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多模态学习圈实践分析
时间:2022-12-04 03:45:19
导语:大学英语多模态学习圈实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多模态教学已成为国内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教学只是学习生态圈中的一环,构建教师课堂多模态教学、学生学习成果多模态输出及评价方式多模态的完整的学习圈才能全方位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以“中国文化英语赏析”课程为试点,进行16周多模态学习圈试验,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多模态学习圈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多模态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这种模式能从不同方面提升英语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学习圈;课堂教学;学习成果输出;评价方式;问卷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法与理念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国内,外语课堂的多模态教学已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耿敬北等[1]以“多模态”“教学”为关键词对2007—2013年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进行搜索,将所得文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呈多维度,实证研究偏少。近年来,多模态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热点,研究论文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2—3]。毋庸置疑,以培养沟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外语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多模态性,它涵盖内容广泛:既包括教师上课使用的PPT课件、多媒体影音资料、投影、网络远程教学、网上资源共享等现代媒体技术,又包括教师的手势、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但学习的发生不仅仅通过教师的授课和组织来完成,它还涉及学生的课上课下学习、学习环境、评价体系等其他因素。因此,建设一个教师多模态授课、学生多模态学习、学习成果多模态输出、评价方式多模态的“多模态学习圈”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多模态外语课堂研究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多模态话语[4—5],多模态课堂口头报告行动研究[6]及通用英语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7],尚没有针对大学英语尤其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进行的专门研究。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隶属于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是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结果。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尤其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对通用英语的认同度越来越低。为应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国家外语教育战略,结合社会对学生外语水平的需求,开设相应的后续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接轨”[8]。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为了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而开设的拓展课程,主要有三个方向:专门用途英语(ESP)、分科英语及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与通用英语相比,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特点是以内容为依托(Content-based)、实用性强、教学/学习目的明确、难度更高。“中国文化英语赏析”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中开设较多的通识类课程,也是学生最希望开设和接受度较高的课程之一[9]。学生选择本课程的主要出发点是:学习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进而提高整体英语应用能力。本研究旨在介绍英语多模态学习圈的构建模式,并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以“中国文化英语赏析”(以下简称中国文化)为代表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多模态学习圈的接受度及教学效果评价,以期进一步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并为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一、多模态学习圈的构建
外语课堂的多模态性已经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10—13],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关注课堂教学多模态性的某一个方面,忽略了多模态学习的多维度性。多模态学习不仅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还包括学生学习成果输出及评价方式的多模态,三者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最终促进学习的发生(见图1)。1.教师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教师课堂教学的多模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教学方法的多模态和教师的多模态话语。教学方法的多模态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目前,多媒体设备和PPT已成为外语课堂的标配,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从内因入手,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乔伊•瑞德(JoyReid)对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感官,并以此为基础将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动觉型、读写型、小组型及个人型,并指出大多数学习者兼有多种风格[14]。她对每种学习风格的特点及优势、劣势都进行了详尽分析,指出学习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偏好,多渠道接收信息。作为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课堂上学生不同的学习偏好,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活动。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每次课教师都要考虑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活动进行多模态授课,既要有PPT展示,也要有视频或音频,还要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动手动脑去做,并适当地开展小组活动,并将这些学习形式交替开展,避免出现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失去兴趣的情况。教师的多模态话语内容比较广泛,既包括微笑、点头、目光交流、和蔼可亲的态度等非语言表达,又包括鼓励、恰当的提问及反馈等语言表达。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在教室内不停走动,以形成关注圈(AttentionCircle)吸引坐在后排或角落中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学习成果输出的多模态。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即输出的质量。多模态课堂的学习成果输出不再局限于听写、作文、翻译等书面形式的作业,更注重用其他多种形式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口头陈述、视频制作、复述故事、思维导图、角色扮演、戏剧改编与表演等。在中国文化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布置传统的书面作业,更要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指令做中国文化相关主题的课堂汇报(ClassReport);讲到传统故事及历史典故等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进行复述或改写,甚至几名同学组成团队进行戏剧改编与表演;复习时,要求学生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总结,尤其欢迎使用思维导图等图形记录册(ChartOrganizer)形式。程晓堂[15]等学者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英语教学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高尚文化品格的树立、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模态学习成果的输出,学生在操练语言能力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也有助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3.评价方式的多模态。评价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对学习有重大反拨作用。迄今为止,大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形式与作用已有诸多相关研究[16—18]。在中国文化课程中,自评、同伴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交替使用,以保证评价起到促学、导学的作用。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语言及认知水平的差异,许多教师质疑同伴评价的信度,不愿使用同伴评价。但同伴评价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对于评价者来说,评阅同伴作品并提供详细的、批判性的评价意见可以强化对自身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作品质量;对于被评价者来说,同伴的意见通常更通俗易懂,有利于错误的纠正及作品的改进。有研究表明:学生同伴互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评价手段[19]。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同伴评价,笔者采用删减版的Hattie同伴评价量表(见图2)[20],作为支架辅助学生进行互评。式。这种评价形式的“痛点”在于有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FreeRider)现象,能力强的同学承担大部分工作,作出主要贡献,而其他同学少作或不作贡献,在评价时不容易对个人的贡献量作出客观评价。许悦婷等[21]通过研究证实:小组内同学互评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教师科学的评分标准设置和评价体系设计,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值能够得到相对公平的体现。这一研究成果值得所有英语教师借鉴和学习,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小组内评价体系。
二、多模态学习圈效果调查
依据上述多模态学习圈构建的基本原则,在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四个班级中进行中国文化课程授课,学生来自经贸、管理、会计及自动化等专业。进行16周的多模态教学后,教师在问卷星上问卷调查学生对多模态教学的接受度、多模态教学和学习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及多模态学习中不同教学活动的学生喜爱度。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2份。1.对多模态教学的接受度。大多数学生对多模态教学持肯定态度,接受度高,认为这种模式从不同方面促进了其自身发展。三个题项中同意(A)和强烈同意(SA)的比例之和均超过50%,在调动学习积极性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方面甚至超过70%(见表1)。2.多模态教学和学习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馈通过多模态教学和学习,英语词汇、听力、口语表达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意(A)和强烈同意(SA)的比例之和均超过60%,但翻译、写作方面不确定(U)占比重较大,分别为44.26%和49.18%(见表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英语课时缩减,每周仅有2课时。听力和口语练习耗时短,可以在课上开展大量练习。翻译及写作耗时较多,没有得到充分演练。建议教师以后可以更频繁地使用批改网等网络平台帮助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能从机改建议中获益,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同伴互评等方式实现自我提升。3.多模态学习中不同教学活动学生喜爱度调查中国文化课程中使用了大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以促进英语语言及课程内容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动口动手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三种活动形式为:通过相关视频学习(33.61%)、通过图片或思维导图学习(17.21%)及学生PPT展示即课堂汇报。排名最低的三项为:口头作文(4.1%)、制作相关视频(2.46%)和听听力音频(1.64%)(见图3)。这表明学生喜欢直接、轻松、视觉化的学习形式,单纯的听力练习使学生很快会觉得枯燥,口头作文及制作视频难度较高,完成压力大。因此授课教师在安排上述受学生欢迎的三种形式任务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支架,或将这三种任务融入其他任务中,以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结束语多模态学习圈的构建本质上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习的发生与否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通过中国文化课程16周的多模态学习,学生的反馈结果令人欣慰,其中的一些做法希望为其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反馈结果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所有英语教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好教学流程及活动,使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兴趣、学习内容符合学生需求、教学结果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改意见稿)》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作者:关银霞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安全工程建设研究
- 下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素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