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与当地文化结合
时间:2022-02-18 05:56:00
导语: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与当地文化结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土文化是指本地区或本民族相对于其它地区或民族来说所特有的文化,对于外来文化(Alienculture)而言,本土文化是一种主位文化(dominativeculture),它最大的特点是稳定性。本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惯性、普遍的穿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1]。民族地区本土文化在我国通常是指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体现其民族性格和精神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加强,经济、教育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英语教育对本土文化应承担传播义务和历史责任。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知识的语言输出,才能真正达到利用英语能力进行平等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经过一轮升本、合格评估的整合,引进了许多的专业教育人才,其教学的软、硬势力都有了较大提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问题,忽略了对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入。学生在对外交流时,很难准确地传播甚至是表达本区域的文化内涵。
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过程是使学习者既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精华,又保护本民族文化底蕴的过程,是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英语教育中的过程;本土化教育是以尊重英语国家文化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跨文化的融合教育。
一、加强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英语教育,一方面不可避免会输入一些西方文化,但另一方面,英语教育本身也间接地肩负着向外传播本土文化的职责。因为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开放较晚。在之前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环境里,其文化一直在一个几乎没有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演绎。随着民族地区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其文化面临的冲击也日益明显。保护并向国际上传播民族地区优质本土文化,增加国际交流中的文化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培养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传承人
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住于偏远地带,历史上交通极不方便,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本土文化的繁衍也局限在一个相对稳固的空间,不同的区域,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民族歌谣、民族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等许多民间文化,以物质文化、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等形式存在。例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人民的耶歌、琵琶歌等歌谣,笙舞、踩堂舞、春牛舞和瓠颈龙灯舞等舞蹈。侗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姜良姜妹》、《金银王之歌》等最为出名[2];瑶族创世歌谣《盘王大歌》,壮族史诗《布洛陀》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这些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都是其本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本土文化都没有文字记录,靠言传身教世代流传,唯有土生土长的“接班人”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的精髓。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本地区,从小就在其特有的本土文化中耳濡目染,理所当然是其本土文化最好的继承人。而这些学生中的英语学习者,将是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主体。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在英语教育中更有必要加强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入,使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外弘扬我国多元文化
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1989年提出来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里的“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3]。我国的多元文化实质上是由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所构成部分。本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两个有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文化典籍、中华各民族独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及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等[4]。我国当代文化是指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并与现代精神、中国特色相融合的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升华。
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在国内传播时间都不长,国际上更是鲜为人知,完全有必要加快传播速度让世人知晓。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培养的英语人才一方面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对外交流的使者,他们良好的本土文化素养是对外弘扬我国多元文化的基础和保证。
(三)增强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东西部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许多鲜为人知的民族地区本土文化逐步在国内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像《刘三姐》、《可可西里》、《走路上学》等,一直为国内观众所接受和喜爱;音乐方面,更是在现代都市里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音乐热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歌舞剧方面,布依族歌舞剧《刺梨花红》、苗族歌舞剧《仰阿莎》等得到普遍好评;民族典籍传播方面,壮族神话叙事史诗《布洛陀》、瑶族史诗《盘王大歌》等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研究得到了学者们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店,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的繁华商业区内随处可见。在国内已经传播开的各民族、各地区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无穷的活力构成着我国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但是,我国民族地区的英语人才因为长期处在经济落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在面对国际交流与竞争时,内心缺乏底气;在面对西方文化冲突时,容易迷失方向。地方院校有必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经典人物、传统美德、优良习俗等本土文化,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真正能领会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无形中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中的本土文化输入现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言语能力的同时,有必要输入目标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判断所接触到的英语语言与文化信息。学习语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原则。在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进行输出,学会通过他们的语言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素材大都是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与现状,因此,中国文化在课堂上介入的量就相当少。这除了教材本身的因素外,英语教师的本土文化意识不强也是主要原因。当教师介绍西方的餐饮文化,教授ham-burger、bread、hotdog等词时,似乎很少会想到应当让学生也学习一些更为“本土化”的知识,也就难怪学习了十几年英语的大学生无法找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一些常见的事物———糖葫芦、三轮车、四合院,更不用说准确翻译“耶歌”、“笙舞”或是“牌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了。但是,如果大学生本土文化的输入极度匮乏,那么,在日后的国际交流中,很难准确诠释和弘扬其本土文化,从而,容易在国际上丧失文化话语权。
我国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的真正发展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基本是在原来的师范类、师专类、教育学院等基础上经过扩张或整合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学院一般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全力升本、快速扩张、再到“一切为了合格评估”。这类院校英语教育的质量一般不太高,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的输入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课题组通过电话、传真、网上查询和实地考查等方式,共调查了十所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输入情况,包括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英语教育。
从英语教育中课程设置的角度看,这十所学院公共英语使用的教材都是下面几套教材之一:《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全新大学英语》、《新世纪大学英语》等,这些教材的背景文化都是英美国家的。十所院校的专业英语主干课程也是惊人的相似: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语教学法流派》、《美国文学》、《英国文学》等都榜上有名。没有一所学院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本土文化课程。
从师资视角来看,地方院校的教师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升本前主体学院的原有师资,二是升本或评估引进的教师。第一类教师对区域内本土文化比较熟悉,但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学中很难用英语准确表达本土文化;而第二类教师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但对区域内本土文化较为陌生,教师本身都处在一个文化适应和认同的过程中。客观而言,这种条件下,本土文化肯定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授。从校园设施角度来看,十所院校都注重校园的现代化建设。办公室楼、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对重点大学的模仿痕迹随处可见。被调查学院中,有少数学院建有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基地或设施,像贺州学院下属的“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但其也极少用于英语教学。
三、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中的本土文化输入
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首先要理解本土文化。地方院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价值内涵,多渠道、多策略地培养既有良好英语表达能力又熟知本土文化的传承人。
(一)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园、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看不见的精神和力量。地方院校不仅是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服务人才的培养摇篮,也应该是区域内本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机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纸等途径经常会接触到西方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的视听材料,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其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有形无形地冲淡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影响着学生的举止行为,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地英语学生有一定的本土文化知识基础,但缺乏系统性,且文化认知能力有限,易受外来文化的干扰。从学生入校开始,学院应该着手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知识的教育。学院可以建立本土文化博物馆或展览馆,陈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物品或模型,用英文介绍本地标志性历史建筑、历史人物、民风习俗等;组织本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竞赛,鼓励学生挖掘本地特色文化,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安排英语学生深入社区和乡村体验生活,实实在在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闲暇娱乐时间,看一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电影;或者请校外的一些资历较深的专家、学者或教师举办有关中西文化的知识讲座;在科研立项方面,学院应有明确的导向,鼓励英语教师的科研选题与本土文化挂钩,比如,对民族典籍进行英译研究,进行本土文学与英美文学的对比研究等等。
只有学院从整体上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才能使师生在有形和无形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气息,于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本土文化知识。
(二)课程体系中纳入本土文化元素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设置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的选取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目前,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纳入本土文化的元素,如此循环下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会慢慢淡漠,对外交流时,将严重影响学生本土文化表达和传播的能力。
1.英语课堂教学加入本土文化元素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师生互动的平台。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体系中,课堂依然是育人的主渠道,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中加入本土文化的元素。在上翻译课时,教师可以就本地某一名胜古迹的介绍与学生一起进行英文翻译,然后,让学生以英语导游的角色用英语加以介绍;上英美文学课时,教师可以就本地某一文化典籍的概述用英文向学生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对英美文学中的类似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和研究;每逢民族地区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交流节日里的趣闻轶事。
2.开设本土文化的选修课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院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设置权力的下放,校本课程的开设将充分发挥地方、学院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完成实施本土文化教育的任务。以目前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英语师资力量,开发能融入本土文化且有一定水平的英语教材存在现实的难度。但我们可以从选修课上多下功夫:专业选修模版设置中,可以放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地方文化介绍”、“地方史志”等相关课程;公选课导向上,引导学生多选修外系开设的介绍本土文化的课程。
民族地区学院可以结合实际,把当地最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弘扬和传承宝贵民族民间文化。原始、古朴的粑槽舞,优美动听的畲家歌,精美绝伦的畲族刺绣工艺,蕴含着民族血泪迁徙历史的芦笙舞,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都是我们选修课的很好的选材。
(三)英语教师“本土化”和培养“本土英语教师”
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基本可划分为两个群体,一是本土教师,来自于升本前的母体学院,另一类为升本、合格评估或者近些年引进的人才。这两个群体特色鲜明,本土文化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在他们间互为长短。
1.外来英语教师“本土化”
民族地区招聘的外地英语教师,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本身存在一个文化磨合过程,学院和教师本身应加速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和认同过程。进行教研室分工时,可以把外地教师和本土教师有意搭配,实现文化和学术互帮互助;进行科研申报时,要把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作为重点;有意识组织外来教师参观本地名胜古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一定的本土文化知识,掌握了本土文化的精髓,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
2.提升本土英语教师专业能力
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本地英语教师大多是来自于原来大专、中专学院甚至是当地的初、高中学校,客观的讲,这个群体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词汇的积累、口语表达能力、翻译技巧、英语语言发音等方面,与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土生土长于本地,熟知当地文化;并且,他们在学院的升本、评估过程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于这个群体,一方面,学院可以与重点大学建立对口培训机制,为其创造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主动加强自我充电意识,通过自学途径努力拓展其英语专业知识。
结束语:发展和弘扬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利用多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来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议题之一。我国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播,特别是在对肩负对外传播重任的英语人才的教育中,更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入,使学生能准确对外传播民族地区灿烂的本土文化。
- 上一篇:拆迁管理办公室职能职责
- 下一篇:旅游局相关的工作职责