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哲学的实事求是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15 09:26:00
导语:审计哲学的实事求是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审计属于社会活动的范畴,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遵循着同样的社会规律。但是,日常的微观审计往往忽视审计哲学的研究与作用。审计同样需要哲学,审计哲学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原则不仅是实现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审计监督的内在要求,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审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审计是否需要哲学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观、方法论不可或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文尝试以此论述实事求是在审计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一审计需要实事求是的哲学审计是查账的具体活动,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两者的确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审计机笨成立的历史不长,从1984年建立审计机关至今也不过才20年左右,审计没有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系统理论。从理论形态上划分,审计学目前主要还是应用型理论,而不是抽象型理论。
应用型理论天然具有经验主义的一面。审计机关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规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几次大规模的机构调整和改革,审计人员编制受定编限制,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这样就使审计机关忙于具体的审计事务,无暇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应当说,一方面审计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审计历史较短,经验积累有一个过程,难以形成丰蕴的经验;另一方面,审计任务繁重与人员少的矛盾,使审计理论准备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理论化、系统化的审计经验也严重滞后,显得理论苍白无力。1995年,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了什么是审计的大讨论,就审计的定义问题专门在山东青岛召开有关专家会议讨论。此次讨论,把审计的定义表述为: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但仍然缺乏审计哲学的研究,缺乏审计方法论的探索是个重要原因。审计基本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从审计本身的职能和特点上去考虑,但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审计哲学最科学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一旦和审计相结合,审计就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为之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审计监督职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往今来,千篇一律的审计是不存在的,审计职能是在“变”与“不变”之中运动发展的。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由于在审计基本问题上的模糊认识,理论滞后,使审计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企业改革,两权分离,特别是股份制改革,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同志就提出,审计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可是受传统审计职能是监督的观念影响,经济效益审计始终未能广泛开展起来。由于企业改革缺少了效益审计这一信息,未能很好地总结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审计人员在企业审计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改革遗留的问题。如企业普遍存在重体制改革轻内部管理的现象,虽然企业变为股份制的了,但光有一个“美丽的外壳”,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并没有提高。相反,公司关联交易虚增利润,“三会”形同虚设。对企业法人代表不是放权不够,而是监督不力。对此,如何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审计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是否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不少同志认为,审计领域要扩展,向“参谋”、“催化”、“服务”三个方面延伸,重点是经济效益审计。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从审计理论的构架来看,审计职能的转变,审计方法的创新,受制于审计理论的创新。审计理论结构有审计主体运行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体关系理论、审计运行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有一系列审计范畴支撑着。审计理论与范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理论与范畴能促进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超前或落后于形势的理论和范畴会阻碍审计的发展。不适应审计新形势的观念会束缚人们的手脚,极易形成不易改变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审计创新。审计如何与时俱进,成为每个审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审计哲学是审计理论的先导,是审计的指导思想。审计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才能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理论思考,才能着眼于新的发展。审计哲学的脊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审计的灵魂,是全部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实事求是直接反映审计的本质审计的本质在于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查清事实来实现的。事实本身有本质和现象之分。审计首要任务是发现现象,查清本质,以审计定性和处理来实现审计的职能。实事求是的基本点就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在主体与客观之间实现统一。审计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查帐、算帐、询问、调查等活动,就是获取被审计单位这一事物的信息。
审计人员首先是感觉,进点被审计单位,了解概貌,得知组织机构、帐务处理流程以及单位外观的表现如建筑物、人员形象等。通过进一步查阅帐表,得知该单位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以及比例关系,审计人员获得了知觉形态。随着审计的深人,进而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审计人员的认识就进人到表象形态。审计人员通过整理材料、系统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对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得出其财务收支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的结论,审计认识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对此,凭感觉审计是不符和实事求是原则的。如一看到被审计单位发奖金,就产生怀疑,认为肯定存在违法问题。其实,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帐上“明来明去”,发放奖金履行了必要的程序,是符合“效率优先”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因此,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凭感觉审计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审计是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是审计对象这一事物在审计人员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相反。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原原本本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状况,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做到不先人为主,客观公正。这要求我们遵循着的认识路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不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正是一条实事求是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审计认定事实,但事实是动态的,又是有层次的,就是事物本质本身也是动态的,有层次的。因此,审计认定事实是不容易的。事实有现象与本质之分。审计必须通过财务收支的现象,发现其本质,而不能只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问题必须穷追不舍,查深查透,查个水落石出,才能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深化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次完成。
现在,有的审计项目,进点一个企业,走马观花,三五天完成,认识肯定不够深化,不可能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审计对象。审计程序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阶段。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审计是监督别人的,审计又是单方行政行为,在审计中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是不平等的。但在认识上,在弄清事实的前提下是平等的。事实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并不是固定不变地掌握在某个人手里,而是不依人的意志客观地存在于事实之中。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就是防止审计人员产生主观片面性的重要措施,是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表现。能否认真、虚心地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是衡量审计人员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标尺。征求意见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弄清事实,正确反映审计对象状况的过程,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因而是必要的和重要的认识环节。公务员之家
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史,就是一个追求实事求是的历史。古代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审计,虽然从实质上说都带有剥削阶级的烙印,但它们和社会主义审计存在共同的一面,即在专业上都要追求真实反映审计对象。不论何种形态的审计,都在不知不觉地贯彻唯物论的反映论,只是有自觉和自发之分。为了实现审计规范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审计署自1989年起就开始着手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在国家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40多个具体审计准则。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先后了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文件和标准。我国审计界一直在追求真实、完整反映审计对象财务收支状况的目标,都在为贯彻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而努力,都在为实现真理而奋斗。
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本质上反映了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199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审计法,在第一条总则中第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实事求是原则固定下来,把实事求是原则法律化,将实事求是作为审计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不时旨导思想,成为我国审计法制的基本原则。为保证实事求是原则的贯彻落实,审计法同时规定了审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并对审计人员失职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这样,实事求是原则从认识论的原则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说明党和国家为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实事求是原则的法律化,必将有力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使审计这个经济的“哨兵”和“警察”能看得更清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三实事求是是审计的方法论任何审计都必须有目标,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目标是企业报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目标是投资造价的真实合法效益,外资审计目标是外资运用的真实合法效益等。审计目标是个系统,有总目标和分目标之分,目标本身是有层次的。如何确定目标,就有个实事求是的问题。
审计目标不能定得太低,否则审计的深度不够,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也会增加审计成本。这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上市公司审计,将审计目标确定为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首要目标,而将检查错弊作为第二目标。在企业改革初期,即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应将检查错弊作为第一目标,公允性审计作为第二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还应当根据政府和领导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确定符合有关方面意愿的审计目标。如对学校的审计,群众反映乱收费意见大,就应将审计目标确定在查核学校乱收费的合法性以及费用的使用方面。审计目标确定以后,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具有浓厚的艺术特征,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是绝对准确,而是真实、公允和有效,亦即会计信息要具有决策有效性。如何在审计方案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度,是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重要性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如判断存货中一笔错误金额是否重要,亦即是否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根据其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来确定。从性质上说,错报有两种情况,即无意差错和有意舞弊,有意舞弊比无意差错更严重,因而也更重要。应当说在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的确定方面,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仅难以实现审计职能,而且审计成本也会不必要地增加,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种浪费有三种:一是物资成本,如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时间成本,审计时间过长,影响审计及时性;三是精神成本,主要是增加被审计单位人员精力负担,影响审计对象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审计目120标和重点,是十分要的。实事求是作为审计方法论还体现在它是重要的审计手段。审计人员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审计事项,必须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必须以证据即事实说话。审计人员不应就帐论帐,查帐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不应局限在帐簿报表方面。要深人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这样才能摸到真情,取得成果。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审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有效途径。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审计职能就能有效发挥。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与方法,使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实事求是原则与独立性、依法办事一道成为审计的“三大法宝”。
四实事求是原则是审计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基点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审计通过披露审计信息为有关决策人服务,通过查错纠弊促进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审计监督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政府形象。为此,审计必须讲政治,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审计通过监督体现“三个代表”。而实事求是原则是审计工作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合点。实事求是不仅是“三个代表”的灵魂与精髓,也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精髓。实事求是原则怎样实现审计工作与“三个代表”,思想的结合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以“三个有利”标准衡童经济行为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是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和新的时代要求提出的判断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准,也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三个有利”标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得出的重要结论,“三个有利”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审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应坚持“三个有利”标准,作为审计判断是非的根本准绳。“三个有利”的内涵与“三个代表”的内涵有密切联系,“三个有利”是“三个代表”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坚持“三个有利”是坚持“三个代表”的实际表现,也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而社会主义事业又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须依衣全国人民不断创新。面对群众的首创精神,面对群众的探索,审计人员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眼光,正确看待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此,审计必须与时俱进,以“三个有利”来判断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保护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审计是执法活动,必须遵循我国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q但法本身也有个精神问题,法的精神即法的宗旨,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依法办事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一致的。实事求是是依法办事的基础。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法
律面临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法律空白,即社会现实已经出现,而法律没有规范的“盲区”,如虚拟经济、虚拟市场等;二是法律本身不适应客观现实,要么落后经济发展需要,变得过时,如计划经济时期的文件,要么不适合某个地区经济建设实际,阻碍了经济建设。遇到这些情况,审计必须实事求是,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法律“盲区”经济事项用“三个有利”、“三个代表”来衡量和评价。对法律“滞后”和“不适应”也要坚持“三个有利”来评价,并提出修改法律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能一概而论,“依法”照抄照搬,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不利于经济建设。对法本身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一个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有多方面,有专项资金,有集资款,项目法人为了不耽误工期,在单项工程之间进行资金调剂,将专项资金单项工程之间调剂,并没有影响项目建设。因此,凡是“合法不合理”或“违法但合理”的现象,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妥善处理。
(三)审计定性处理要宽严适度审计定性是确认事实的性质,定性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定性要“严”,是什么性质就定什么性质。但处理时要“宽”,即要留有余地,要坚持辩证法。其实,就是审计定性也不能铁水一杯,也要在“严”中留有余地。坚持定性处理的实事求是原则,并不是诡辩论,而是辨证唯物论的具体体现。在审计中,应区别不同情况,不同环境,采取相应的定性和处理,是由矛盾特殊性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及其结构多元化的今天,经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任何采取形而上学的认识和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在这里,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成了同义语。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例如企业有好有差,对差的企业,审计披露定性重一些是可以的,但对好的企业,审计说过头话,抓住一二个问题不放,就会给这个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对好的企业和差的企业,在定性和处理中要区别对待。
对好的企业应注意维护其形象,帮助其改正和规范经营。对差的企业应“鞭打慢牛”,督促其走正道。对违纪问题,也要区别不同情况,对个人问题要严肃处理,对单位的问题要本着促进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对故意行为要严肃处理,对过失行为要帮助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要过于追究某个人的责任。对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过失,改革探索中出现的“毛病”,要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不要急于下结论,审计可以采取“写实”的手法,提出问题,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l]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乐志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3]陈长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4〕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5]王德升,阎金仔.审计学基础[M].池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秒,1989.
【6]黄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心得体会
- 下一篇: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4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