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意义
时间:2022-08-25 01:24:00
导语: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红旗文稿》2003年第一期作为特稿,发表了叶小文同志的《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这一重要文章。该文集中反映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在全面系统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特别是反复学习和领会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这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深入的一个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仅一贯高度重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而且高度重视宗教理论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随着宗教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党和国家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1982年的中共中央19号文件,在拨乱反正的历史条件下,全面阐明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特别是近十三年,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又有了重大创新,主要反映在2001年12月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长篇讲话和《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之中,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规律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认识,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提出了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从内在的逻辑上进行梳理,如何用一个恰当的概念或判断加以概括,进行理论政策体系的建构问题,对这项工作,党和国家实际上已经在着手进行。1993年11月,同志提出了做好宗教工作著名的“三句话”;1994年7月,李瑞环同志在与新形势下民族、宗教问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将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概括为八点,还特别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要求中央统战部等有关部门认真加以研究。2001年初,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李瑞环同志又进一步将上述八点内容充实为十点,这十点作为党中央的认识又反映到2002年初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的文件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四次提宗教问题,并将今后国家宗教的工作方针政策概括为“四句话”。
《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在理论上的价值就在于以十分简洁的论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由此凸现了我们党的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创新,确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大体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以同志的讲话精神,对完整体现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的十点内容加以充实和完善。(见《红旗文稿》2003年第1期第18页)。第二,简明地揭示了十点内容的逻辑关系;立论的基础是宗教问题最重要的“三性”(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特殊的复杂性),根据“三性”确立了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四句话”),由此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基本架构。“三性”和“四句话”的对应关系是,根本是长期性着眼于宗教的规律,因此基本方针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总论性质;关键是群众性,要求在宗教工作中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因此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权利,以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特殊的复杂性在于强调上述工作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进行的,因此基本方针就在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以保证宗教活动的合法进行和健康发展。理论观点和工作方针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指导实践才有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是国家宗教局的领导立足于进一步作好宗教工作提出来的,立意十分明确。因此,它必然具有不同于学术界和其他有关部门对该问题研究的特点。它不仅在理论上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能直接指导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从宗教工作的实际出发,要求各级宗教工作部门的干部在全面深刻把握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前提下,重点抓住宗教问题的“三性”,深入落实做好宗教工作的“四句话”,理论、政策、法制、工作重点、工作方法以及实现目标都十分简洁、明确,便于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掌握、贯彻。“长期贯彻‘四句话’,全面深入抓落实”,已成为宗教工作战线广大干部的共识,必将推动宗教工作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