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培育方式创新

时间:2022-02-18 06:31:00

导语: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培育方式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培育方式创新

在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开展英语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等等,如何培养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加强学前英语师资队伍建设,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模式等,旨在促进学前英语教育,提高学前英语教学质量,推动学前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

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质和价值,教师被人们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最简洁的概括,也是教师职业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首先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其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英语教师十分重要,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更科学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2.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是语言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要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

掌握语言学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作用,一是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选择并使用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明确“教什么”,还能知道“如何教”。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教学法流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英语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外语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背景以及优缺点,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3.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是外语教师,不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因为,在我国英语教学一般都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语言输入,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英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语教师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习英语也是学习一种文化,对英语语句的正确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4.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是从事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掌握学前教育与社会、幼儿发展的关系,了解托幼机构的教育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用现代教育思想思考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应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正确把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5.必须具有运用艺术手段组织英语教学的能力

英语语言知识能造就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但借助艺术手段的外语教学能够造就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包括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板书的艺术、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的艺术等,也必须具备绘画、书法、唱歌、指挥和编导等艺术才能。比如,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英语学习情境。再比如,学前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求安排大量的课堂活动,活动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和体验有密切关联,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心组织、适时引导和共同参与,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

6.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英语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自身就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理论和实践,抛弃“教书匠”的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反思,检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更新观念,转变行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另外,教师的教研能力还体现在教师个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善于在与同伴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互相学习、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二、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结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英语+学前教育”的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和经济建设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培养方向的挑战;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随后少数外语院校开始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以司局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教育外语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共识和模式探索渐趋成熟。大多数外语院校以外语语言教学为基础,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要求,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拓宽专业、巩固升级的方针,逐步由单科性的专业外语教育发展走向了多科性的外语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六种培养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非通用语种+英语;(6)双学位。[2]对于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主要采用“外语+专业”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英语+学前教育”的模式。在“外语+专业”的模式下,我国有关高校先后增设了新闻类、经济类、管理类和国际政治类几个大类等11个文科专业,但是还没有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英语+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不牺牲英语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前提下,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教学。课程设置包括三大模块,即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英语课程模块设置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以及学前英语教育等核心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课堂活动与设计等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教师口语、音乐基础、琴法、舞蹈和美术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三个模块之间的有效平衡和有机融合,真正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当然,为了加快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步伐,也可以采用“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培养模式。

2.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模式

总体上讲,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一直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或师范院校教育系或心理学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道路发展。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把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或机构。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比如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3]上述情况只是针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可以说至今未形成一个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原有的“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已经被打破,主要原因是,经过近年来的教育机构整合,幼师和幼专基本上被合并组建为高职高专院校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和建立新的、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包括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体系和模式。

对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构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规格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多模式培养的转变。

专科层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注重外语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实用性为方向切实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本科层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承担。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前文提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并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外语实践水平,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翻译和外事外交等工作的高级外语人才。

3.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汉、英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丰富幼儿多种语言经验。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比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借助幼儿对动物认识的经验,配上图片、实物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幼儿就能一下子了解这一单词的意思,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翻译。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Approach),这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外)的教学方法,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活动中,对4至6岁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尤为适合。浸入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英语语言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在幼儿园使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正确处理母语(汉语)教学活动与英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英语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即半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

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实施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单语国家实施也获得了成功。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相关法规和政策比较滞后,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与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另外,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还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育教师。在双语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研究双语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既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因为双语教育教师不仅要会外语,而且必须精通学科内容。

4.在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缓解学前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除了加强学前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之外,还可以对现有从事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和准备从事此项工作的在职在岗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这样可以逐步建立学前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

在学前英语教师培训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都可以参与,承担不同层次的培训任务。对在岗学前英语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脱产培训、短期培训、置换顶岗培训、送培到园和观摩研讨等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并且还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因此,我国学前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同时学前英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将持续增长。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学前英语教学的政策与法规,加大学前英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采用多种模式努力培养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充分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前英语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