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真武神信仰对民间社会影响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06 05:42:00
导语:宋代真武神信仰对民间社会影响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慈俭不争,劝善成仙、忠孝仁义,诚信不欺三个方面对宋代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主要论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经典宣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在重人贵生思想的基础上,道教十分重视济物度人,既要拯救往世、今世、来世的各色人等,也要普济含有生命的世间万物;天道贵生,神灵救生,人类也不能杀生害命;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道德取向,必然导致放生戒杀的行动;如果说慈俭不争是道家、道教数千年的优良传统,那么劝善成仙就是道教生命伦理学的主题;宋代真武经典与《太上感应篇》在劝善成仙思想上的相互呼应;宋代真武经典大力提倡孝亲——孝顺父母的思想;融合三教伦理、宣扬孝亲思想最集中的是《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道教从五斗米道产生之日起,就把至诚守信写在自己的伦理纲领之中;宋代真武经典明确反对虚伪欺诈,注重用诚信思想教化广大民众;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工商业界信仰真武神者也不在少数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有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伦理取向;慈俭不争、劝善成仙的道德追求;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的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这些道经伴随真武神信仰的传播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道教信徒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对宋代以后民间社会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慈俭不争是老子提出的道德思想
关键词:真武;天道贵生;慈俭不争;诚信不欺
道教真武神信仰是宋代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宋代官方民间编制刊行真武经典之风颇为盛行,据考证,宋代产生或流行的真武经典共有十余部,如《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启圣记》、《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等经典,这些经典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当时民间信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真武神的来历、修道及显化、职司,道教基本信仰与真武应化之说,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等。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这些经典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从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慈俭不争、劝善成仙,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天道贵生,济物度人
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经典宣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生,即生命的存在。贵生,就是要尊重生命,视生命为最可宝贵之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贵生”、“仙道贵生”。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特别重视贵生思想,因为真武——玄帝是水神,是主宰天一之神。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道经称“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①。《太上说真武妙经注》云:按《元洞玉历》西华帝君曰:“昔壬癸分于太清,以立次元之象,运于水宫而源之。水为上善而非善已,故得与天地一同而长,且久利于万物而弗自利,流渡万物而弗自渡,万物昏塞染著无所不涤,名曰备众广法也。”②老子认为水最能体现道的特色,故以水喻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玄帝千变万化,为主教宗师。分身降世,济物度人,无边无量。”公务员之家
道教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虽然以人为重,“人命最重”,但贵生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因此,在重人贵生思想的基础上,道教十分重视济物度人,既要拯救往世、今世、来世的各色人等,也要普济含有生命的世间万物。宋代真武经典《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六在本经“易号假名,度人济物,不伐其善,不矜其能”句下注云:“知易号假名,应化下土,度人济物也。故玄帝凡一出世,兴益教宗,普济物命,博施利生,行道人间而不自伐,积成圣功而不自矜,其惟道长也。”同书卷六注“物得以萌”云:“万物不匮,因一发萌,生端莫竭,交应流行”;注“万类咸亨”云:“邦君得一,万姓咸亨,昆虫草木,各遂其生。”③这里主要是通过称赞真武神济物度人、救护群品的功德来宣扬道教重人贵生的伦理思想。
天道贵生,神灵救生,人类也不能杀生害命。如果人生身在世,犯有杀生之罪,则应志心朝礼天尊,祈求真武,忏悔赦罪。《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对下元末世浅薄,人心破坏,五情杂乱,更相疑惑……,“杀戮众生,残害物命”等现象予以谴责,倡导信徒应“首谢己身,发露忏悔,消诸罪戾,免受厄难……,今辰运心,仰佩玄言,当须精心礼诸化身尊号,愿是功德,广救众生,普度一切”④。《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卷二云:“谨按修真第二戒云: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切虑弟子某一真乖本,百念俱非,求适口之肥鲜,称快心之爽美。捕猎投林之兽,搜罗飞野之禽。挟弓驰射于山间,设网低沉于水底。托合药祀神之故,及侫官媚贵之为。煮宰、烹炮、火寻煿、炙烙,岂念轮回于恶道,安知人物之一途。”该卷列举的杀生行为还包括“或处口传言杀,或延宾养已杀,或手揉脚踏杀,或目击耳闻动作杀,或故杀误杀,狠戾有毒,残害无辜,求取膏梁,贪尝筋血”。凡此种种罪过,“凶神降附,苦病切身,轮转受生,应诸恶极”。求忏弟子并法众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当行阴德,广济群生,誓从今去,心怀慈惠,志务善修。剖析藩篱,解除罗网。痛怜众命,常存救援之思,爱同一身,不恣杀伤之欲”⑤。
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道德取向,必然导致放生戒杀的行动。当时流行的《真武出相戒杀图》等,图文并茂,利用道德的力量,规功世人珍惜生命,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爱护鱼虫鸟兽,使生命得以保护,使万物得以生存,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善待万物的伦理思想。宋代真武经典通过宣扬真武神信仰的忏法、科仪等,在民间广泛传播道教生态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二、慈俭不争,劝善成仙
道教主张尊道贵德,慈俭不争,以和平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从而达成“万国咸宁”(普天下都和美顺昌)的局面。
慈俭不争是老子提出的道德思想。他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身处乱世,目击暴力和残酷面,战争的恐怖面,深深地感到人与人之间慈爱之心的缺乏,因而极力阐扬慈爱,把爱心加上同情感看成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功力。他提倡俭啬,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他提倡谦让、不争,反对争强好胜。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玄元圣祖,是道教的至尊天神。宋代真武经典称真武神是“老君变化之身”。《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在解释“玄武应化之因”时说:玄武“盖乃玄元圣祖,护度天人,应化之身,神明之妙。盖无形之为道,非有象之可言……,且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⑥。真武神信仰与道教至尊天神“玄元圣祖”、“太上老君”发生紧密联系,是武当道崇奉真武神为至尊神的先决条件。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慈俭不争的伦理思想,也被宋代真武经典继承发扬。《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宣扬真武神有慈爱之心:“愿开慈造广无边,法界众生蒙覆护。”“慈悲广为作舟航,普度众生登道岸。”⑦《太上真武妙经注》卷四引真武《垂世训》云:“言夫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者,恭谦美众,慈惠温良,济物利生,钦心奉正,节俭事亲,修仁义,行方便,强莫聘,势莫恃,悯孤寡,垂慈念,此人道也。人道尚不能修,去仙道则远矣。”⑧宋代真武经典不仅反复宣扬真武神慈悲仁爱,济物利生的神职功能,而且通过“法忏”的形式告诫世人,不得无慈无爱,败人成功,不得争强好胜,露才扬己。所谓“法忏”——即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忏悔前世今生罪业及犯戒之罪,乞求神灵赦罪赐福。如《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卷四说修真第四戒就列举了“败人成功,析交离亲”的罪过:“多起嫌疑,默怀嫉妬,只为利己,奚恤危人。孽其短而弃其长,旁觇有过;怒彼成而喜彼败,深讶无功。诱引姻眷于燕齐,游说朋侪于吴越。巧言令色,但面是而背非;谋为不忠,徒心传而口授。道听而途说,隙窥而墙从。将有为无,架虚作实。不及者,妄加訾毁;多能者,曲肆损亏。隔绝往来,结成怨恶。”同书第五卷说修真第五戒列举了“露才扬己,谗毁善良”的罪过:“以英豪凌铄宽和,以艺能笑诲庸琐。扬扬自得,行行蔑如。或势力不屈,而起怨嗟。或语言多讠舀,而生讥诮。但知有己,旁若无人。自负太高,肆欺逾甚……。”⑨凡此种种罪过,都是不奉老子“三宝”,无慈爱恻隐之心,无宽容和柔之心,争强好胜,露才扬己的结果,如果不真心忏悔,痛改前非,将“难逃重谴”。
如果说慈俭不争是道家、道教数千年的优良传统,那么劝善成仙就是道教生命伦理学的主题。这种生命伦理学主张“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入善为生,为恶而死”;“若能行善无恶,功德备足者,可得白日升天,尸解成仙”;“积罪造恶,无由冀仙”。善则生,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生命存在的长度便与道德上的善恶相联系,长生成仙即为至善的标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实的。通过行善,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识到生命是种享受,值得永久维持下去,而长生不死是人行善所得的回报。宋代真武神具有录善罚恶的神职功能,《太上真武妙经注》卷四引《启圣记》载:“真武上诣太清境,朝谒本师太上老君,告曰:‘吾以汝降伏天下妖魔,清宁宇宙。尚诸众生,竞赴轮回,经历地狱,汝当普度。见善者以福加之,化恶者以善解之,汝宜更修其果’。真武遵奉而作颂曰:‘众生造善,与吾齐身。我登正果,亦同好因’。”⑩同书卷六称真武神“兼权三界,须臾迩遐,持恶录善,止摄奸邪,总咨诀北极帝命,报应出右胜府司。作善者降之百祥,庆流后代子孙;为不善者降之百殃,遗烈衰绝嗣续”。该经通过《真武启圣记》上的许多故事,作为真武神经常降于下界人间“录善罚恶,辅正除邪,济拔天人,祛妖摄毒”的例证,劝人行善积德,长生成仙。《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称真武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下降人间,受人醮祭、察人之善恶功过,年命长短。各种经典均宣扬行善成仙,凡虔心奉神,一意行善,待人以仁义者,神会登录仙籍,长享福寿;凡不敬神明,作恶多端,不仁不义者,皆有报应,或恶死,或怪病,多有煎熬。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转祸成福,久久必获吉庆。宋代真武经典的这种抑恶扬善,劝善成仙的宗教伦理思想对民间百姓是很有影响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真武经典与《太上感应篇》在劝善成仙思想上的相互呼应。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卷三云:“太上告真武曰:一切众生,竞赴善恶,轮转生死,无有穷己。汝宜普为断除邪见,察其罪福,增益功行,逐月轮,定日分,游奕世间。善者以福加之;不善者,以善解之。”该书大量引用《真武启圣记》中奖善罚恶的故事作为劝善的例子,先后引用“焦湖恶报”、“华氏杀鱼”、“邹宿契灵”、“陈妻附魂”、“二真显化”、“五虎中计”、“郑箭灭龟”、“天降粟麦”等故事。南宋时期成书的《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也反复引用《太上感应篇》的辞句,如卷一云“臣等恭承经宝垂训曰: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1}。卷二云:“臣恭承太上垂训曰:夫人生天地之间,善恶不同,各自先身世缘所致。修善善至,修福福来。如影随形,似声应响。悟者见道,迷者居尘。”{12}宋代真武经典一方面为《感应篇》提供了大量奖善罚恶的例证,一方面又通过“忏法”等方式向信徒宣扬劝善成仙的思想,反映了宋代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迁和积极影响世俗社会道德生活的新趋势。
三、忠孝仁义,诚信不欺
宋代是程朱理学兴盛繁荣的时代,理学所推崇的忠君孝亲、仁义道德等思想也受到道教思想家的重视。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也常常宣扬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卷九云:“谨按修真第九戒云:不得不忠不孝,不信不仁……指鹿为马,将窃柄以弄权;谓乌曰鸾,欲希恩以示宠。博奕饮酒,而不顾其养;私财慕色,而不念其亲。詈怒父兄,谗谮师友,违礼伤教,如勇疾贫。施为屡诮于乡闾,笃敬弗行乎州里。”{13}这里,把忠君孝亲放在重要位置,认为“事君非礼,弗克尽忠”为学道人的大忌。《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说:“忠孝仁义如有失,无边罪业实难逃。”{14}《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把“不义”(损彼利己者之类)、“不仁”(暴物凌人者类)、“不忠”(奸能不尽心者类)、“不孝”(罔亲害教者类)列为重点抨击对象,认为“不亲尊长,不忠君主,欺凌卑小,举意慢人”者,会受到“天官摄问,斗君追魂,送下九幽,受其痛苦”的处罚。
宋代真武经典大力提倡孝亲——孝顺父母的思想。道教修炼内丹要求清静守一,远离尘世,修道之士辞别父母,隐居于深山密林中,如何孝亲呢?《真武本传经注》称真武降生为静乐国太子,年十五,“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后因功劳卓著,玉帝封其父为“静乐天君明真大帝”,封其母为“善胜太后琼真上仙”。入山修道者虽然不能像世俗之人一样对父母尽孝,但修成大道后,可以超度父母同登仙界,获得玉帝的封号,永脱轮回之苦。宋代以后修建的真武庙或玄帝宫,一般都要建“圣父母殿”,使真武神的父母和他一道享受世间香火崇拜。中国传统的孝亲思想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在对下层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时更有威力。明清以后各地修建的真武宫观多雕绘二十四孝图等,即与宋代真武经典提倡孝亲思想有关。
融合三教伦理、宣扬孝亲思想最集中的是《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如该经称:“若世众生,一念一动,缘行俱在迷惑。如人父母,诞生男女,始相不见,托相为有,有中有相,相化万状,艰难苦恼,忧虑悲戚,悉从相起。我既托相,日恼父母,念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渐衰朽,缘我相故。”故应从我相中悉灭贪嗔,用报始相,使我始相,大得欢乐,悉归无著。这是以佛教因缘说论父母恩重,劝人修行报答。《报恩圣号》云:“垂念我等众生有相,托生父母,怀耽十月,乳哺三年,辛苦万千,殷勤寸念,令我父母,日渐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灭崄峻贪嗔,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父母,早得超生。”这里把孝亲思想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具有儒家伦理色彩。而经中告诫道士及众生,要通过礼拜真武为师,为现在父母祈福祈寿,为过去父母祈求超生,学道不忘报本,又是道教思想。该经以道圣为神、佛义为论、忠孝为先,是宋代三教思想融合的产物。
道教从五斗米道产生之日起,就把至诚守信写在自己的伦理纲领之中。早期道教的代表人物张鲁用诚信思想教化民众。《后汉书·刘焉传》说:“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皆校以诚信,不听欺诈。”道教的早期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也反复宣扬“道德至诚”、“诚信不敢有所欺”;“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于人”。道教认为,人们欲求仙寿天福,关键在于至诚信道,不欺不诈,以诚信守善来感动天神,蒙获福报。
宋代真武经典明确反对虚伪欺诈,注重用诚信思想教化广大民众。《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卷九谴责了“徇名失实,悖行违言,徙木予金,偿城易玉,矫枉辄欺于人已,虚辞不畏于神明”及“与人弗诚而多行背约”{15}的行为。认为凡有背真就伪、不诚不信行为的人应虔心忏悔,痛改前非,求神宽恕,除诸罪业。《北报真武佑圣真君礼文》谴责“伪诈伤真多巧诈”,“高低秤尺或欺瞒”{16}的行为,与《太上感应篇》一样,把“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视为罪恶,奉劝曾行此恶事者,自觉悔改。
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工商业界信仰真武神者也不在少数。宋代真武经典强调经商不能损人利己,非法贪财。“非道之财”不可取,给神供献的钱物必须是靠勤俭诚信经商而得的“净财”。道经宣扬诚信不欺的商业道德,是与宋代商业发达后社会对商业道德的呼唤相一致的。
注释:
①《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罪宝忏》,《中华道藏》第44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②③⑥⑧⑩《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中华道藏》第30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572、576、525、563、563页。
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载《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9页。
⑤⑨{11}{12}{13}{15}《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中华道藏》第44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304、295、298、314、315页。
⑦{14}{16}《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中华道藏》第30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589、590页。
- 上一篇:林业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下一篇: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十一五发展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