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社会服务理念

时间:2022-08-25 02:17:00

导语:论宗教社会服务理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宗教社会服务理念

【编者按】我国各宗教自古就有扶危济困、利益人群、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如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主张“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主张“作光作盐、荣主(神)益人”,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宗教自养能力的日益增强,宗教在服务社会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进一步弘扬宗教社会服务的理念,准确把握宗教社会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广泛借鉴海内外的成功模式与经验,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与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常务副会长慧然

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然而仍然存在着因自然条件、灾害、疾病、失业等原因形成的困难群体,虽然他们已经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但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需要社会各团体或个人的帮助。佛教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政府分忧,为民众解难,坚持走服务社会,利益人群之路,把佛教“慈悲济世,利乐众生”的理念植入人心,融入生活,积极倡导“好事大家做,善行众人修”。佛教团体对贫困、残障、孤寡、灾民等群体的关怀和救助,是其“爱国爱教”精神的充分体现和生动展示。

佛教修行的目的,在于成佛;成佛的目的,又在于利益众生。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因此,大乘佛教中,大力提倡“饶益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萨行愿,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同时,圆满成就佛果。换言之,利益众生,既是佛教修行实践的旨趣,又是开展社会服务事业的根本理念。

从上述理念出发,广大的佛教信徒,在海内外许多地方开设了如孤儿院、安老院、福利院、义诊医院等社会福利慈善机构,积极地投入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广泛开展了救灾济困、抚孤助残、帮老助学等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服务理念。如福建厦门南普陀寺专门成立了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把灾难救助、希望工程、义诊施药和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以及印经弘法,倡导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作为日常生活的本份事,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中。他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如同“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哪里有困苦,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服务的身影。南普陀寺慈善会创办十年来,在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江西、江苏、四川、黑龙江、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开展了多方面的救助活动,真实地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

理论离不开实践。佛教的社会服务理念只有融入在利益众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升华。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都难以很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只有相互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促进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的发展和发扬。合作不仅能密切各团体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还可以改善慈善活动的能力,扩大慈善活动的影响,使之能够更及时更有效的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服务社会,利益众生”是崇高而庄严的事业,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随着社会服务理念的深入人心,多种形式的慈善团体不断涌现和慈济活动的广泛开展,社会上更多爱心人士的心被凝聚在一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服务实践之光,必将普照大地,超越国界、种族、宗教和团体;社会服务实践的温暖,也必将抚慰世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齐同慈爱济世利人

道教是积极入世的宗教,道教是与人方便的宗教。长久以来,它适应社会、融入生活;服务人群、与时俱进。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典和教义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如“济世利人,欣乐太平”的社会责任意识;“齐同慈爱,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清静为正,俭让不先”的精神境界;“积功累行,无量度人”的行为原则;“抱朴自然,为而不争”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在《道德经》、《度人经》和《太上感应篇》等道教经典中均有阐述。

社会在发展,道教要适应;继承与弘扬,服务是关键。我以为,道教在新的世纪如何准确定位,如何正确把握道教社会服务的特点与优势,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道教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摆在每一个道教徒面前的重要课题。多年来,江苏茅山道院秉持道教社会服务的理念,继承和发扬道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留给了我们不少思考和体会。

茅山道院位于江苏省东南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恢复开放的21处道教重点宫观之一。茅山道院正式开放以来,一直以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道教文化、努力服务社会为宗旨,谱写了一篇篇弘道利民的华章。

1989年至1999年,是茅山道院恢复和发展时期,尽管条件有限、财力不足,但我们仍在搞好宫观修缮和道院自养的同时,不忘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服务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茅山道院共捐助人民币378.4万元,用于茅山风景区道路建设、修建茅山老区农村道路、抗洪救灾、助学兴教、支援苏北贫困地区等。在当时经济尚不宽裕、道观修复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茅山道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道教济世利人的教义思想,齐同慈爱、无量度人、回报社会。

进入新世纪,茅山道院实行了一系列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的宫观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自养能力。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道院年自养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并以每年100万元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跃居全国宫观自养前列。与此同时,茅山道院文化研究、对外交流、斋醮科仪、道教音乐等方面的工作也同步推进。“致富思源”,茅山道院的各项工作虽然有了长足进展,但是我们不能自我满足、不思进取。在服务社会、造福众生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可做、要做、待做。2002年3月,为了进一步做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茅山道院慈善基金”应运而生,并经批准正式成为江苏省句容市红十字会团体会员。道院在自养收入中专设慈善基金,其宗旨为:继承和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大力倡导和践行道教教义思想;博爱弘济、广施慈善、扶危济困、尊老帮残、助学恤孤、赈灾救难;修桥铺路、解救病患。

近年来,茅山道院开展的慈善公益活动有:资助茅山周边六所小学、中学三好学生和贫困学生;开展“爱心献功臣”、春节送温暖、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共同抗击“非典”活动;支援茅山集镇安装有线电视、茅山风景区仿古改造工程、甘肃民勤道教生态林基地;捐助白血病患者,因车祸致残村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等,各项捐赠约300万元人民币。同时,我们还积极开拓服务社会的新途径,主动同香港谭兆慈善基金和茅山道院的海外道教支脉香港道教一湾圣坛一起,在支援内地教育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仅从2001年至今,由茅山道院牵头联络,会同香港道教一湾圣坛一起,先后为江苏句容市茅山镇中心小学、袁巷镇中心小学、青海省西宁城北区双苏小学和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捐建教学楼4幢,共捐助人民币98万元,受助学校均设立助学基金,共计受助贫困学生152名(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学生57名),四年来已捐出助学基金22万元。此外,句容市道协的每位理事,茅山道院的部分道职工,这些年来还积极参与在宫观内开展的“助学扶贫结对,奉献一颗爱心”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活动。

今后,茅山道院一定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道教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理念和传统,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用行动来践行,用时间来验证。

两世吉庆服务社会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研究部主任张广林

伊斯兰教是主张两世吉庆的宗教。《古兰经》说:“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份。”(28∶77)在这一教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各族穆斯林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实践,研究和开发自然,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营造美好的现世生活。

《古兰经》说:“我在大地上为你们和你们所不能供养者而创造了许多生活资料。”(15∶20)

真主不仅造化了人类和天地万物,还给予人类智慧,使人类能够认识真主,认识自然界,并寻求真主在为人们创造的种种恩惠。开拓进取,努力创造现世的生活,是每个穆斯林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们把自己的信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践行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各族穆斯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本着虔诚敬意,服务社会,团结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建设美好的现世生活。各地伊协组织和清真寺积极鼓励和支持穆斯林适龄学生接受国民义务教育。为提高穆斯林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聚居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他们捐资兴建和维修校舍,为孩子们解决学费之需。如甘肃省广河县西川清真大寺就坚持助学多年,每年从清真寺的费用中捐赠10000多元给家境贫困的学生,使这个穆斯林聚居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一些清真寺还积极帮助政府解决穆斯林老人的赡养问题,他们与民政部门配合开办穆斯林敬老院等福利机构,使穆斯林老有所养,减轻了社会负担。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我国各族穆斯林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突出,各地不断涌现出经济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的穆斯林企业,他们为带动本地区穆斯林企业发展,改善穆斯林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我国基本上不向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出口牛羊肉类食品,近几年,各地伊协和清真寺与当地穆斯林企业合作,由伊协和清真寺监制牛羊肉类食品的加工,获得了国外穆斯林的信任,每年我国大量向这些国家出口清真肉类食品,为国家的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2000年新疆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穆斯林群众受灾害影响,缺医少药,日常生活出现困难。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中国伊协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关心和帮助下,把宗教界捐赠的价值300万元的医疗设备送到南疆各族穆斯林群众手中;与此同时,各地穆斯林也纷纷捐款捐物,使受灾群众顺利度过了这场灾难。

我国各族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着行善助人、扶困济贫的精神为国家减轻负担,这是对伊斯兰教优良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古兰经》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8)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不但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还要以自己的美好行为,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服从执政者的领导,团结周围的人们,共同营造现世的生活。伊斯兰教反对消极的人生观念,穆斯林热爱生活,永远憧憬未来,这是他们生活的真正目的。

国家的发达,民族的兴旺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和责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离不开广大穆斯林的积极进取和辛勤奉献。我国穆斯林大多居住在边远的贫困地区,那里的经济还不发达,生活水平还较低。我们衷心希望我国2000多万各族穆斯林弟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两世吉庆,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尽早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光作盐荣主益人

北京天主教爱国会常务副主席石洪喜

天主教的社会服务理念,是其基本信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主教会将“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作为基本戒命“十诫”的总纲。要求基督徒以“爱天主”为最高的追求,以“爱人”为爱天主的具体见证。因此,“爱人”被视为基督徒道德实践的核心精神,而“服务人”、“服侍人”成为效法基督的最充分的体现。

《圣经》中对基督教“服务人”、“服侍人”等有大量的记载。耶稣明确宣称:“我来是为服侍人,而不是受人服侍”。他临终前告诫门徒们:“你们要相亲相爱,

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圣经》中保禄宗徒强调对他人的爱满全了整个法律,也使基督化的生活得以圆满。他指出对他人的爱是圣神赐予的第一个恩惠。根据教会信仰的精神,一切人都是来自天主的,都是天主所造,彼此都是弟兄姐妹。因此,爱人就是爱天主,爱自己的弟兄姐妹就是爱所有的人。特别强调基督徒要关爱穷人,扶助困难者,援助不幸的人,耶稣说:“你们为我最小的弟兄所做的,就是为我所做。”天主教将这种爱说成是“天主之爱”、“基督之爱”。出于这种天主之爱而对人的服务或服侍,是基督徒的最大善功,是最终得到天主救赎的途径。

天主教的社会服务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各国各地教会组织,都将开展社会服务做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信仰实践。在国外,教会办学校,办医院,举办慈善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天主教会自50年代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以后,根本上摆脱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控制和影响,使爱主爱人的理念和实践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积极倡导和推动的神圣事业。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国天主教会在福传牧灵事业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社会服务事业。80年代初,傅铁山主教就在北京教区要求神长教友积极实践“荣主益人,服务人群”的宗旨,热情参与首都的“两个文明”建设。教会团体在指导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注意引导他们将爱主爱人、爱国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服务人群、服务社会作为见证信仰的重要实践。进入90年代,傅铁山主教又提出“五型教会”的思想,即在完善“圣事型”教会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服务型”教会、“道德型”教会、“文化型”教会和“民间外交型”教会,使天主教积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以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傅铁山主教等教会领导人和教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20多年来,中国天主教的社会服务事业取得积极成效。

服务首都大事。处于首善之区的北京天主教会,热情参与国际性的社会活动,先后为参加亚运会、世妇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外宾提供宗教服务,赢得国际友人的美好赞誉,为这些活动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傅铁山主教曾几次致信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表达中国天主教徒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和对于北京申奥成功的热切期望。2000年12月,北京教区举行“支持北京申奥求恩祈祷”和千人签名活动,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参与济困赈灾。多年来,各地天主教会积极参与社会济困赈灾活动,为遭受灾害的同胞捐款捐物,为困难地区打井修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帮助下岗者求职就业,等等。

热心救助失学儿童。各地教会积极动员信徒群众救助失学儿童,捐资建立希望小学,扶助农村教育事业。

兴办慈善机构。近些年,各地教会组织举办了大批医疗诊所、孤儿院、残婴院、安老院等慈善机构,上千名中青年修女参与了此项服务。

近年来,各地天主教会还十分关注艾滋病患者和麻风病患者群体,派出神父、修女和教友看望和慰问他们,并热情参与对艾滋病患者和麻风病患者的救助事业。2001年11月23日,北京教区与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联合举办了“关注弱势群体,为麻风病人献爱心募捐义演”,傅铁山主教和吴阶平副委员长出席并亲自为麻风病人捐款。这次活动获得捐款近10万元,全部用于麻风病人的救助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天主教神长教友为各种慈善事业及赈灾活动捐款达5554万元,衣物70余万件;捐建希望小学60多所,资助失学儿童及大学生3630多人;建幼儿园22所,诊所174所。我国天主教会积极服务社会的善行义举,塑造了中国天主教会的良好形象,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杭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纵观基督教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在传扬福音同时,宣讲基督里“神人和好”的信息,践行“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理念,使更多的人群感同身受到基督教爱的真谛,以达到全人类公义、平安和谐、发展的美好境界。

在中国基督教会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事工中,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作为基督教性质的社会服务团体,日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有因地制宜创办的“社区服务中心”及为失学儿童创造重新学习机会的“希望书库”,亦有为下岗待业人员免费培训和指导就业的“爱德电脑培训中心”;既有帮助矫正心理障碍人员的“心理诊所”,及为救助贫困大学生捐款千万元设立的助学基金,亦有为社区残障人士及病瘫老人捐赠轮椅;既有与教会、基督教女青年会联合开办的“亲情老人服务中心”,亦有为引导青年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的“光盐联谊会”等等。杭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开展的这些事工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参与,使他们看到了基督教服务社会的荣光。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充分肯定,为我们开展社会服务提供长期可以使用的场所。浙江省及杭州市残联命名我会为“残疾人电脑培训基地”,杭州市文明委命名我会社区服务中心为杭州市第二批“雷锋角”。这些肯定和荣誉,将鼓励我们更好地把社会服务事工做好。

我们本着服务精神竭力所做的事工,既针对了社会部分弱势群体的需要,又见证了基督教爱的真谛,亦体现了基督教关怀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体现,为此我们引申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社会服务见证了基督教爱的真谛。我们肯定基督教对社会有着影响。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基督教只限于救人的灵魂,与社会服务无关,那么,这是一种无知。如没有善行对人群服务,就不可能体现基督教徒重生的生命,就无法见证基督教爱的真谛。正如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所强调的:“圣经中有许多教导,都是在讲一个基督徒如何去做与人有益的事情,在常有的信、望、爱中,爱比信和望更高,爱的超越,是使更多的人看到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爱的真谛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和平、欢乐、同情、宽容与和解。社会服务也就自然成为基督教爱的传递的载体。

2、社会服务体现了基督教关怀的社会责任。从基督教信仰出发,关怀人群,协助和解决人的困难应成为基督徒的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既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应以仆人的身份而不是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通过直接面对弱势群体,努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为和睦、融洽,亦是表达信仰和结好果子的方式。基督教有了身教且有言传的善美作为,就能更好地体现基督教关怀的社会责任。

3、社会服务也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体现。从历史长河中看,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它长期根植于社会人群,必然与社会各领域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以爱和关怀的善行美德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基督教更要以社会服务的方式,感召和影响社会人群,藉着基督教光和盐的作用,使人们看到基督教不是与社会背离的宗教,而是给人们和谐相处带来喜乐平安、使人们心灵得到慰藉的宗教,并由以起到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作用。

丁主教曾经指出:社会服务事工对于中国教会发展极为重要,基督不应仅仅是存在于人头脑的信仰,同时,这一信仰也须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丁主教还强调,让更多的人看到教会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使教会在服务社群的事工中与人民、社会不可分割。透过上述对基督教社会服务内涵的表达,我们对丁主教的精辟阐述有了更为深刻的领会,从而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信念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