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及其意义论文
时间:2022-09-14 05:26:00
导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及其意义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声,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吏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
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意识的获得标志着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发展过程的真正开始。主体性原则在近代的形成和确立,则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步人了成熟的形态。主体性原则在经历了近代的辉煌之后,在2l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中继续凯歌行进。尽管在西方哲学的当展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大多对主体性原则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这种批判和反思在一定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来看,并不意味着传统主体性原则将被彻底否定和抛弃。相反,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过去的主体性原则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矫正和新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属现代哲学。由于它产生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沃土,与西方传统哲学有着批判继承的关系,因此,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如何扬弃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论价值和在当代的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西方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普罗泰戈拉认为,不是外部存在物,而是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万物只有在与自我的联系中才能获得意义,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着传统西方哲学向一个新的思想向度——主体性向度迈进,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苏格拉底沿着主体性向度继续将传统西方哲学推向前进。他的贡献在于使哲学从面对自然转而面对人,在哲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实现了革新。“认识你自己”这一名言便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精华的体现。当然,在苏格拉底那里,主体性原则还是一个初步萌芽。主体性原则的成熟和确立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带来了自我意识的一次大觉醒,为主体性原则在近代的重新确立创造了条件,并推动了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崛起。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使得主体性原则在近代哲学中彻底扎根.也造就了笛卡尔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则使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学说真正形成和成熟。
主体性原则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哲学理论上的杰出贡献在于高扬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的、能动的本质,以哲学的观念把握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其最大的缺陷则在于对主体范畴做了抽象的规定和理解,使得主体性原则、人的能动性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被抽象地发展了。
对于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这一重要的遗产,并不是像现代西方许多哲学家那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了对传统主体性原则的批判继承,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机械论。相反,在西方哲学史上,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扬弃,从而在哲学史上对主体性原则做出科学揭示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体观,对主体是什么做了科学的规定。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回答主体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做了抽象的规定和理解。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无所不包的万能的“主体”,而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化身,或者说是实现这种理念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能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归结或等同于“自我意识”的神秘主义观点,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主体人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无疑“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即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又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意味着人是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着的现实主体。如果人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进行对象性的活动,他就成了封闭的、无生命表现的实体,就不可能成为改造和驾驭周围感性世界的主体。正是在对象性的活动和关系中,才能现实地确立人与周围世界的统一性,才能现实地确立人对感性世界的主体地位,才能揭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类——社会存任物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所以,人的主体件正是在从事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和把握的主体,就不再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讲的思维、理性、观念、自我意识的化身,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讲的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种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在自然世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现实地塑造属人的自然、属人的社会历史的实践创造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与现实的人彼此相关的感性世界的本质,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客体理论。由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因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自满自足的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感性世界看作是外化的自我意识,认为“对象不过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创立物相”。这样,在黑格尔那里,感性世界成了观念主体的精神创造物,成了一种思想客体。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由于把人理解为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解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因而人与他周围的世界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设定的关系,亦即对象性的关系。人是以他之外的对象的现实存在为前提的,而周围的对象之所以是他的对象,则是以作为对象的人的存在以及人被赋予了对象性本质为条件的。因此,人周围的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既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也不是纯粹的人的观念的外化,它是现实的人一方面根据外部世界的物质条件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按照人自己的需要、目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对作为对象性地实践创造着的对象存在物来说,对象的人和人的对象是相关性地统一起来的。这种观点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的和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相关性,既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抽象的客体理论,又科学地确立了“感性世界”这一客体的理论。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主体和客体作出科学规定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实践观,一方面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否定主体能动性的缺点;另一方面汲取了西方传统主体性学说合理性的内容,又大力批判了这种学说的唯心主义基础,从而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成就了唯物主义主体性原则的辩证统一,对主体性原则作科学的揭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显然,这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只是把人看成是直观者,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亦即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因而“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提纲》第九条中直截了当地称旧唯物主义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深刻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与旧唯物主义上述缺点相反,唯心主义却片面、抽象地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并认为这种主体是万能的,外部世界只是人的思维或某种精神主体的产物或表现形式:这样,在唯心主义那里,主体的能动性被夸大为脱离物质、脱离现实的造物主的能动性,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而不是人从事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唯心主义实际上把主体的能动性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这是对主体能动性的片面、抽象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说“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从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评不难看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如上所述,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仅仅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看成是直观的对象,仅仅把人看成是直观者,不懂得实践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所以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批评唯心主义虽然重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主体的能动性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因而片面、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实际上告诉我们,他要建立的哲学是一种既要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义要克服唯心主义片面性、抽象性的新哲学。要克服唯心主义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片面性、抽象性,就要从主体人从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方面去理解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才能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视和强调主体的能动性;要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就不仅仅要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性,不仅仅要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直观的对象,不仅仅把人看成是直观者,还应该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实践改造过的结果和实践的过程,把人看成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强调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认和把握客观世界。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主体人的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这是一条不同于仅仅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人和认识的旧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也不同于从精神的主体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人和认识的唯心主义哲学路线,而是一条崭新的唯物主义路线,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由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高扬主体人的实践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实践原则,即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把握和改造客体的原则。其宗旨是要在断发展的主体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正确和合理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达到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使自然界真正成为“人类学的自然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扬弃的基础上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l、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不再像许多旧哲学那样主要以包罗万象的宇宙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指出,我们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以及它与人的感性世界的区别,承认它对人、对属人的对象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但是对那个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探讨已不是我们研究的重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所思考、所研究的重心,是与主体人息息相关的感性世界,所要揭示的是这个感性世界生成、发展的现实本质及现实基础,以及认识和把握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对人所生活的感性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以属人的感性世界以及主体人的实践活动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贯彻和体现,其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研究对象实现了一场意义重大的革命变革。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把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推进到“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无疑的,但人类周围感性世界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冈此,只有实践才是把自然世界和属人的感性世界统一起来的基础,是把人和物统一起来的必由之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扬了主体的能动性,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去把握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感性世界和现实的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了一种以主体人的实践为内在灵魂和本质特征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功能方面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革命变革。“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由于贯彻的只是客体的原则,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忽视、轻视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们往往片面地抬高人的理论思维活动的意义,因而只是把认识和解释世界作为自己哲学的任务,而不能自觉地提出哲学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亦即实践性原则,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现实世界只有用实践的尺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把握,也只有用现实的实践途径才能得到现实地改造因此,哲学不应该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必须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应该成为自己时代的人民去创造性变革世界的武器和工具,去能动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实践创造者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哲学的根本职能和任务,即指导实践,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以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原则来改变世界。由此,实现了在哲学功能上的变革。公务员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就不会有这一事业的成功。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不同的时代哲学所凸现出来的主题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定位,应是我们确定当代中国哲学主题的最根本的参照系。当身处现代化时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针对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嘘,力主消解、放逐“主体性”的时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l、这种消解和放逐“主体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尚处在前现代化阶段,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已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许多方面处于不利的境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因而,就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国的国情来看,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以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2、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消解和放逐“主体性”的观点具有片面性:众所周知,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意识确是西方现代化进程及其思想观念的支撑物,西方现代化的结果对人类来说也并非都是福音生态灾难、核战的威胁、人际关系冷漠等等,已给人类生活和未来前景罩上了阴影。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清楚地显现出其弊端的情况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提出要消解、放逐“主体性”却是一种极端片面的观点。我们认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的加强,这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消解或放逐人的“主体性”实际上将导致人类和社会的倒退,是不可取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应是在建立科学的主体性学说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发挥好主体的能动性,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所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学说的当代意义。
- 上一篇: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哲学阐释论文
- 下一篇:不作为侵权行为的法哲学基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