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媒信息大学英语教育创新
时间:2022-03-31 09:11:18
导语:浅谈传媒信息大学英语教育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阐述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传媒信息是如何影响当代大学的英语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育在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途径。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将传媒信息时代下的新技术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开拓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教育创新
英语作为美国等国家的官方语言,却因其独特的地位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受到重视。放眼当下,及至未来,我国正在并有意永久立足于世界的舞台,因此更加大力地将英语技能作为选拔人才的一杆标尺。随着我国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各考试中对该门语言的占比快速增长起来,同时中小学和大学等教育机构相关英语教育的规范也逐渐受到优化。结合现行的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来看,在优化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针对传媒信息时代下大学英语的教育创新展开讨论。
一、我国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结合实际情况,从体制、存在问题、面临问题三方面入手,开展分析与阐述。1.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我国自建立教育体制时起便一直秉承着以书面成绩为判断标准的应试教育方针,主要特点是注重笔试而忽略对于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导致最后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致使国内不同地域的学生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也存在极度不平均的现象,大多内陆城市因地区闭塞,同很多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不能获得更多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最后的结果就是内陆城市的学生仅通过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来进行学习甚至连基本的听说练习都难以得到保证,“哑巴英语”因此流行于世。2.我国教师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教育体制里,对于教师的评估多是以资历和教育经验作为标准,并且宣贯培养高分人才的理念,忽略了当下的时代背景或许并不适用过往的教学方式这一事实。年轻的教师又往往过于遵守高资历教师所传授下来的经验,一心追求以培养高分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故而很难进行自我创新,创建出一个符合时代潮流,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结合现行的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来看,在优化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3.我国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因地区差异导致学生间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不平均,造成不同地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差异的结果。同时,基于外来先进教育理念的冲击,使各地区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因为过于频繁地接触国外信息,自发地认识到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加强了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内陆的学生正好缺少对于英语交流作用的认识,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只追寻高分结果,难以自发地进行英语学习,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因文理分科而让学生产生的学科占比思想偏差让文科生相比理科生要更加重视英语学习。以上种种现象,无论哪一方面都严重阻碍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传媒信息时代如何影响大学英语教育
所谓的传媒信息时代就是在当下以高速发展和变化的信息传媒作为传播工具的时代。利用新技术,如传媒、信息等,将文字、图像、影音及其他各类信息通过互联网等快速传播媒介,及时、直观地将内容传递给观众,以满足观众的需求。鉴于新时代信息传媒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将英语的教学与学习与之相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的。1.传媒信息时代如何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方法。传统的英语教育方法多是通过传授书本上固有的知识,以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为主导,迫使学生在固定时间及地点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随着传媒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彩的图像影音逐渐走进了英语教学的课堂,形式上极大地丰富了其教学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字母组合式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或现实生活场景相联系,把对英语的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日常使用英语的能力,使英语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同时教学和学习英语的时间及地点更加灵活,让教师可随时随地“教”,学生随时随地“学”。2.传媒信息时代如何影响大学英语教育环境。以往的英语教学环境过于死板,通过传媒信息技术引入多方位展示手段,如将黑板书写改为形式多样的PPT投屏,加入视频情景引发学生联想,增添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创新。3.传媒信息时代如何影响大学教育理念。我国教师一向以单方面的讲述书本内容为主要教学模式,缺少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难以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随着传媒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改变以往主动灌输知识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这种教育理念的盛行极大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信任,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朝着更加稳固的方向前进。4.传媒信息时代如何影响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所谓教育创新就是打破常规,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过时的东西,吸收新的规范和部署要求,从而创设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一点上,信息传媒技术的引入就有利于拓展教师的思维广度,多样的技术及信息的传入给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新鲜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加强引入了课外教学知识,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带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如何在传媒信息时代进行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创新
面对传媒信息技术的传入,我们应该顺应其发展的潮流,要勇于接受新的事物,同时要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现实相呼应,将书本知识以图像、影音等方式更生动直观地传递给学生。1.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区分出好的、适合学生的内容,同时掌握相应的教学设备操作技术,从而可以多方面地以不同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段英语对话练习中,除投射在屏幕上的原文对话以外,教师还应对其进行翻译,并且列举出文中本次课堂学生应该掌握的单词及语法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纠正学生的发音,教师还需要播放适当次数的配套音频及发动学生共同进行朗诵练习。甚至可以在原来的对话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今日所学的词汇及语法进行发散练习,自己创造情景对话。这样做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外,还能有效提高其口语水平,为今后的英语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或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情境演练、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便更好地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与提升自身的英语技能水平。2.改变教学理念。应试化教学理念即便到了大学也依旧延续着,只是学生多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并不是说我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理念,而是区别于初高中那种为了考上大学必须选择学下去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大学生因为没有自己的目标,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动力,最终选择放弃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改变教学理念就势在必行了。要摒弃“填鸭式”教学,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在规范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同时,给教师最大化的自由,鼓励其在基本的教学大纲中引用传媒信息技术,扩充和更好地衔接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引发他们发现和研究事物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英语。3.加强教师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向努力的一个过程,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很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学生的内外学习驱动力等。其中,除开前两项,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想让学生学好英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外,老师能否结合学生个体的不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结果的好坏。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前期的学习有可能造成了他们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自身与优秀学生间存在的差距产生自卑感,这种无处寻求帮助的感觉继而会引发焦虑等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相关心理学学习中获取灵感,时刻注意此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及时排解难题,梳理心理问题,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更好地归纳分析他们的长短处,通过夸赞他们长处来唤醒学生的自信;运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推动他们积极面对困难,直面短处,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问题,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陌生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心理,通过转换或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多夸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便传媒教学手段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传媒信息的高速发展,以教师单方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国家对于掌握英语技能的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也意味着当代大学英语教育不能完全延续以往的教学经验,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新技术,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大学英语教育创新。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手段,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达到师生间地位的平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英语各项水平的综合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嘉铭.浅谈大学英语教育在传媒信息时代的发展创新[J].才智,2018
[2]陈娟.浅谈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创新[J].英语教师,2016
[3]李娜,张淳,孙景贤.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度的研究[J].才智,2019
[4]程帅,韦子瑜.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应用性探究[J].才智,2019
[5]刘清波.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职业素养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9
[6]郭磊磊.关于大学英语教育现状的相关问卷调查及分析[J].才智,2019
作者:赖韵臻 毛丽素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 上一篇:大学英语微课设计与运用
- 下一篇:跨文化传播艺术设计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