的社会需求及投入“社会必要量”的“社会总劳动”及其构成。经过反复的抽象、换算、转化、计算,我们对劳动还能把握到什么?商品生产者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的劳动能否形成价值,能形成多少价值。当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情况就更复杂、更扑朔迷离。如果说劳动决定价值时,商品生产者无法说明自己的劳动能否成为价值,形成多少价值;而出现生产价格时,社会各部门的生产价格很难说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马克思实际上已意识到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关系,但是,他从劳动价值论的立场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否定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而这一切需要以高度抽象的方法对劳动进行研究,其结果是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关系,劳动却成了不可捉摸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说马克思在别人看到物与物关系的地方,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马克思论述劳动决定价值的每一处地方,体会到这实质上是在论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3.“社会总劳动”概念和总量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价值本质论向劳动价值论转化的关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一个特点,当无法用劳动作为唯一因素说明价值,又难以排除非劳动因素的决定作用时,他往往借助于“社会总劳动”的概念并运用总量分析方法,这一特点贯穿《资本论》全书。
在提出劳动价值理论的初始阶段,马克思就使用了“社会总劳动”的概念。在论述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时,他指出:“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研究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论的矛盾问题时,马克思提出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他的思维进程中出现了厂商、生产部门的价值与社会生产价格不一致的新的矛盾现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运用总量分析法指出:“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只要资本的量相等,那就不管资本的构成如何,它们都会从社会总资本所产生的总剩余价值中分到相等的份额(部分)。”
在地租理论中,马克思论述道:“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的,而是由他没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地租的量(从而土地的价值)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产品的市场和需求会增大;另一方面,对土地本身的直接需求也会增大,因为土地本身对一切可能的甚至非农业的生产部门来说,都是生产竞争的条件。”公务员之家
“社会总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最高境界,是马克思从“劳动决定价值”观点走向“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理论的起点。马克思对人类劳动作如此高度的反复的抽象,实际上是在对劳动的层层剥离中,挖出了价值的本质。所提出的“社会总劳动”概念,已失去了人类劳动的成分,成为人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总劳动”理论的全部奥妙就在于:马克思从人们的社会关系高度论述了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或者说,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们之问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为我们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马克思能从多角度揭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价值理论将会更全面和完整。
二、科学的理论经济学应以价值本质论为全部理论的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本质论是毛和皮的关系。劳动价值论之毛附在价值本质论之皮上。价值本质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最高成就,其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价值的本质,这一本质通过许多现象表现出来,其中劳动是一因素,非劳动因素也是表现本质的现象。劳动应包括所有的人类劳动,均可还原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问;非劳动因素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其基本要素是资源,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又可表现为所有权。这一理论给我们的研究以启发。
1.为劳动价值论的讨论提供思路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如:关于劳动的争论;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决定价值量;价值转形——两个等式能否成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论战;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与其他价值理论的争论;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的发展等。大讨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反映实践的发展对理论指导需求的迫切性。马克思的价值本质论为上述讨论提供了思路。如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目前大致有四种观点:劳动整体价值论、新劳动价值一元论、广义价值论和大系统价值论。这些观点拓展了劳动决定价值理论的思路,但要把非劳动生产要素纳入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勉强的。价值本质理论也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对劳动价值论与其他价值理论的争论,马克思的价值本质论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可以吸收其他价值理论的精华来充实和完善自身。
2.为建立经济学新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价值理论是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经济学说乃至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以及历史沿革、个人特征共同决定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理论的指导,当务之急是发展和完善价值理论,以马克思价值本质论为基础,吸收劳动价值论的精髓,众采百家之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价值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 上一篇: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学科认识研究论文
-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措施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