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宗教观览

时间:2022-08-25 01:04:00

导语:艺术与宗教观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与宗教观览

宗教与艺术,是人类社会两种古老的意识形态。至于谁先谁后,谁派生谁,众说不一。而学者们的考证证明,二者谈不上谁产生谁,谁比谁老。从宗教史上看,人类社会并不是从一开始便有宗教的,整个猿人阶段并没有宗教,宗教史上称为“前宗教时代”,因为那时的原始人思维低下,语音简单,浑浑噩噩,没有能力思考自己与自然界关系的问题。同样,那时候的原始人也没有艺术,也可以叫“前艺术时代”,因为当时人们的头脑达不到审美的水平,他们似乎也灵巧不到能进行艺术创作。

人类在古人阶段才发展到产生宗教的观念与进行宗教崇拜的阶段。现今所发现的欧洲尼安德特人和中国山顶洞人的遗骨按一定方式排列,而且伴有随葬品的遗迹表明,他们有了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而为死人放进那些磨制光滑、有刻纹的石器、石珠和穿孔兽牙以及用红色赭石描绘的道道横条、丝丝斑点,既反映了原始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想法,同时也是他们创作的原始艺术品。请看:原始宗教观念需要用崇拜的方式(例如尸体的有规则摆放和放进死者的生前用品)进行表现,而为着宗教崇拜的实用需要所制作的“作品”却同时又成了有创造性的艺术品。宗教观念通过含有艺术创作在其中的崇拜仪式去反映;而单纯作为审美而存在的艺术品在当时还不能存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宗教与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同时出现,紧密联系的关系,黑格尔说的好:“较早阶段的宗教是一种艺术及其感性表现的宗教。”

但是宗教和艺术并不是划等号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一面(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不同的一面(反映形式各异),而互相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时间地占据过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而艺术的创作世界观、指导思想、创作契机和艺术内容就不能不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同时,宗教作为凌驾一切之上的意识形态,它的普及和发展,也必须靠艺术这种最直接、最动人、最吸引人心的世俗形式。宗教的神学之光与艺术的审美创作一旦结合起来,便在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留下许多稀世珍宝,即宗教艺术。同时,还必须看到宗教与艺术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抑制的一面。某些宗教教条的禁忌,束缚了艺术的自由创作;而各种世俗艺术及无神论思想的艺术创作,自然也对宗教的发展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简要地说到此。下面,着重谈谈宗教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哪些重要的积极作用。

先看看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巨大作用。

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从被罗马帝国尊为国教后,它的“基督信仰”的宗教世界观就成了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基督教的思想特别是它的经典《圣经》的题材、故事、格言、乃至语言和表达手法便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契机与丰富题材。在文学方面,宣传《圣经》内容的“圣经文学”以及中世纪一统天下的宗教戏剧、宗教诗歌统治了当时西方文学的舞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文学虽然不再是宗教文学一家,但许多文学大师的巨著就其主题思想、情节构思、作品寓意、写作手法等而言,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基督教特别是《圣经》的影响,它们中有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大文学家但丁的长诗《神曲》,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19世纪德国文豪歌德的《浮世德》,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在绘画方面,西方绘画的题材无疑是多样的,有神话传说、民族风情、宫廷生活等,但反映更多、影响最大的则当属基督教传统的主题。它们有早期的墓窟壁画、为《圣经》所作的插图、为教堂装饰用的镶嵌画、祭坛画、玻璃画(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又分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在难以计数的这类绘画中,不乏传世之作,而名声显赫的则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其最,例如达?芬奇取自《约翰福音》13章的《最后的晚餐》,这是为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完美的主题与艺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绝世佳作。又如米开朗基罗的取自《圣经》的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这是他用了近5年的时间在长40米、宽14米、距地面高20米的大天顶上创作的伟大作品,为此,拉菲尔(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曾说:“米开朗基罗是用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在雕刻方面,西方众多的教堂、宫殿等建筑上遍布了造型精美、风格各异的雕刻作品,其中所涉及到的题材,也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它们著名的有10世纪德国科隆教堂的《耶稣在十字架上》、11世纪法国图卢兹的大理石浮雕像《荣耀归于宝座上的基督》以及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上的10块浮雕《约翰救灾》,而堪称顶峰之作的则是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悼基督》、《大卫》和《摩西》,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在音乐方面,西方音乐更与基督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古典和现代乐曲都以基督教的内容为主题,《圣经》中的《诗篇》、《雅歌》本就是歌曲,作为宗教礼拜时的赞歌。教会音乐不但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的众多珍品中,基督教传统为它们提供了题材,也为音乐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激情,许多音乐大师创作了宗教题材的乐曲,如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橄榄山上的基督》和《庄严弥撒曲》,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和《圣保罗》,以及深受人们喜爱且广为流传的由摩尔作词、葛路伯谱曲的圣诞颂歌《平安夜》等。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无法深刻领会和欣赏西方音乐。

在建筑方面,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在西方宗教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有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情绪效果,教堂采用圆形穹窿屋顶,象征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渺小,中心式封闭的教堂给人以在上帝怀抱中的感觉。拜占庭式教学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堂。罗马式教堂平面是纵长的拉丁十字架形,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半圆形拱环,以及层层叠叠的连拱柱廊。意大利比萨大堂是它的代表。哥特式教堂的特点则是高耸,运用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和修长的立柱,增加建筑物的高度,特别是它采用彩色玻璃花窗以增添神圣感。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大堂、德国的科隆大堂等。基督教建筑对西方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看看佛教和道教对东方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及中国、日本、朝鲜等,而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东方的文学艺术发展中,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学上,佛教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佛教数以千卷的宗教典籍有许多本身就是上乘的文学作品,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而《百喻经》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人所喜爱,《本生经》、《本生谭》作为叙述佛陀前生的典籍,本身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佛典中大量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同样是文学佳作;另一方面,上述多种题材的佛教典籍传到亚洲国家后,佛典中那些独特的意境、独特的文体、独特的命意谴词方法,给各国的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风气,它们与各国的传统文学形式相结合,又产生一批著名的文学作品,这在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尤为突出。以中国为例,晋、唐小说受到《维摩经》、《百喻经》影响很大,而中国的通俗文学平话、戏曲等则从佛典中的俗讲、变文中吸收到许多营养;再一方面,佛教的世界观诸如因果报应等思想则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诗人和小说家,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影响的痕迹,在《红楼梦》这样著名的小说中,那种人生痛苦、富贵无常、诸化无我、一切皆空的佛教世界观更是随处可见,乃至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弃而为僧”。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样是很大的,这主要是道教的神仙观念影响了中国的诗歌、戏曲和小说等。在唐诗、宋词中,包括李白在内的许多大诗人在其作品中都渗透着渴望成仙得道、飘逸隐遁的道教思想。而流传民间的戏曲中神仙道化剧数量甚多。至于反映神魔之争的小说也很盛行,《封神演义》是其主要代表作。

在美术方面,早期印度佛教为纪念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均立有石柱,建有佛塔,柱顶上雕有精美的狮、象、牛、马等图像,佛塔则镌刻有各种浮雕图案。此外,印度佛教还创造各种佛陀的形象,达到很高水平。早期的佛教美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这在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壁画上表现尤为突出。到唐代,中国化佛教美术确立,著名画家吴道子的数百幅佛画,成为艺术珍品,莫高窟的唐代壁画更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作。宋之后盛行泥塑佛像,亦是中国佛教美术的特有风格。现今仍保留的高71米的四川乐山弥勒佛像,以其雄伟巨大,在中国名佛中占据首位。承德普宁寺内高22米、用百余立方米木材雕成的观音佛像,为世界木雕佛像之冠。而用整根白檀木雕刻的地面高18米(地下8米)的北京雍和宫内的木雕弥勒立佛像,则堪称世界之奇。此外,藏传佛教中的金铜佛像、木刻版画佛像以及塔尔寺的酥油花,都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美术作品。

不仅佛教美术在中国美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道教美术同样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美术在早期曾受到佛教美术的影响,如对道教神仙的制作和绘画上吸收了头部添圆光的手法等。但是,它在道教的宗教神学思想指导下,运用中国绘画的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主要是在神像的绘制上,无论是衣冠、形态和颜色的运用上均有具体的规定,大量的绘画、塑像、石刻、壁画见于各地的道观、石窟、古墓中,突出的代表作如泉州清源山巨型石刻老君像、山西永乐宫内长90余米、高4米多、绘有286尊神像的壁画等。此外,历代文人画家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为题材的道画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宝库,晋代顾恺之、唐代吴道子、张素卿、宋代武宋元、元代颜辉、明代吴伟、清代金农,以及当代张大千等画家都有这方面的传世之作。

在建筑方面,佛教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佛教寺塔。古印度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塔多不胜数,但现今保留不多。可是,在东南亚,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和艺术瑰宝。日本、朝鲜雄伟壮丽的木结构佛寺,在世界建筑史上同样闻名遐迩。佛教建筑传入中国,一方面保留古印度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新风格,其中敦煌、龙门、云冈的佛教石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而中国的佛塔除有古印度式样外,也有纯中国的楼阁样式,中国各地多有的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琉璃砖塔等成为中国建筑的珍品。此外,体现在北京雍和宫、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上的藏传佛教的建筑则又另具特殊民族风格。

道教为进行宗教活动而建筑的道观,除采用传统的中国院落建筑形式外,在总体布局、体量、装饰、用色等方面,注入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了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等4部分组成的建筑群,现存的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成都青羊宫、北京白云观等均是典型代表。

在音乐方面,佛教有现通称为唱念的梵呗和佛曲等形式。梵呗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历代皆流传,用于讲经仪式,近代禅林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赞”等流行。佛曲为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传入中国后,到唐代又配以笙笛,现则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佛教古乐传入日本,对日本“雅乐”的韵律亦有重要影响。

道教音乐用于斋醮等宗教活动上,它的内容主要是赞美神仙、渲染镇煞邪魔的威武气势,表现喜庆和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等,在形式上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吹打乐合奏等,声乐体裁主要为“颂”、“赞”、“步虚”、“偈”等格式。道教音乐由于不断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各地均有不同调配曲,显得丰富多彩。中国的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在宗教界和音乐舞蹈部门的收集整理下,将会继续流传和发展。

最后,看看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和东南亚文学艺术的影响。

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的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世界,还有东南欧、东南亚等地。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世界的语言文学的影响,莫过于《古兰经》。阿拉伯语的《古兰经》,本身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散文式的阿拉伯文献。它汇集了阿拉伯世界的神话、传说、历史、风俗、人情、法律、道德等内容,它韵律感人、节奏明快、修辞凝炼,是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它也曾是阿拉伯世界唯一成书的阿拉伯语和宗教课教材,对阿拉伯语的统一起了巨大作用。后来的伊斯兰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有很多创作题材即取自《古兰经》的一些命题和典故,使其在阿拉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伊斯兰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苏非文学,这是一种脱胎于阿拉伯文学而由苏非神秘主义教派领袖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信仰、思想、感情的文学。由于它有超越传统的想象力内容和新的艺术手法,使阿拉伯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绘画方面,伊斯兰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伊斯兰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是将宗教神学信仰、科学的几何原理和特有的色彩融于一体。它超乎三维空间,极富幻想和抽象,例如绘制装饰图案多采用花叶饰、几何图形饰,它们以伸向无限,象征宇宙的苍茫。伊斯兰绘画在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又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支系。阿拉伯风格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优美的文字书法和宗教的上天使命完全融汇而著称;土耳其风格则以鲜明色彩、突出的主题见长;而波斯风格是以诗情画意而突出。谈到伊斯兰艺术,不能不提到伊斯兰文字书法。由于传教的需要和怕出错误的心理,伊斯兰教特别强调正确誊抄《古兰经》,随之发展了伊斯兰书法。穆罕默德的传人阿里曾说:“一手好字将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伊斯兰书法不但强调正确,而且强调美的享受,并把书法艺术融汇到绘画、雕塑、建筑、彩陶,编织等工艺上,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又与各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例如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美术中花卉、瓴毛、人物等艺术,使伊斯兰书法传统的库法体发展为花卉型、攀缘型、丝绒型等,再以镏金术、金银丝嵌、贝壳珠宝镶嵌等美化,形成光辉夺目的伊斯兰艺术。

在建筑方面,为伊斯兰教服务而发展盐业的建筑也独具一格,它主要见于清真寺、礼拜堂、宗教学校、苏非道堂等。它的建筑风格多样,如土耳其多为尖塔林立、多拱顶,北非的宣礼塔为方形,叙利亚为多边形,而印尼的清真寺则无尖塔。在中国,又与传统的中国建筑艺术相结合,以礼拜殿为主,有些则衬以楼亭堂室,著名的有北京牛街礼拜寺和东四清真寺。

从以上概要的观览,可以看出,宗教与艺术有密切关系,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艺术成为多姿多彩的瑰宝。只要我们转变思想,开拓眼界,不断挖掘,那么,在宗教艺术的宝库中,我们将会发现,里面有巨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