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育衔接分析

时间:2022-04-25 11:32:03

导语:中职英语教育衔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英语教育衔接分析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上缺乏衔接性,就必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向高等职业英语教学的过渡。针对中职英语教育和高职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英语;衔接现状;对策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加之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就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也因此难以有效衔接。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没有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向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过渡的重要性。职业院校要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中高职英语教育衔接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

(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大纲缺乏连贯性。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大纲缺乏连贯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学计划展开,教学内容也缺乏衔接性,对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发展非常不利。这种英语教学大纲缺乏连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存在重复,而且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没有实现过渡,导致教学完全脱节,职业英语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二)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材内容缺乏关联性。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教材是各自独立的,双方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之教材的编选不全面,英语课程内容关联度不高,使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不具备过渡性,对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中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入学要注重基础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要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予以重视,并注重础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性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知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当学生进入到高等职业院校一年级,就要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复习,逐渐过渡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中高等职业院校英语知识的学习有效衔接。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一年级,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单词量,能够准确地读写英语音标,并且充分掌握英语句子的结构。比如,在UNIT1FamilyandFriends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将生活实践内容引入教学课堂上,从案例的角度对学生展开教学,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英语知识的习惯。对英语教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有关家庭和朋友方面内容的英语日记,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就已经学习了英语基础知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阶段就要具备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写日记有助于学生巩固中等职业学校阶段的英语知识,同时还需要对这些知识有效应用,以写英语日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完善英语评价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英语衔接教学活动,发挥辅助性英语资料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英语资料复习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知识,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知识建立关联性,教师对学生的英语阅读采取有效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大英语知识视野。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时效性,要完善英语评价体系,针对英语课程目标建立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依据。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缺乏完善性,就需要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激发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即便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督促学生适当地补充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着衔接性。但是,由于很多的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忽视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中高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知识衔接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娟.中职英语教育有效性教学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25(24):259.

[2]周俊.中职英语教育和高职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9(1):40-41.

[3]俞文娟.让中职英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63(11):103.

作者:彭佼 单位:山东轻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